這三類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2020-10-14 錢志亮

父母和孩子本該是最親密的關係,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像是「仇人」?

答案讓人深思。


一、溺愛


電視劇裡《幸福一家人》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一位父親想讓兒子結婚,兒子卻說:「結婚的同時,我要與家裡人斷絕關係,包括爸爸。」

父親簡直不敢相信,他開始憤怒地質問兒子。

沒想到,兒子的回答是:

「我從助理當到主治醫師,請問有哪一樣是您的栽培跟照顧?

「自己明明比別人有才華,也更努力,卻得不到公平的對待。」

「我在他們眼裡,永遠就是一個賣面老闆的兒子。所以我只能忍。」

「我知道爸您關心我們,回家的時候,總能聽到一句:餓不餓?吃飯了嗎?累不累?睡覺了嗎?但我真的希望,當我們在外面遇到那些不公平的時候,您可以拉我們一把。」

面對兒子的質問,這位父親泣不成聲。

過了很久,這位年過半百的父親紅著眼睛說道:
「對不起,爸爸沒本事。」
那麼愛子心切的父親,卻一直被兒子記恨著,這是多麼心酸的一件事。

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了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在我們身邊,年輕人會跟父母要求穿哪個牌子的衣服、買哪個區的房子、坐哪一款名車.....對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

普通家庭的父母給不了這些,孩子還會心生怨恨。

這種仇恨不是天生就有的,往往是在父母的溺愛中滋生的。

當面袒護、特殊待遇、包辦代替、過分關注、輕易滿足、有求必應......孩子在這樣的愛中越來越缺乏同理心,不懂體諒父母,更不懂得感恩。

威廉·福克納所說:「我們都認為是這個世界虧欠了我們,使我們沒有能得到幸福;在我們得不到幸福時,我們就把責任怪在最靠近我們的那個人身上。"
在很多孩子眼中,父母就是那個使自己沒有能得到幸福的人,他們依賴著也記恨著。


二、缺席


有位朋友和父母做了大半輩子的「仇人」,父母工作忙,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父母一直到初中才把他接回身邊。

父母開始不滿意他身上養成的壞習慣,經常對孩子指指點點,朋友開始覺得父母不愛他,不然為何對他這麼不滿意?

漸漸地,他越來越不喜歡和父母相處,用叛逆、冷漠、拒絕溝通來回應父母,

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鬱、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係問題。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菸、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缺席父母陪伴的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更大,同時會為未來的親子關係和教育埋下隱患。

拿父子關係舉例: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父子皆仇人」。

在中國的家庭裡,父與子的關係一直是一個難題。

父親是孩子小時候的榜樣,但因為很多父親嚴厲、不善言辭、不善於表達愛,與孩子溝通少,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就變成反抗他們的對象,開始不滿父親的權威、期望與要求。

父子之間往往在這個時期產生隔閡,如果處理不好,要到很多年後才能和解。

電影《小孩不笨》中,有個家庭裡,父親忙於工作,疏於陪伴孩子。

孩子很愛父親,只不過經常被父親潑冷水,他開始對父親失望了,把從父親那裡得不到的溫暖寄託到了新交的朋友身上。

就在這個時候,很少關心他的父親憤怒地出現了:

「你這個兔崽子,快離開這些狐朋狗友!」

「他們是我真正的朋友,只有他們才會陪伴我。」

小時候忽視對孩子的陪伴,孩子大一點了又想管,孩子自然是不樂意的,他們會覺得:「你憑什麼管我?」

沒有愛的陪伴,直接跳到管教,怎麼可能不激起孩子叛逆的心?

電影中還有句話很令人深思「你爸爸太愛你,可是,他太不會愛你。」

這句話其實是很多中國父親的現狀。他們對孩子的愛不比媽媽少,但是孩子在童年感受不到這種「隱藏」起來的愛,甚至慢慢地變成了不滿。


三、控制


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令人心疼的新聞:

青島一位15歲的女孩,親手殺害了自己的母親,把屍體裝在行李箱,她反鎖房門,呆坐2天1夜。

一個孩子對媽媽有著這麼大的仇恨,你可能覺得是媽媽對她不好,事實是,在周圍所有人都清楚,這位媽媽很疼愛女兒,和朋友們鄰居們聊天的內容,三句話就離不開女兒。

媽媽雖然單身離異,但是一直努力給女兒最好的物質環境。

孩子想吃羊肉,她專門從內蒙古託朋友殺羊運回來。孩子想吃牛肉,她託朋友從澳大利亞買牛肉回來。

她的小詩《致女兒》中,曾有這樣一段話: 「有缺口的愛雖不完美,但想在不完美中,愛到極致。」

女兒也是眾人眼中的乖乖女,她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去傷害母親,只因為媽媽的「控制」。

媽媽對女兒的學習和人際關係要求很嚴格,要求女兒學習成績必須是前幾名;要求女兒必須聽她的話,不接受任何反駁;調查女兒交往的朋友....

