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過有三種學習智慧的方法:第一種,是通過反思,這是最高級的方式;第二種是通過模仿,這是最簡單的方式;第三種則是通過經歷,這是最艱難的方式。增長智慧,這種所有文化中都最為推崇的美德,是需要長久的生活經歷,仔細的分析以及三思而後行的行動共同累積起來的。
保持初學者的心態。
佛教裡面有個詞叫做「初心」,就是指人們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開始之前的心態。懷有初心才易於接受智慧。面對新的事物要主動地避免預先判斷,打開思路,並且告訴自己「這可能不僅僅是我想的這樣」,這能幫你打開心扉接受智慧。當你能不再受人或者事物帶給你的固定思維模式的影響時,你就可以得到一些新的想法,領悟到新的智慧。
多提問。
無論你是大學生,或是有了孩子的成年人,甚至是兩鬢斑白的老人;不管你是科學家,藝術家,教授或者學者,總有事物是你還有沒學到的,陌生的。聰明的人在生活中會不停地審視人們的動機,然後再伺機提問,因為他們知道有哪些東西是自己是不知道的,是需要學習的。
慢慢來,學會沉澱。
每天抽一段時間安靜地思考一會兒,給自己充足的時間反思和沉澱。每天忙得暈頭轉向可能會讓你變成勞模,但是不會讓你變成智者。停下來,想清楚,然後慢慢來。
三思而後行。
有時候並不需要當著人們的面立即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聰明人往往人不會總急著證明自己如何有能耐。只有當非說不可的時候才說。就像古話說的「有幹將器,不露鋒芒」。 但是這也並不是讓你迴避一切社交活動,讓你不說話,而是讓你善於接受別人的觀點,做個好的聆聽者。別人說話的時候你漠不關心,覺得自己最有智慧然後就等著輪到自己做「壓軸」的陳詞。這可不是智慧,這是自負!
三人行,必有我師。
在你身邊找到自己覺得最有智慧,你最尊敬的人,然後學習他們為人處世的方法。向他們提問,注意聆聽他們的教誨,你會從他們的經歷中學會不少東西。有疑問時,可以直接問他們,尋求解答或者指導,你也不用事事都同意他們的觀點,在你自己思考的過程中就會有不少收穫。這裡所說的良師益友並不一定是普遍意義上的成功人士,或者你想要成為的人。他們很可能僅僅是一個普通職員。試著去發現普通人身上的智慧。
廣泛的閱讀。
看那些心理學或者社會評論讀物;看漫畫;看劉慈谿的小說。你也可以讀讀當代以色列的詩歌,讀梅爾維爾……總之就是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看各種各樣的書,不一定要讀那些厚厚的枯燥的名著,把閱讀作為你生活的一部分,一種享受。一邊閱讀,一邊思考。
學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探視自己的內心並且誠實面對自己是最難的,但是你任然要努力找出自己心中的信仰,觀念以及偏見。只有當你真正地了解自己,正視自己了之後,你才能擁有真正的智慧。了解自己還能給自己一個成長的空間,同時還能在今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更容易寬宥自己,善待自己。
最後,你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人無完人,你不可能什麼都知道。
真正最有智慧的人是那些雖然學富五車,但是仍然覺得自己還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學然後知不足,你學得越多,才發現有更多的知識你不知道,你所學到的只不過是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認識到這一點,才能讓你成為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