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嚮往擁有一個年輕健康的身體,保持一顆年輕跳躍的心。但在我們的社會卻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年輕是一件有時間期限的奢侈品,而且這個代表「年輕」的時間期限好像在變得越來越短。
幾年前我在一家便利店跟收銀的女孩子聊天,結帳的時候順口問了她一句:「你有20歲了嗎?」 沒想到這位女孩聽了之後拉長了臉十分委屈地嘟囔了一句:「我看起來有那麼老嗎?」 「我今年18。」
我當時對她的反應感到很驚訝,因為按照她對年齡的理解和邏輯,我這個70後已經是個老得不用再活下去的人了。後來聽到關於「老了」的說法就越來越多了。比如在網絡視頻上有人自稱為「80後老阿姨」,「90後大叔」等,仿佛不先進行一番自嘲就沒辦法繼續在社會上生存似的。
那個便利店的女孩如今應該二十多歲了,按照以上標準,她現在儼然已經進入了「老年」!
這種奇怪的「老人」邏輯在我們的社會十分盛行。在各傳媒平臺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標題:「四十歲的老阿姨……」了,某明星「47歲看起來像少女」等等。這種在年齡和外表上的專注和發酵,讓很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人未老心先老」了起來,而讓那些年齡更長的人,退縮到類似無地自容和隱形的尷尬處境。
我們普遍對年齡十分敏感。那麼到底多少歲算是年輕人,多少歲算是老年人呢?雖然大家都會說「年齡就是個數字」,但數字還是會讓我們感到歲月蹉跎。
國家對「青年」是這樣劃分的:
國家統計局統計部門對青少年的劃分是0歲至14歲。對老年人的劃分標準有兩個,分別是60歲以上,65歲以上,但是對青年年齡段沒有劃分。「
國際標準這樣劃分「青年」:
聯合國曾在一份文件中把14歲至25歲的人稱為「青年人口」。世界衛生組織44歲以下的人被列為青年;45~59歲的人被列為中年;60~74歲的人為較老年(漸近老年);75~89歲的人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者。
無論我們現在多少歲,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跨越這些數字——跨越得越久越長壽。
對年齡感受的刻意解讀,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美容整形行業的遍地開花和廣告的見縫插針,隨之誤導人們而導致社會價值觀的扭曲變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對年輕人最為深刻,對於「未老先衰」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本應該張揚這個年齡的自信和活力,但不幸的是,正如你已發現的一個現象,「如今的90後已經沒有欲望了」,「90後佛系」,甚至「00後佛系」。
對年齡和年輕這兩個概念的理解,以下兩位人物你不會太陌生。
第一位是終南山院士。疫情期間,83歲的終南踏上戰「疫」崗位。他腰杆筆直,身材健碩,健步如飛。更重要的是,他說話時不喘不急,還能接受各大國際媒體的英文訪問。隨便觀察身邊一個65歲以上的普通大爺,你會發現一般的老年人體態臃腫,行動開始蹣跚,反應開始遲鈍,口齒開始不清不楚。而這些人,一般是在生理上的中年危機之後感覺自己已不再年輕了。
有關鍾院士是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的,相信網絡上已經有了大量的介紹。醫學和體育的結合,確實能夠見證奇蹟。
另一位是被稱為「中國最美大爺」的王德順先生,他活出了「80後」少有的狀態:自信和活力在這位八旬男性的身上,仍然可以感受得真真切切。
這些人用自己的經歷和行動證明了年齡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就只是個數字。相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你也可以細數一下。如果沒有,我們還可以從現在開始讓自己立刻恢復滿身熱血,去認真熱烈地生活。
人在年齡上的增長,是上天對我們的眷顧和祝福,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過的痕跡,就像夜空中的流星,長壽而康健的人始終讓我們心懷敬仰和美好。
我們老了嗎?我們什麼時候都不老。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始終年輕。如果你看過故宮的松柏,你一定自愧不如,它們在世間已經存活了幾百年,仍然屹立挺拔;如果你夜晚抬頭看星空,你就明白,我們再老,也老不過日月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