女兒自己也說「家裡什麼都好,就是媽媽不好,太嚴了。」

於是,這個乖孩子用最殘忍的方式去傷害自己的血脈至親。

這位故事裡,媽媽是受害者,女兒又何嘗不是?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災難性的。

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曾說: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會到痛苦。」

他們和孩子的溝通中,會用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我是你爸/媽,你聽我的總是沒錯的!

孩子在幼時,他們會畏懼這種威嚴,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對父母的強制管束,孩子學會反抗,為自己爭取自由,在與父母的對峙中,仇恨就產生了。

聽過這樣一則故事,有個高中生高考完想去省外的學校上學,可是爸爸媽媽死活不同意,繞過孩子,直接填了市裡的大學,美其名曰:「方便爸媽照顧你。」

上了大學之後,孩子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內心特別痛苦糾結,他開始天天翹課,去網吧打遊戲,並對父母說:「你們選的課,你們自己來上!」

後來認識了一些不良青年,吸毒被抓,見到父母說的第一句話是:

「現在你們滿意了吧。」

這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在用極端行為來控訴和報復父母對他們的控制。

培根說過:「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愛當家,孩子也是出於對父母的愛而順從大人。」

反抗、仇視父母的人,往往是從父母那裡感受到的愛太少或者是父母愛的方式太粗暴。

養出一個積極快樂的孩子,不靠父母的說教,而是靠父母無條件的愛、全心全意的陪伴和言傳身教的影響。

孩子養成「仇人」,那是為人父母最悲哀的事情。

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學會正確地愛孩子。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相關焦點

