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家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天都會上演或大或小的母子戰役,戰役的主角是我先生老張和我婆婆。
最近比較嚴重一次,老張甩了婆婆一個耳光,婆婆打了老張的屁股。
對於婆婆來說這是奇恥大辱吧!但對於老張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婆婆的原因在於把「為母則剛」理解成了鋼鐵的「鋼」,遠遠超過了剛強、剛毅的程度。據老張回憶,他小時候就被媽媽嚴格管束,不聽話就要打,正是如此發生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這樣的強硬教育方式導致孩子感知不到父母的愛,甚至以為這樣是正確的,於是就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分歧、反抗就發生了。
如果父母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格外注意了:
① 父母喜歡包辦代替,大小事務都替孩子做主,孩子毫無自主權;
② 父母手段強硬,言語暴力或者體罰,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叛逆;
③ 父母不尊重孩子,無法與孩子有效溝通,為良好的親子關係埋下隱患;
④ 父母扛起生活的艱苦,沒有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沒有感情基礎。
「為母則剛」背後實質上是父母無法掌控孩子而產生的焦慮,當父母放下這種強硬,換一種角度,用開放的,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情況就往好的方向發展。
黃磊的女兒多多,多才多藝。這麼優秀的孩子是怎麼培養的?
多多,不僅興趣愛好廣泛,而且養養拿得出手。畫畫、詩歌、鋼琴無一不在話下,12歲就參演話劇,還給動畫電影《小王子》配音。
平常在多媽的微博就不難看出,黃磊夫婦對待多多的態度是完全尊重的,多多要打耳洞、染紫色的頭髮,都是被允許的,而不是一味的強硬和阻止。
多多的優秀不僅僅體現在才能本身,還體現在內心善良。
多多愛小動物,照顧妹妹,不吝表達對父母的愛。
如果孩子心中有恨,過不好自己的生活,不能善待自己,又怎能善待父母?
強硬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過度依賴父母,或者與父母矛盾突出。因為孩子要成長,要反抗,反抗成功的就變成父母的樣子,以暴制暴,反抗不成功的就做個傀儡,原地躺倒,毫無原則。
被父母強硬掌控的孩子要麼獨立得可怕,要麼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因為父母的強硬,使孩子分不清到底什麼是對錯。
因此,我再次呼籲天下父母,不要一味的「為母則剛」,太強硬會讓孩子站在你的對立面。到頭來愛反而變成了恨,不要以愛之名害了孩子。
撕下「為母則剛」偽善的面具,要輕柔地像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地愛。
最近網上流行一句話,叫「你的眼睛裡有星星」,也許就是心中有愛,眼裡有光最好的解釋。
最好的父母就要無條件地愛孩子。別再以「為母則剛」誤導孩子。
我要講一講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是真的不贊同「為母則剛」。
我小時候家裡很窮,媽媽經常要加班,常常我睡著了媽媽還沒回家,我起床上學了媽媽還在休息。難得有一次媽媽送我上學,老師看到連連驚呼,好像看到了火山大爆炸。
缺少媽媽的陪伴和教育,小時候的我很邋遢,不善與人交際,畏首畏尾,自尊水平極低。我一度覺得我是一個沒人愛的孩子,也沒人喜歡我。
《自尊心理學》提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標」。
父母平常要多陪伴孩子,做孩子們喜歡的事,而不是父母喜歡的,最好是你們共同喜歡的。孩子體會到開心和滿足自然就會理解什麼是愛。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可以從無條件的愛開始。
怎麼做到無條件的愛?可以從下面三點入手:
1.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ta。
沒有孩子喜歡高高在上的父母,可以蹲下身和孩子說話,必要時也要認錯。
如果父母真的做錯了,誤會了孩子,也要真誠的向ta認錯,做好孩子的榜樣,這樣孩子做錯事也會主動認錯,也無需父母強硬幹涉。
樊登老師曾說過他和孩子的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孩子在玩小汽車,一直往牆壁上撞,他覺得特別生氣,直接拎起孩子往沙發上一扔,孩子被嚇壞了,大哭起來。他意識到可能是自己太粗魯了,馬上走到孩子身邊跟他說:「對不起,剛剛是爸爸太用力了,把你嚇壞了是嗎?」孩子一邊哭一邊說:「是的!」事後孩子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說爸爸挺好的,雖然有時會兇我。
你看,孩子願意跟你表達他的情緒,說明父母在尊重孩子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
說一聲「對不起」沒有這麼難。一聲「對不起」不代表你的地位低了,恰恰相反,這是你在孩子心目中重新塑造形象的第一步。
2.對孩子寬容些。
對待孩子的不聽話、生活的瑣碎看成是一種修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自己親生的。多表達感謝、原諒、喜愛孩子等正面的感情。
有一個孩子拿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瓶打碎了,牛奶流淌了一地。但是媽媽並沒有生氣,而是跟孩子說:「沒關係,牛奶已經打碎了,我們一起玩牛奶吧。」於是孩子和媽媽開心地玩起了地上的牛奶。
玩好了牛奶,媽媽教育孩子一起把自己和地板整理乾淨,孩子幹得很起勁。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考慮清楚再說話,千萬別一開口就是暴脾氣。控制情緒的辦法可以試一試阻斷練習。例如戴一個手環,情緒上來了馬上彈一下手腕,可以有效阻斷壞情緒。
3.正確的引導。
有一個故事說媽媽帶著孩子在公園玩,該回家了,孩子卻不願意回家。媽媽蹲下來,對孩子說:「我知道寶寶還想玩一會不想回家。」這是在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情緒被理解變得更容易溝通。
接下來媽媽又說:「可是,我們必須回家了。」這是拒絕孩子無理的要求,父母一定要記得,拒絕的時候要溫柔而堅定。
最後媽媽說:「因為媽媽要回家給爸爸和寶寶做飯了。」告訴孩子為什麼。接著問:「寶寶願意幫忙嗎?」趁著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轉移注意力,把公園玩換成幫媽媽做飯,孩子更容易接受。於是媽媽和孩子一起高興地回家了。
父母在孩子教育上不能一味的剛硬,否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中提到:只有放棄對孩子的掌控,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只有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我兒子豆豆今年6歲了,他會給我夾菜,幫我端菜、洗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還會跟我表達「我愛你」,當然我也很愛他。
清華大學教授格非說:60分父母是最好的父母。
也就是說,父母既不要完全不管,也不要格外關注。
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最好不要超過60%。
與其為了孩子而活,辛苦的「為母則剛」,不如跟我一起做一個60分父母,做懂愛的父母,不養「仇人」。
我是茹嫻,在愛情裡吃過虧,現在過得很幸福。歡迎來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