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傾注自己的一切,卻把孩子養成仇人?這是為何

2020-10-17 超級心理育兒計

《大天使》中,家長為了監測自己孩子的行為,他們將晶片植入孩子的腦中,通過晶片系統,他們可以跟隨孩子一起看待孩子的生活,觀察孩子的行為,甚至可以屏蔽掉孩子看到的恐怖場景。家長自我沉醉在這場對孩子的"保護"中,他們時刻守護在孩子身側,自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說,只覺得毛骨悚然。

這正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類現象,父母對自己嚴苛要求,為孩子傾注一切,他們希望儘自己所能幫助孩子的人生更完滿。但不少父母發現,自己傾注全力,卻沒有換來一個"滿分孩子"。不少孩子更是在長大後視其父母如"仇人"一般,這讓多少父母為之心寒,他們不理解這是為何?

父母的習慣性操控,是孩子一場漫長凌遲。

有的父母習慣性對孩子實施精神操控,這種表現為:孩子不能拒絕父母的提議。若是孩子對父母說"NO",父母覺得孩子不乖巧,不體貼他們的辛苦,長此以往,孩子習慣服從。父母的安排,孩子一概"接受",但這並不代表孩子發自內心的認可,反而養成了孩子對父母的怨恨

父母長期為孩子戴上了精神枷鎖。在一項有關未成年的調查數據中顯示,在青少年"恨"自己父母的原因中,除卻父母不理解自己、不關心自己,很大一部分是來自父母的操控,讓孩子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強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美名其曰"為你好"。

對孩子來說,長期處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帶來的是什麼呢?是壓抑、是否定自我、是痛苦難耐。有的孩子還在青春期爆發這些負面情緒,奮起反抗家長的安排;有的孩子默默承受,在長大後失去自我判斷的能力

要知道,每個糾結擰巴,自卑膽怯的孩子背後,一定有著一個操控孩子人生的父母。他們的習慣性控制,讓孩子長期生活在自我掙扎中,他們想反抗卻不能反抗。長時期的掙扎與痛苦,帶給孩子的就是對父母日益增長的怨恨。家長不會醒悟,他一味地讓孩子屈服於自己的意志,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帶給孩子無法言明的痛苦。過分地管控孩子,卻輸了孩子的未來。

父母的關愛成為孩子無法承受的枷鎖,她選擇逃離。

前面講到《大天使》中的一位母親,在她的女兒腦中植入晶片系統,自此開始了她對孩子人生的安排。母親不讓孩子接觸世間一切悲傷、痛苦、負面的畫面,所有的不美好都被母親過濾刪除,打上"馬賽克",因此她的女兒連負面情緒都不曾感知。

隨著孩子上學後,她發現自己與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樣。她發現她不了解其他孩子講述的內容,她開始反抗,試圖用自殘去感受鮮血。母親被迫關閉了這個系統的控制權,她暫時收起了對自己孩子的監視。可多年後,母親再次打開監控,監視並且幹涉孩子的人生。這位母親近乎病態的控制欲終於毀了母女之間的感情。

並且她從小沒有教導孩子該如何正確面對悲憤、失望等負面情緒,以及她從未讓孩子對流血、受傷產生正確認知。所以在她女兒將她打傷後,孩子也不知道這種傷害意味著什麼。父母一定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所做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卻不領情,甚至傷害他們?

那是因為父母雖然從小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在他們的要求下成長,長期的高控制、強勢環境,讓孩子們喘不過氣,情緒到達極致時,便會走上極端。孩子的生活是黑白色的,他們只剩下焦慮、不安、恐懼,長期的精神枷鎖壓垮了孩子。

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是守望。孩子不需要生活在烏託邦世界,讓他們認識真正的社會,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要為孩子準備的,是他們能夠獨自面對社會的能力和勇氣。這些能力是需要孩子反覆實踐,不斷在失敗中總結出來的。

