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

2020-12-20 騰訊網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立芬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團隊利用石墨烯模板法即石墨烯包裹化學反應溶液隔絕於透射電鏡中超高真空的方法,通過原位顯微成像和顯微譜學研究,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了在受限液體環境中具有新型二維結構的BeO結晶生長機制。BeO的自然穩定相為纖鋅礦結構,陰陽離子沿晶體方向存在極性表面,理論認為在低層數下結構不穩定(極化災難),陰陽離子會塌縮到同一層形成二維結構。在液相反應系統中自下而上的實時觀測表徵為實驗驗證這一預言提供了可能,而且石墨烯的表面無懸掛鍵,避免了襯底界面應力影響,是理想的本徵熱力學研究模板。原位顯微成像及電子能量損失譜分析表明,石墨烯液相池中BeO晶粒的結構明顯有異於纖鋅礦結構,為面內六角結構,呈現二維層狀特徵;進一步的原位角分辨EELS表徵證實,石墨烯反應池中BeO的化學鍵構型存在明顯的面內面間的各向異性。實驗還發現,在層數相對較多的厚度內BeO仍然保持穩定的六角結構,理論計算分析表明,其與纖鋅礦相之間的相變勢壘以及無外延應力的石墨烯模板是結構穩定的動力學原因。

王立芬為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復旦大學教授高尚鵬和美國田納西大學教授顧工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青促會等的資助。

BeO纖鋅礦結構極性原子模型與石墨烯液相反應池

石墨烯反應池合成BeO納米晶粒與外延生長BeO薄膜的TEM/EELS結果對比

液相反應池中BeO納米晶與外延薄膜纖鋅礦BeO的角分辨EELS結果對比

BeO兩種結構EELS模擬與相變勢壘的第一性原理計算

該工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59,2-9(2020))上。文章在線發表後,被《科學》雜誌編輯選為亮點文章進行報導和評論(Science 369,46-47 (2020))。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實現了實時觀測表徵結晶生長過程和微觀結構變化,是一種獨特的反應環境用於生長新型二維材料。

文獻:

相關焦點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立芬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JACS: 原位透射電鏡直接觀察Li-O2電池的液相放電過程
    對此,有人利用氧化還原介質可在液相中產生穩定且可溶的中間體絡合物,並抑制在電極表面上形成絕緣Li2O2膜。此外,對鋰氧電池反應機理的理解可進一步優化電池設計、電解質選擇和電極材料設計,以確保提高能量密度和可逆循環性,但這些都因為不能實現原位檢測而受阻。因此,液相電池的原位透射電鏡(TEM)觀察可作為一個合適的契機,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條件。
  • 原位液體環境透射電鏡技術初相遇
    撰文:王文  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中,搭建nano-lab,原位觀察納米材料在外場,如力、熱、光、電、磁等作用下的行為,對於納米材料研究者已經並不陌生。目前,原位電鏡研究進行地如火如荼,並取得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果。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
    在最近的研究中,西安交大科研工作者基於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相關理論和實驗同時表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
  • Nano Letters:法蘭西公學院應用液體電化學技術在電鏡原位研究Na-O...
    然而,Na-O2電池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複雜的反應機理及低循環穩定性是Na-O2電池面臨的主要挑戰。目前,研究者們通過改善電解液、電極結構等途徑來提升鈉氧電池的性能,但是針對其反應機理及失效機制的研究比較少,尤其是原位監測電池的充放電過程。反應機理與失效機制的研究對於鈉氧電池的進一步研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南科大等採用原位透射電鏡直接觀察電池反應過程!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谷猛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孫學良院士和麻省理工學院楊紹紅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在原位透射電鏡(TEM)中觀察到的Na-O2電池中可逆氧還原反應(ORR)和析氧反應(OER)過程,並利用原位電子衍射和透射電鏡研究了反應機理和相演化。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畢國強教授與張小康、陶長路、劉雲濤等學生一起,經過長達十年的艱苦攻關,研發了新型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在國際上開創性地開展了基於冷凍電鏡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研究,首次利用CryoET解析了完整神經突觸的三維結構,並實現了對中樞神經系統中兩類最主要突觸-興奮性與抑制性突觸的精確區分以及結構特徵的定量化分析【1-4】。
  • 蘇州大學屠迎鋒教授課題組發現具有厚度可調二維晶體的富勒烯超分子液晶
    ,並提供了一種製備厚度可調的二維晶體的簡便方法。C4-azo-C8-C60樣品的AFM圖 (A)及相應位置的高度曲線 (B); 電子衍射圖 (C); 切片樣品的透射電鏡圖 (D)及變溫小角X射線散射曲線圖 (E)。以樣品C4-azo-C8-C60為例,如圖2所示。通過DSC和POM (偏光顯微鏡)觀察到其具有液晶相。AFM證明其自組裝形成了厚度在6 nm左右,寬度在微米尺寸級別的二維晶體片層結構。
  • 乾貨|如何利用透射電鏡測量石墨烯樣品層數和厚度?
    石墨烯是由單層碳原子以 sp2 鍵連接緊密堆積形成蜂窩狀二維晶體結構的新型碳質材料,由於其具有獨特的二維結構以及良好的電學、光學、力學等性能,石墨烯在複合材料、傳感器、電子器件、能量存儲等領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 電鏡新技術新應用年終群議 2019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11372901)」中的部分科技成果,張躍飛主要介紹了掃描電鏡高溫力學性能原位測試儀器開發與應用。研究發現少層MoS2表面的Au顆粒在電子束幅照下加速擇優取向和聚合生長;觀察到Co7W6納米顆粒在高溫反應環境下具有穩定的晶體結構,發現不存在表面元素偏析或碳原子穿透誘導結構變化;觀察到CO催化生長碳納米管時炭化現象,發現催化劑表面的局域碳化和溶解導致了碳納米管的成核和生長等。
  • :原位液體電鏡觀察銳鈦礦型TiO2光催化產氫的演變
    在微觀尺度上觀察水和TiO2之間的界面反應可以為光催化過程的機理提供關鍵的見解。目前,表徵銳鈦礦型TiO2光催化反應的實驗方法主要局限於水蒸氣或單分子化學,這些遠遠不能達到對光催化過程的深入了解。近日,來自北京工業大學的隋曼齡(通訊作者)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劉利民(共同通訊作者)的團隊在Nat. Commun.
  • 電鏡課堂:解讀HRTEM圖片..TEM衍射標定..球差電鏡..電鏡與球差校正..原位TEM觀測鋰離子遷移,等(9篇)
    為了發展高比能和 強持久性的二次電池,要求對電極材料和電極/電解質界面的複雜的反應機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並能夠從納米甚至原子尺度來獲取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結構、成分和價態等關鍵信息,從而有效的設計改進電池性能。近年來,原位透射電子顯微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到二次電池機理的實時研究的領域。得益於此技術獨有的高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科研工作者對原本密封的電池內部的反應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二維世界」的構築與操縱——第一屆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後年會優秀...
    現有研究表明,外延生長是兼顧尺寸和質量的二維單晶生長方法,其主要挑戰就是襯底表面對稱性的調控。常見的二維單晶生長襯底是單晶金屬箔,其表面具有中心反演對稱性,適合於外延晶格也具有中心反演對稱性的材料,例如石墨烯(二維導體)。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其它的二維材料,比如六方氮化硼(二維絕緣體),其晶格是非中心反演對稱的,因而無法在常規金屬單晶上外延生長出單晶材料。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NEWOMICS新型離子源MnESI為冷凍電鏡前篩選蛋白樣本提供高通量,高靈敏度和穩定性的LC-MS方案
    對比靜態納米電噴霧法、新型微流-納米電噴霧LC-MS法和傳統HESI的LC-MS法三種方法,使用GroEL、r20S和t20S蛋白酶體作為模型複合物進行分析實驗,並展示了新型微流-納米電噴霧LC-MS在冷凍電鏡樣品篩選中的應用。
  • 中科院物理所薛其坤:「薄膜生長動力」有望衝刺諾貝爾獎
    「我們進入實驗室都需要用門禁卡,一般人都不能輕易進入。」上述研究人員說道。事實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裡面的每個實驗室跟普通大學裡面的實驗室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僅是教學中心,也是中國的科技前沿,裡面的每一項研究都可能涉及國家的戰略需求。
  • 中元龍港推規模製備石墨烯產品:用物理液相剝離法
    網易科技訊12月4日消息 北京中元龍港礦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北京化工大學、中盈科創(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國評(北京)科技評估有限公司, 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規模製備石墨烯新技術及產品媒體發布會」,正式發布液相直接剝離法規模化製備石墨烯技術和產品
  • 進展|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白雪冬課題組通過發展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技術,自主研製出具有原子分辨的原位綜合物性測量與調控裝置。最近,他們利用原位高分辨電鏡技術,在原子尺度觀測到PbTiO3/SrTiO3超晶格薄膜中的鐵電通量閉合疇結構(flux-closure)(圖1)在外場下演變的完整過程,通過掃描針尖局域電場/應力場操控技術,實現了該結構在極性拓撲疇和普通鐵電相之間的可逆轉換;相場模擬結果給出了外場調控極性拓撲相變的物理機制。
  • 掃描透射電鏡:不僅用好,還要好用
    但隨著科研的需求,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的納米級材料、新型半導體、疾病治療靶點等材料亟待研究,這對顯微鏡提出了更高要求。 20世紀,電子顯微鏡應運而生,最大放大倍率超過1500萬倍,打開了通往微觀世界的大門。電子顯微鏡通常包括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兩種,前者呈現的圖像具有一定的立體性,用於觀察樣本的表面結構;後者可以直接獲得樣本的二維投影,用於分析樣本的晶體結構、內部結構等。
  • 磷酸鐵鋰製備方法:固相法PK液相法
    目前,磷酸鐵鋰生產技術通常可以分為固相合成法和液相合成法兩種,其中液相法可分為水熱/溶劑熱法、溶膠凝膠法、共沉澱法等。固相合成法固相合成法是目前應用最多、研究最為成熟的合成磷酸鐵鋰的方法,其中,碳熱還原法又是應用較為廣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