  • 父母這3種行為,容易將孩子養成「仇人」,傷害孩子還耽誤自己
    文/甜心奶爸一般來說,父母應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父母在孩子的世界中就是非常特別的,從小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理所當然的父母就成了孩子心中最堅不可摧的避風港。最新調查顯示:超50%中學生痛恨父母:為何中國父母總把孩子養成仇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而在大家的心裡,孩子也應該是愛自己的父母的,但是北京的一項調查數據,卻在家長的腦袋上打了一悶棍。
  • 這3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氣憤之餘,也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家庭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父母傾其所有,卻養出了這樣一個不知感恩,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的白眼狼。一個孩子做出非常人的舉動,基本都是有因果可循的。不合時宜的家庭土壤,孕育了孩子狂妄自私的因子。這3種父母,最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 李玫瑾: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希望沒有你
    文 | 青青的育兒秘笈(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媽媽是世界上最好聽的名字、是給予孩子最多的人、也是給孩子帶來最大影響的人。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和媽媽有好的親子關係,有些媽媽辛苦了一輩子卻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李玫瑾教授曾說:「現在很多家庭,都是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有管起來了。」
  • 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對孩子愛的方式正確嗎?
    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那種由愛生恨,又愛又恨,愛恨交加的「仇人」,實際上要比血海深仇的那種仇更加讓人誅心。其實,要說這更誅心的是,這個既讓人愛不起而又恨不得的人,Ta可能是我們身邊的父母。為什麼說有些父母哪怕傾盡了幾乎所有的愛,而卻把孩子愛成了仇人呢?
  • 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非愛行為是種傷害,要謹慎
    為人父母是不需要通過考試才能獲得的職稱,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準則就是保護孩子安全、教育孩子成人、懂得感恩社會、敬畏生命。可是,就是這樣無微不至的「愛」對孩子而言都可能造成困擾和壓力,甚至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還會產生仇恨。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分歧就是:一個極力想要控制和管教、一個極力想要擺脫控制和管教。把孩子養成了「仇人」聽上去很可悲,卻又很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養成了討厭自己的人,卻還不自知。
  • 什麼樣的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否需要反思?
    一種就是最開始關係很親密,但後來發生了一些無法解決的事情,使人懷恨在心,便老死不相往來;另一種是對方做了些讓你無法原諒的事情。其實,那種因愛生恨、愛恨交加的仇人,最為誅心。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仇恨,他們甚至會互相謾罵毆打,這到底是為什麼?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是種可悲,然而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
  • 這樣的父母,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中招了幾點?
    一項北京市抽樣調查顯示,在3000名中學生中,選擇「喜歡自己父母」的孩子不到5%,而選擇「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的孩子卻佔了56%!作為父母的我被深深的刺痛,不禁深思:為何孩子們如此反感父母?總結了以下幾點,家長朋友們要注意。
  • 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教育成「仇人」傷害孩子內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他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希望他健康快樂的成長,等到自己年紀大了就可以和老伴兒享受天倫之樂了,但是由於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如果嚴重的話會讓孩子成為他眼中的「仇人」。
  • 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
    一種就是最開始關係很親密,但後來發生了一些無法解決的事情,使人懷恨在心,便老死不相往來;另一種是對方做了些讓你無法原諒的事情。其實,那種因愛生恨、愛恨交加的仇人,最為誅心。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仇恨,他們甚至會互相謾罵毆打,這到底是為什麼?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是種可悲,然而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
  • 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太傷孩子心
    執筆:小夢定稿:筱沐「我用盡全力,盡心盡力的,卻把孩子養成了仇人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總是打擊孩子其實打擊孩子,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通病,這個通病還有很多家長依舊在犯,但是在這裡我請求各位家長,要是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千萬別做這件事。
  • 這「3種媽媽」是孩子的噩夢,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嗎?
    然而好的出發點卻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有時候雖然孩子的媽媽總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結果卻會引來孩子的反感,甚至把孩子養成了自己的「仇人」。 這「3種媽媽」是孩子的噩夢,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嗎?
  •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像是「仇人」?答案引人深思
    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智慧。 ——薩姐父母和孩子本該是最親密的關係,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像是「仇人」?「仇人」,父母工作忙,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父母一直到初中才把他接回身邊。漸漸地,他越來越不喜歡和父母相處,用叛逆、冷漠、拒絕溝通來回應父母,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鬱、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係問題
  • 把子女養成仇人是父母最大悲哀,可這3種父母,只能說是自作自受
    今天要和你分享到的文章是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前段時間,有一條新聞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有一位媽媽報警稱自己被家暴了,可是等警察趕到現場看到的滿屋子都是撕碎的課本和試卷。媽媽當著警察的面指著兒子鼻子大聲喝斥,你再把剛才的話說一遍,你敢說我就讓警察把你逮去監獄關起來,兒子也不甘示弱,怒吼,帶走就帶走,反正我也不想看到你。
  • 教育孩子,不應該把孩子養成仇人
    許多孩子會發出這樣的言論:"有機會我一定搬出去住,絕對不和父母住一起。"甚至有的孩子會說:"我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啊。"這些都是孩子對父母們的吐槽。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這樣的話語時,其實是心寒的。父母那都是一心為孩子好,可是孩子不但沒把自己的好記在心中,反而還給自己記恨上了。那做的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呢?
  • 「敗家子」倒光父親茅臺,只因手辦被送走:這3類家長,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沒有什麼東西,比「愛」更適合教育孩子了。讓孩子的生命中,烙印下被父母關懷過的愛的痕跡,唯有這樣,他才懂得愛自己,愛別人,善待人生。逛知乎時,看到熱搜榜上的一個話題,被吸引點了進去:「父母把孩子的《火影忍者》手辦送人,孩子把父親的茅臺倒掉,父子二人反目成仇,如何看待這件事?」
  • 有些父母傾注自己的一切,卻把孩子養成仇人?這是為何
    這正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類現象,父母對自己嚴苛要求,但不少父母發現,自己傾注全力,卻沒有換來一個"滿分孩子"。不少孩子更是在長大後視其父母如"仇人"一般,這讓多少父母為之心寒,他們不理解這是為何?
  • 幼兒園老師:這三類孩子在班上最容易被排擠,責任在家長
    導讀:幼兒園老師:這三類孩子在班上最容易被排擠,責任在家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幼兒園老師:這三類孩子在班上最容易被排擠,責任在家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姜氏把這份生產之痛,全怪在了孩子頭上,她給孩子取名為「寤生」。 最要命的是,共叔段沒有調和母親和哥哥的關係,反而跟著母親,開始討厭起哥哥來。 這不平等的愛,終究害慘了兩個孩子。縱觀鄭莊公的母親姜氏的一生,我們明白家庭教育中的真相: 偏心的父母
  • 小心把孩子養成仇人:50%的孩子都討厭父母
    這其中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讓人驚訝的調查結果。父母給予了孩子最多最大的愛,但是孩子給予父母的卻是強烈的反感,這種極大的反差,除了讓人擔心,更讓人反思。到底是什麼讓中學生對家長產生如此大的反感呢?
  • 這三種孩子,是父母的「仇人」
    「討債」這一詞,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說,會有不同的理解。站在人性心理的角度來說,父母感覺孩子是來「討債」的,就是因為他們行為已然超乎了父母的預想範圍,從而產生了落差,進而形成了矛盾的心理。而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就是說找你「討債」的孩子,他們是你前世的仇人,今生相遇,只為了讓你去「補償」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