家長控制孩子過多,只會造成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感。不僅自己活得痛苦、疲憊;孩子也會不喜歡親近父母,總想著逃離。家長要學會適當的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鼓勵孩子獨自面對、勇敢向前。

總結:父母不必一味地強勢,在孩子面前,父母也可以示弱,也許能收穫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孩子長大會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尊重這種自然現象。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父母手中操控的木偶,孩子在成長,父母的育兒觀念也應該成長。一味地為孩子付出一切並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與親近;尊重孩子的選擇,懂得放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相關焦點

  • 父母這3種行為,容易將孩子養成「仇人」,傷害孩子還耽誤自己
    最新調查顯示:超50%中學生痛恨父母:為何中國父母總把孩子養成仇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而在大家的心裡,孩子也應該是愛自己的父母的,但是北京的一項調查數據,卻在家長的腦袋上打了一悶棍。也就是父母給予了孩子最多的愛,但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卻僅有強烈的反感,這也引起了很多相關學者的重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麼這麼多家長將自己的孩子養成了「仇人」,而這也是很多家長需要反思的一件事,這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還影響自己未來和兒女的關係。
  • 什麼樣的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否需要反思?
    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仇恨,他們甚至會互相謾罵毆打,這到底是為什麼?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是種可悲,然而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01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一.過於嚴厲的父母舉個比較知名的例子,娛樂圈中吳綺莉和吳卓林,
  • 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
    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仇恨,他們甚至會互相謾罵毆打,這到底是為什麼?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是種可悲,然而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一.過於嚴厲的父母舉個比較知名的例子,娛樂圈中吳綺莉和吳卓林
  • 這三類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父母和孩子本該是最親密的關係,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像是「仇人」?答案讓人深思。父母開始不滿意他身上養成的壞習慣,經常對孩子指指點點,朋友開始覺得父母不愛他,不然為何對他這麼不滿意?孩子在幼時,他們會畏懼這種威嚴,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對父母的強制管束,孩子學會反抗,為自己爭取自由,在與父母的對峙中,仇恨就產生了。
  • 為什麼有些父母付出一切,卻把孩子養成仇人?
    身邊見過很多「100分媽媽」,對自己要求苛刻,為孩子付出一切,盡己所能將孩子的人生「安排」得井井有條……然而,這樣為孩子傾盡所有之後,卻並沒有換來一個100分的孩子,甚至孩子可能成了「仇人」在一項關於未成年犯「恨父母的原因」與普通未成年相比的研究顯示,對於普通未成年人來說,在恨父母的原因中,除了不夠理解、關心自己外,來自父母的控制,例如「不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強迫我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則緊隨其後,甚至佔比達到了50%以上。
  • 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太傷孩子心
    ,那種心寒是真的刻骨銘心,不過這一切都是孩子的錯誤嗎?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總是打擊孩子其實打擊孩子,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通病,這個通病還有很多家長依舊在犯,但是在這裡我請求各位家長,要是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千萬別做這件事。
  • 這3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氣憤之餘,也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家庭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父母傾其所有,卻養出了這樣一個不知感恩,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的白眼狼。一個孩子做出非常人的舉動,基本都是有因果可循的。不合時宜的家庭土壤,孕育了孩子狂妄自私的因子。這3種父母,最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 小心把孩子養成仇人:50%的孩子都討厭父母
    這其中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讓人驚訝的調查結果。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不少中國家庭的父母,對兒女的愛缺乏分寸,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不管學習生活,方方面面事無巨細的照顧,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犯錯,姑息遷就。
  • 李玫瑾:這3種媽媽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希望沒有你
