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現在年輕人的常態,比誰都想把日子過好,卻又總把人生希望寄托在父母或伴侶身上。
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說到底就是懶,以及缺少了對家庭的那份責任心。結完婚後,你就是那個小家中的頂梁柱,是要帶領家庭過日子的。
再苦再難這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也都是你必須要走完的路。
沒有人是容易的,即便是父母也是一步步熬出來的,其實從你成家的那刻起,他們的某種義務和任務就已經完成了,現在過得輕鬆,那是他們應得的。
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可以送來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絕不是直接替你去承擔家庭責任。只想享福不想吃苦,想想你享得是誰的福,背後都是父母的犧牲,做兒女也要將心比心的,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也只活這一次。
人有多大飯量,就吃多少米;人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少事。
就拿生孩子這件事來說,有能力你就生,沒能力你就等等,別等生完以後往父母那裡一丟,帶好了沒有功勞,帶不好還要被你指責,或者說生完以後又來抱怨,自己的日子有多難,除非當初是父母逼的。
話說回來,那你就沒有自知之明,以及沒有主見嗎?做一個選擇與決定,就要去承擔相對應的責任。
最搞笑的就是,自己在一邊心安理得地啃老,另一邊卻拼命教育自己的兒女要獨立,自己都沒有做好榜樣,拿什麼去教育兒女,有說服力嗎?
家是兩個人的,你也不能把那些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推卸到伴侶的身上,共同去承擔才能經營出和諧穩定的家。
對一個家庭的經營,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夫妻倆都能把家庭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後各自承擔好自己的責任、演繹好自己的角色。
獨立自主生活,總要掌握一門生活的技能,你自己也是要吃飯的吧,不能時刻指望別人,更不能把自個兒直接砸在某個人的身上。
指望別人生活,未免顯得自己太被動、太失敗。
沒有人是一開始什麼都會的,你也在成長,不能只是大了年齡,隨著日子往前走,要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獨立,通過對自我不斷地完善,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更好不是衣著上的光鮮亮麗,而是人格的逐漸健全和完整。
02
有個朋友,他說過o一句話真觸動到我了,其實本來就是大實話,但不知道為什麼,感覺現在的年輕夫妻之間有的不是主動承擔,而是計較和勒索。
總之就一個目的,希望對方多做些,然後來滿足自己的懶惰。
朋友每天晚上回到家,哪怕加班到九、十點也不忘做家務,好像這都成了他的習慣,如果家裡已經被妻子收拾乾淨了,另外也會找點活來做,比如把妻子白天洗過的衣服疊進衣櫃,替孩子準備好浴巾洗澡。
可能你會覺得,他這是在替妻子分擔,但用他的話說:
「這不算我為妻子分擔,只是在承擔屬於我的那一部分,因為這個家裡有我一半的責任。雖然我白天出去賺錢了,工作也很辛苦,但妻子在家裡也沒有閒著啊,帶孩子做飯洗衣都是事兒。
所以真要是算起來,等我晚上回家,白天的辛苦都扯平了,那麼接下來的瑣事不能全留給她一個人做,不然也不太公平了,憑什麼我只要忙白天,她卻要白天加黑夜的忙。我覺得男人做點家務沒什麼吧?
那是自己的家,做家務不是應該的嗎?又不是在替別人做,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好抱怨的,甚至要被哄著做,或者不給甜頭不做,典型沒把自己當成家庭的一份子。」
有沒有覺得,有這種覺悟的男人不多了!
這是一個男人對家庭最起碼的擔當,你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為自己做事情,所以怎麼會感覺自己跟吃了很大虧一樣?
不應該是希望家庭越來越好,想騰出更多的時間去經營它嗎?這世間最值得人享受的,永遠是付出的過程,就好像在你用心澆灌、細心呵護下長出來的一朵鮮豔玫瑰,你看著它成長,也欣賞著它的成長,以及最後收穫它的芳香和風景。
03
關於付出的真相,無論對人對事還是對家,越是不想付出,不願付出,沒有付出,其重視和在乎程度越低。
因為那裡面沒有他的心血,他更多只是憑感覺、憑心情來對待,所以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反過來,付出越多、犧牲越多,珍惜就越多,他也不忍去破壞自己的勞動成果,另外也才能懂得持家的辛苦。
沒有直接面對過家庭的瑣碎,你說得再多他也不理解,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做了才能知道你平時在家裡有多不容易。
如果將夫妻的意義簡單理解為,同舟共濟。
那麼首先可以肯定的就是,不存在單方面的成全,其中也涉及到一個利益匹配的問題,如果婚姻對我來說只是一種負擔,而沒有得到讓我堅持下去的動力,關心也好、扶持也罷,為何我還要繼續堅持下去?
是一個人的生活不香嗎?是我覺得日子太清閒了,非要給自己找點事情做嗎?
家是兩個人的家,彼此對家庭的付出沒辦法用天平來衡量,誰有時間就多做,沒有時間就少做,這些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有時間也不做,就貪圖自己享受。
或者原本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讓對方給承擔了,你反過來卻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
沒有什麼是應該的,往往你認為的應該背後,全是對方對你的愛,傷人的不是家務,而是態度,累人的不是瑣碎,而是孤獨,你應該要為自己的家庭負起責任來,畢竟結婚不是找個人來滿足你的巨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