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陳列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提出確定原子核中子皮厚度新方法

2020-12-14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美國物理學會《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5, 222301 (2020)】刊發了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陳列文課題組與合作者題為「Probing the Neutron Skin with Ultrarelativistic Isobaric Collisions」的文章。該工作首次提出使用極端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來確定原子核的中子皮厚度,進而約束核物質的對稱能。

原子核是物質結構的一個重要層次,由中子和質子構成。原子核內中子和質子的密度分布是核物理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對於比較重的原子核,中子數一般多於質子數,原子核內中子密度分布比質子密度分布更為延展,從而導致中子皮結構的出現。中子皮的厚度定義為中子與質子密度分布的均方根半徑之差。實驗上,原子核內質子密度分布可以通過電磁相互作用過程進行精確測量,而中子由於不帶電,其密度分布的精確測量一直是核物理中的一個難題。

原子核的中子皮厚度與核物質的對稱能密切相關。中子皮厚度的實驗數據可以用來約束核物質對稱能的密度依賴行為,後者目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核物質是指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無窮大均勻物質體系,其狀態方程是核物理和天體物理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核物質對稱能表徵了由於中子和質子比份不同而引起的核物質狀態方程的變化,對於理解原子核的存在極限、豐中子核引起的核反應、超新星爆發機制、中子星的結構以及中子星併合引發的引力波等具有重要意義。

圖1 原子核96Ru和 96Zr的中子和質子的徑向密度分布

圖2 96Ru+96Ru和96Zr+96Zr中心碰撞帶電粒子多重數相對差與中子皮厚度的關係

該項工作發現利用同質異荷(isobaric)原子核引起的極端相對論重離子碰撞(96Ru+96Ru以及96Zr+96Zr)帶電粒子產生多重數分布,可以高精度提取中子皮厚度,進而對核物質對稱能進行約束。目前,位於美國紐約長島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已完成96Ru+96Ru和96Zr+96Zr在核子-核子質心系能量為200GeV的對撞實驗,實驗數據正在分析中,有望高精確提取原子核中子皮厚度,進而對核物質對稱能給出新的更加嚴格的約束。

