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心理學女博士克萊爾說:
「世界上的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
《以家人之名》中李海潮說:孩子能犯什麼大的錯誤,犯錯誤的都是父母。
寧靜曾在採訪中說到:孩子沒有錯誤,他從嬰兒時期就這麼橫嗎?你把他教成了那樣,然後現在又告訴全世界他是個壞人,這樣的父母實在是太討厭了,所以我說孩子永遠不會錯,錯的永遠是父母。
為人父母是不需要通過考試才能獲得的職稱,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準則就是保護孩子安全、教育孩子成人、懂得感恩社會、敬畏生命。
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總有一些父母思想陳舊、重男輕女、過分控制和偏愛,對待孩子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對孩子總是進行打擊式教育,對子女進行冷暴力或語言暴力等等。
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疼愛子女的,願意為孩子傾其所有。
可是,就是這樣無微不至的「愛」對孩子而言都可能造成困擾和壓力,甚至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還會產生仇恨。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分歧就是:一個極力想要控制和管教、一個極力想要擺脫控制和管教。
把孩子養成了「仇人」聽上去很可悲,卻又很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養成了討厭自己的人,卻還不自知。 「非愛行為」是傷人的愛,這樣的愛正是成為孩子「愁」的重要來源。
1、過於嚴厲的父母
對孩子教育嚴厲的家庭相信有很多,娛樂圈中吳綺莉和吳卓林,就是公認的以仇人方式相處的母女。吳綺莉不可能不愛自己的女兒,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孩子必須教,還必須要害怕自己,她自稱是個「瘋媽媽」。
上節目時,吳綺莉曾經自爆:
女兒4歲時,喜歡她包上的鑰匙扣,瞞著她用剪刀剪下來,試圖撒謊掩蓋,她就用皮帶抽她;
女兒做錯了什麼事,她就讓女兒頭頂著《辭海》,兩個小時內,《辭海》掉下來一次,她就要再打女兒一次;
女兒不願意睡覺,就讓她不斷地抄寫「我不睡」,果真一直熬到了凌晨5點。
主持人問她,是否天生嚴格,她說:我們潮州人,可能家裡都比較兇,所以我覺得小孩子不教是不行的,你不讓她害怕是不行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心理上必然存在諸多問題,為了報復自己的媽媽,吳卓林也採取了很多極端的方式,她曾一度離家出走,報警抓自己的媽媽、退學、抽菸、自殘、喝酒等等。
前段時間的「青島女律師被女兒勒死」這一新聞引起了網友熱議,教育的最大悲哀也許莫過於此,父母的「全心全意」換來的卻是孩子滿腹怨恨。
2、用「為你好」精神綁架的父母
我們常常聽到媽媽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這些話聽起來全是「愛」的語言,實際上只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經過我的允許,因為我是為了你好;必須要聽我的話、按照我說的來做,因為我是為了你,這些相似的話語,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傷害。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思維方式,很多情況就像大人和孩子之間的一場比拼,對於現實充滿牴觸心理的孩子和想讓孩子接受現實的大人之間的耐心比拼。
《以家人之名》中月亮的媽媽,就是控制欲極強的母親,一方面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一方面又說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為了你好」所以你要選擇這個,「為了你好」所以你要和成績好的同學在一起玩......
月亮的媽媽應該是生活中最為普遍的媽媽樣子,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對孩子教育中,我們會情不自禁的用過來人的方式,教導孩子按照自己的設定好的路線走。父母們更急於解決問題,而不是了解孩子的心理訴求。
3、毫無原則的父母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瘋狂」孩子的背後,都站著毫無底線的父母。
李天一的父親李雙江從來不捨得懲罰他,哪怕李天一犯了錯,他想教育但是始終下不去手。
記者問及,「你會打他嗎?」
李雙江說:「不打,捨不得,有時真想打,但不能打,勸說,我們嚇唬一下。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母親夢鴿對李天一也是百般寵溺。
14歲的李天一想要開車,夢鴿便送給他一輛寶馬,在2011年1月至9月,李天一駕駛改裝寶馬車9個月違法32次,且全部未受到法律懲罰。2011年9月6日晚,在海澱某小區門口,一對業主夫妻在開車拐入南門時,遭一輛無照寶馬和一輛奧迪司機毆打,並大喊「誰敢打110」。警方稱:「經核實,寶馬司機年齡15歲,無駕照,系李雙江之子李天一」。
李雙江8日下午赴醫院看望傷者並含淚道歉。李天一因無證駕駛寶馬車並打人,被收容教養1年,2012年9月獲釋,之後疑改名為李冠豐。
得到教訓的李天一併沒有收斂自己的行為,以為父母可以為其搞定一切,從而變得更加肆意妄為,甚至漠視法律。
2013年2月23日,警方證實,曾因尋釁滋事被勞教的星二代、歌手李雙江之子李冠豐(原名李天一)因涉嫌強姦罪被刑事拘留,被判入獄十年。
無原則的溺愛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地透支父母對他的愛,欲望就像是一個無底洞,永遠都填不滿。父母無條件地滿足孩子一切的要求,孩子闖了禍由父母承擔、出面擺平,寧可自己吃苦,也絕不讓孩子受罪。
很多人把這種感情當作一種富有犧牲精神的,值得稱讚的「愛」,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毒害。這種「愛」,遠非無私,而是極端自私。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一旦父母無法幫孩子承擔責任時,孩子便會對父母產生怨恨,甚至會拳打腳踢,因為在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完全沒有對他人的感恩之情。
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有的只是愛孩子的方式不對,那些父母覺得是「愛」或許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無形的負擔和壓力。一個真正疼愛孩子的父母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將來是否能自己應付外面的世界,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自信和自立。
愛孩子不是為了控制孩子也不是為了縱容孩子,有原則、有底線、有技巧的愛孩子才是父母最應該重視的,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告訴孩子社會的準則和法律的底線。
沒有父母願意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的對立面,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等的交流,耐心的詢問,試著和孩子做朋友,讓孩子主動的向父母敞開心扉,我想這應該是教育最美好的一面。
我是丸子媽媽,育兒路上與你一路同行,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