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1號:「昨天帶寶寶去體檢,4個月4天,醫生說寶寶身高不達標61不到62,體重快14斤了,說有點胖,愁人啊,你們寶寶4個月身高都是多少啊?」
媽媽2號:「9個月的女寶才14斤,是不是不正常?你們的寶寶也是這樣的嗎?有沒有長體重啊?你們平時都給他吃什麼東西啊?」
媽媽3號:「去衛生院體檢了一下,這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家寶寶八個月看上去都比別人家小好多,身高只有69釐米體重7.9公斤。怎麼比都比不過好傷心!」
從上述幾位媽媽們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媽媽們對於寶寶身高體重的濃濃焦慮,擔心寶寶營養不夠、不知道該怎麼給寶寶補充營養、失落於寶寶長得沒別人家的孩子快,但是這些寶寶真的就是「不健康」的嗎?媽媽的焦慮用對地方了嗎?
媽媽焦慮一:就是不達標的寶寶
媽媽們總是執著於身高體重對照表中的那根「標準線」,加上體檢後醫生說的那句「不達標」,就開始焦慮寶寶是不是之後就長不高了,想法設法朝著「標準線」前進。但很多時候媽媽是理解錯了這個「不達標」,不是沒有達到正常標準,而是沒有達到平均值,「正常」和「平均」兩個字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以WHO發布的0-2歲女寶寶曲線圖(年齡身高別)為例,跟大家解讀一下寶寶的正常標準是多少。
WHO 0-2歲女童年齡身高別
表中的橫軸為寶寶的月齡,豎軸為寶寶的身高(體長),圖表中的五條曲線分別標註著97th(3%的寶寶高於這一水平)/85th/50th/15th/3th(3%的寶寶低於這一水平)。一般大家會以50th的那一條曲線作為正常身高的標準線,以此來衡量自己的寶寶達不達標。
但其實這一條曲線代表的是一個平均值,有近50%的寶寶會高於這一水平,也有近50%的寶寶低於這一水平,剛好出於平均值的寶寶少之又少。媽媽們真正該關注的是97th/3th這兩條曲線,它們代表著寶寶在某個月份身高的上限和下限,只要在這一區間內,寶寶的身高都是正常的,媽媽們不用過分擔心。
案例分析:1號媽媽家的女寶寶四個月,身高61,讓我們一起回到曲線表中。可以發現,4個月正常身高範圍為:58-66。1號媽媽家的寶寶在這一範圍之內,並且高於85th曲線,不需要太過焦慮。體重也可用體重表類推。
媽媽焦慮二:寶寶是不是長的太慢了
媽媽們的一個慣性思維:只看當下的數據,卻忽略了寶寶的成長動態曲線。
寶寶的成長變化是非常大的,從圖表的曲線幅度就可以看出,寶寶的前3個月數據變化是非常明顯的,等到了4個月,各項數據的增長都開始平緩增長。所以媽媽們不要單看寶寶9個月時一斤肉沒長,就覺得寶寶長的慢,想著要給寶寶補營養,而是要看從出生到9個月的身體各項指標的成長趨勢(6個月內每半月測一次身高體重,之後每個月給寶寶測量,測後記錄下數據,畫好曲線圖)。即便寶寶體重、身高都偏輕,但只要寶寶的體重身高別在50th左右,也是健康的成長趨勢。
媽媽們需要關注的是寶寶的成長趨勢不在體重身高別範圍內的,再考慮是否過於肥胖、成長緩慢等問題(此時最好就醫詢問)。
WHO 0-2歲女童身高體重別
媽媽焦慮三:為什麼我家寶寶看著沒別家孩子壯
比如3號媽媽家的寶寶,8個月身高69釐米,體重7.9公斤,用稍微片面一些的靜態月份數據對比,不管是年齡身高別、年齡體重別、體重身高別,都處於正常範圍內,甚至非常接近於媽媽們的「標準線」——50th。但這麼媽媽依舊焦慮,原因是看起來沒有別人家的寶寶大。
WHO 0-2歲女童年齡體重別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媽媽們總是不自覺跟自家寶寶比較,小時候比身高體重,長大了比學習成績。但要說的是,每個寶寶都存在個體差異,有著自己的成長規律,媽媽們沒必要因為別家孩子長的比較快而焦慮。並且喝配方奶粉長大的寶寶可能長勢會比喝母乳的寶寶快,但只要寶寶在正常的曲線範圍內,就是在健康的成長。
媽媽們的焦慮來自於對寶寶滿滿的愛意,是對寶寶重視的表現,但媽媽們也要審視自己的焦慮是否有用錯地方。寶寶的成長數據固然重要,但媽媽們也不要過分苛求那個數據,而是要允許寶寶在範圍內自由成長。
最後附上who寶寶成長曲線表下載網址,媽媽們可以按需求下載~
https://www.who.int/childgrowth/standards/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