該項工作的論文第一作者是武漢科技大學李漢林博士,通訊作者為湖州師範學院徐浩潔博士,陳列文教授,以及普渡大學王福強教授。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博士生周穎,湖州師範學院王小保副教授,以及普渡大學趙傑博士參與了該項工作。該研究得到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科技部973項目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222301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海所周生啟研究員團隊提出一種確定海洋混合層厚度的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南海所周生啟研究員、黃鵬起碩士生和魯遠徵博士一起提出一種識別海洋上混合層厚度的新方法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袁璐琦課題組及合作者研究單光子量子傳輸...
    近日,ACS Photonic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袁璐琦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完成的題為 「Frequency Manipulations in Single-Photon Quantum Transport under Ultrastrong Driving」的最新研究成果。
  • 武漢大學張晨棟課題組在一維範德華納米線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具有原子級厚度的二維材料分離與堆疊,賦予了物性調控的新自由度。相比於三維晶體材料中的化學鍵,二維材料層間相對較弱的範德華相互作用在其分離與堆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二維材料的蓬勃發展也驅使著研究者們重新審視更低維度的材料體系——原子級尺度的範德華納米線。
  • 上海科技大學馬延航課題組提出晶體手性判定新方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馬延航課題組提出了一種使用電子顯微鏡確認晶體手性的新方法。該方法基於球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原子分辨成像,通過拍攝單顆手性晶體沿不同帶軸的高分辨圖像,結合結構模型和圖像模擬,成功實現了在原子尺度上直接確認晶體的左右手性。
  • 金屬所等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
    因此,從實驗上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對深入認識晶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包括透射成像或掃描透射成像)可以對百納米厚度的樣品進行形貌和原子結構的投影成像。儘管像差校正技術已將透射電鏡的解析度提高到亞埃尺度,但二維投影包含的有限性信息極易使人們對材料真實三維結構的認識產生偏差甚至誤解。
  • ...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動態結構...
    2019年5月15日,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Conformational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in a Muscarinic Receptor Revealed by NMR Spectroscopy」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應用液體核磁共振方法研究
  • 面試真題>初中化學《原子的構成》教學設計
    盧瑟福通過實驗證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兩部分構成的。湯姆森提出棗糕式原子模型。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想像一下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是怎樣構成原子的?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原子的結構    【展示視頻】展示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讓學生仔細觀察α粒子的運動軌跡是怎樣的。
  • 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氮摻雜石墨烯大單晶製備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的骨架摻雜是指在保持石墨烯六方晶格完整的同時,通過引入雜原子如氮、硼等直接替換sp2雜化的二維晶格骨架中碳原子。石墨烯骨架被雜原子摻雜後,載流子濃度增加,並且骨架摻雜的形式有助於降低散射,維持石墨烯較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導電性顯著增加;又因為骨架摻雜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因此,骨架摻雜的石墨烯在催化、能源等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穩定且可控的骨架摻雜仍是目前石墨烯化學氣相沉積(CVD)生長的難點,摻雜後的石墨烯穩定性較差,遷移率較低,通常在10 cm2/Vs量級。
  • 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腔光力學系統中提出新的基態冷卻方法
    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腔光力學系統中提出新的基態冷卻方法清華新聞網10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劉永椿副教授、鄭盟錕副教授、尤力教授研究團隊提出將機械振子冷卻到量子基態的新方法,能夠用於實現宏觀大質量振動物體的基態冷卻,研究成果以《腔內壓縮光力冷卻》(Intracavity squeezed optomechanical
  • ...徐成冉課題組和合作者實現規模化產生功能化且可移植的肝系細胞
    2020年12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徐成冉研究員課題組和合作者在該論文報導了規模化產生功能化且可移植的肝實質細胞和膽管細胞的新方法。肝臟是人體內重要的代謝調控器官,對於穩態維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肝臟病變會誘發嚴重的疾病。體外產生肝系細胞對於藥物肝毒性檢測、肝臟疾病藥物篩選及移植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受限於技術方法等原因,迄今為止體外誘導得到的肝實質細胞和膽管上皮細胞的功能和可移植性並不成熟,並且產生的目的細胞數目有限。
  • ...合作者在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薄片中觀測到原子缺陷引起的局域磁矩
    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教授和清華大學物理系段文暉院士、北京大學工學院張豔鋒教授合作,在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PtSe2薄片中發現了由Pt原子空位引起的局域磁矩,並揭示了局域磁矩隨樣品厚度的依賴性和產生機制。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石墨烯PN結的調製摻雜生長與光電轉換器件...
    石墨烯因獨特的二維層狀原子晶體結構和狄拉克錐形電子能帶結構而具有新奇的電學、光學和光電子學性質。PN結則是雙極型電晶體和場效應電晶體的核心結構,更是現代電子技術的基礎。石墨烯中的PN結將具有電子負折射率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此外,其特有的「光熱電」效應還可實現基於「熱載流子」原理的高效光電能量轉換。
  • 原子理論的提出與研究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原子理論的提出與研究。原子理論近2500年前,古希臘人最早提出了物質是由一塊塊的原子組成的,但他們沒法進行實驗來證明這個理論。19世紀初,約翰·道爾頓用現代科學的認識,重新提出了這一理論。今天,這個理論已經成為我們理解化學和基礎物理的基礎。原子理論認為,物質不是連續的。把一塊材料切成兩半,再繼續切成兩半,一直不停,直到最後沒有辦法再把它分割開來。這時剩下的東西就是原子,它是任何化學元素的最小組成部分。
  • 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以「All-metallic Vertical Transistors Based on Stacked Dirac Materials」為題,在線發表於材料科學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
  • 歐陽頎、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冷凍電鏡解析的人源26S蛋白酶體全酶亞穩簡併態高分辨結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生命聯合中心歐陽頎院士課題組、毛有東課題組與其合作者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了人源蛋白酶體26S全酶的三個亞穩簡併態高分辨結構,在同一樣品中得到了蛋白酶體核心顆粒(Core Particle,簡稱CP)底物轉運通道的關閉和開放兩種狀態的近原子分辨的三維動態結構。
  • 北大科研團隊及合作者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劍團隊和合作者奮戰多日,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相關成果以「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為題,發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國家科學評論)》上。
  • ...張世華課題組提出解決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高度缺失及稀疏的新方法
    以下文章來源於JMCB科學前沿 ,作者張世華課題組 該工作基於低秩矩陣填補技術【1,2】和單細胞轉錄組數據的異質性特徵,提出一種新型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填補方法PBLR。
  • 【材料】基於原子級厚度碘化鉛晶體的界面能帶工程
    註:文末有研究團隊簡介 及本文科研思路分析開發新的二維半導體材料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立芬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