    文 | 青青的育兒秘笈(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媽媽是世界上最好聽的名字、是給予孩子最多的人、也是給孩子帶來最大影響的人。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和媽媽有好的親子關係,有些媽媽辛苦了一輩子卻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李玫瑾教授曾說:「現在很多家庭,都是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有管起來了。」
  • 教育孩子,不應該把孩子養成仇人
    許多孩子會發出這樣的言論:"有機會我一定搬出去住,絕對不和父母住一起。"甚至有的孩子會說:"我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啊。"這些都是孩子對父母們的吐槽。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這樣的話語時,其實是心寒的。父母那都是一心為孩子好,可是孩子不但沒把自己的好記在心中,反而還給自己記恨上了。那做的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呢?
  • 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教育成「仇人」傷害孩子內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他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希望他健康快樂的成長,等到自己年紀大了就可以和老伴兒享受天倫之樂了,但是由於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如果嚴重的話會讓孩子成為他眼中的「仇人」。
  • 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對孩子愛的方式正確嗎?
    為什麼說有些父母哪怕傾盡了幾乎所有的愛,而卻把孩子愛成了仇人呢?那是因為有些孩子,整天無所事事,不務正業,沒有一個像樣的工作,成了父母的吸血鬼,他們只想著榨乾父母的骨髓,但卻毫無任何感恩之意。每一個父母都要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當然是肯定的。但可最怕的是,無條件的同時也沒有了原則。其實孩子與父母當下的相處方式,就是孩子們未來面對這個世界的方式。
  • 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非愛行為是種傷害,要謹慎
    可是,就是這樣無微不至的「愛」對孩子而言都可能造成困擾和壓力,甚至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還會產生仇恨。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分歧就是:一個極力想要控制和管教、一個極力想要擺脫控制和管教。把孩子養成了「仇人」聽上去很可悲,卻又很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養成了討厭自己的人,卻還不自知。
  • 這三種孩子,是父母的「仇人」
    「討債」這一詞,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說,會有不同的理解。站在人性心理的角度來說,父母感覺孩子是來「討債」的,就是因為他們行為已然超乎了父母的預想範圍,從而產生了落差,進而形成了矛盾的心理。而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就是說找你「討債」的孩子,他們是你前世的仇人,今生相遇,只為了讓你去「補償」他們。
  • 這樣的父母,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中招了幾點?
    一項北京市抽樣調查顯示,在3000名中學生中,選擇「喜歡自己父母」的孩子不到5%,而選擇「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的孩子卻佔了56%!作為父母的我被深深的刺痛,不禁深思:為何孩子們如此反感父母?總結了以下幾點,家長朋友們要注意。
  • 把子女養成仇人是父母最大悲哀,可這3種父母,只能說是自作自受
    今天要和你分享到的文章是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前段時間,有一條新聞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有一位媽媽報警稱自己被家暴了,可是等警察趕到現場看到的滿屋子都是撕碎的課本和試卷。媽媽當著警察的面指著兒子鼻子大聲喝斥,你再把剛才的話說一遍,你敢說我就讓警察把你逮去監獄關起來,兒子也不甘示弱,怒吼,帶走就帶走,反正我也不想看到你。
  • 這「3種媽媽」是孩子的噩夢,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嗎?
    然而好的出發點卻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有時候雖然孩子的媽媽總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結果卻會引來孩子的反感,甚至把孩子養成了自己的「仇人」。3種媽媽」是孩子的噩夢,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是嗎?
  • 超50%中學生極度痛恨父母:為何中國父母總把孩子養成仇人?
    北京市曾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56.28%,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選擇了一個讓所有父母心痛的答案——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像是「仇人」?答案引人深思
    「仇人」,父母工作忙,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父母一直到初中才把他接回身邊。父母開始不滿意他身上養成的壞習慣,經常對孩子指指點點,朋友開始覺得父母不愛他,不然為何對他這麼不滿意?上了大學之後,孩子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內心特別痛苦糾結,他開始天天翹課,去網吧打遊戲,並對父母說:「你們選的課,你們自己來上!」
  • 把孩子養成「仇人」後,我想給所有父母提個醒
    於是,很多父母都覺得,養育孩子一定要狠心。殊不知,不是我們的孩子有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有問題。而是要給他們根和翅膀,給他們足夠的養分和空間,讓他們有自信開拓自己的領地。」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父母的信任和鼓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講過一個「心理免疫力」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