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一人一畫境,一念一品能修心——竹子詩畫集

2020-12-19 騰訊網

亭後有竹,竹欲疏;

竹盡有室,室欲幽。

竹,雅稱修竹,又有名做篁,

文人雅士取其正直虛心高節的意思,

作君子的象徵。

同為君子象徵的,還有梅蘭菊,

但能以「君」直接稱呼的,卻只有竹,即「此君」。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歌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便是藉此典。

樸實直白的語言,顯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文人骨髓。在文人心中是清雅澹泊的明志寫照,更是君子隱逸高潔之風,也戒由竹勉勵自身德行,修傲然風骨。故而竹在中國文化中留下的審美意象,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洗然弟竹亭 》

唐代:孟浩然

吾與二三子,平生結交深。

俱懷鴻鵠志,昔有鶺鴒心。

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

達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此詩竹亭述志,展現了兄弟之間志同道合、友愛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詩敘寫自己與諸弟很友愛,且都有遠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賢一樣,常雅集竹亭,飲酒撫琴,以寄託豪情逸氣。

在意象運用上,此詩以竹作為清幽和隱逸的意象。竹在古代,是瀟灑挺拔、高雅脫俗的逸士的象徵。頸聯兩句的「竹林」有借竹林七賢喻指詩人兄弟之意。這裡繼承魏晉風度之氣,以魏晉的名士風流來刻畫兄弟們的高雅志趣,來烘託他們超然脫俗的品格。而「竹林」同時切詩題中的竹亭,作者也是借阮籍(竹林七賢之一)的出世之志來映照自己對遁跡竹林的出世生活的無限嚮往。

從寫作方法上,此詩運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寫了竹亭集會,賦詩飲酒彈琴的和諧場面,寫出兄弟之間的友愛之情。

孟浩然詩中常表現出一種「安以樂」的太平氣象,在此詩中則具體表現為「逸氣」。逸氣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氣概、氣度。陳貽焮《孟浩然詩選》認為,這裡的「逸氣」表現出孟浩然高雅的心情;「高雅的心情」是抽象的、綜合性的體驗,也是孟浩然「韻高」的方面。從陳貽焮的賞評中可以看到,在這首詩歌中,孟浩然將原本矛盾的「鴻鵠志」和「竹林」的清逸灑脫、高雅爽朗進行有意識的協調,並且調和得極為自然。此詩是孟浩然的「韻」和「才」能夠統一起來的典型例子。

《春日山中竹》

唐代·裴說

數竿蒼翠擬龍形,峭拔鬚教此地生。

無限野花開不得,半山寒色與春爭。

譯文:

數支竹子,蒼翠碧綠,猶如龍騰一般。如此峭拔的山地,正是它生長的地方。無數的野花是沒有辦法(在這陡峭的山上)盛開的。唯有竹子,能在這半山的寒色當中與春天爭風。

《題李次雲窗竹》

唐代·白居易

不用裁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

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裡看。

本詩是一首七絕。這兩句是說,冬日嚴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綠;在大雪紛飛的時候去看,白中見綠,別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調。表現竹的頑強生命力。

《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

唐代·錢起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兒的叫聲幾乎聽不到了,迎春花早已開過,只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實在幽雅,惹人憐愛;它依舊蒼勁蔥蘢,等待著我的歸來。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

宋代:王安石

一逕森然四座涼,殘陰餘韻去何長。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會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人們愛竹直而有節,且生來清瘦,更讚美它越老越堅硬、剛強。竹子曾與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潤,最終則伴隨松柏傲然挺立於結冰凝霜的寒冬。

詩的頭兩句讚揚了竹的不可毀其節的剛正,後二句又指竹勇於同大自然的各種考驗相抗,不怕風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這首詩不僅是詠竹,更是詩人自身品格的抒發與吶喊。

《霜筠亭》

宋代·蘇軾

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

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粉落時。

譯文:

剛從筍殼中破出的新竹尚且有些幼弱,不太能夠自己保持挺直,但已姿態優雅,有了能耐受嚴寒的儀態。而要看到它嚴正可敬,傲對霜寒的樣子,就要等到秋風驟起,花粉凋落的時候了。

《於潛僧綠筠軒》

宋·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蘇軾這首詩非常有趣,意思就是竹子和肉如果一定要二選一,一定要選竹子。後面還有兩句:「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意思是你瘦了可以吃胖,如果你俗了,你就沒救了。

《新竹》

宋代·劉兼

近窗臥砌兩三叢,佐靜添幽別有功。

影鏤碎金初透月,聲敲寒玉乍搖風。

無憑費叟煙波碧,莫信湘妃淚點紅。

自是子猷偏愛爾,虛心高節雪霜中。

《竹 石》

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既是讚美了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後兩句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丰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一樣剛強勇敢。

《新竹》

清代·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新生的竹子能夠超過舊有的竹子,完全是憑仗老竹的催生與滋養。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長出,它也開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這樣池塘周圍布滿了鬱鬱蔥蔥的幼竹。

詩意比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新生力量的成長又須老一代積極扶持。前兩句是回顧,既表達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又表達了後輩不忘前輩扶持教導之恩;後兩句是展望,用以表達新生力量將更好更強大。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與天地爭春回。

清代·魏源

這句是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魏源的一句名言,意識是竹子在大雪時候還像箭一樣筆直挺立,不被雪所壓彎;而梅則朵朵盛開。詩人看見此情此景,覺得它們好像在與天地對抗,好像要把春天爭回來似的。更深層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像竹和梅一樣,傲骨長存,不被外界不正之氣壓倒。

魏源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他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強調:「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他著重於經濟領域的改革,在鴉片戰爭前後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運、鹽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於「國計民生」,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於後來的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相關焦點

  • 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
    下面介紹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竹唐代:李賀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李賀,字長吉,雖然只活了短短27歲,卻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極富才華的著名詩人。詩人的父親曾做過邊塞上的小吏,後來雖轉任縣令,卻去世較早,家裡的事情全靠母親一人操持。這首詩就是作者借竹自比,寫竹子的文光勁節和瀟灑清幽,實際上是寫人的氣質與修養。
  • 在竹子前坐了37年 芙蓉鎮手藝人:一刀一竹一世界
    小鎮手藝人:一刀一竹一世界在竹子前坐了37年,他成了芙蓉鎮竹簍編織店老闆的「師傅」瀟湘晨報記者 易思含 湘西報導4月26日,芙蓉鎮,面對竹簍與徑篾,胡廷賢說,自己一生都在與竹子打交道。他對每一根竹子都極為敏感,什麼樣的竹子適合用來做什麼樣的竹簍,他憑藉觸摸感知就能明了。追逐的興趣和他當下的工作環環相扣,他在竹子前坐了37年。他說:「我很熱愛,一直做是為了在這行做精,未來會做出更多很牛的作品。」從做小裝飾到接大工程,關於竹子的製作工藝越來越精密,樣式更為花哨,結構也越發複雜。
  • 沒見過竹的北方少年和一隻竹筏生出的出其不意的童年畫境
    小時候沒見過空芯的原生竹,所見都是死而復生的竹子,像是掃把竹綁的大掃帚,淡竹做的蚊帳杆。老而彌堅的竹雖更堅挺,卻已見不到它特有的綠,那種動人心魄的綠。我覺得最正宗的竹應是毛竹,鄭板橋衙齋種的「瀟瀟竹」,柳宗元「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擋道的應該是掃把竹或淡竹。
  • 畫竹子的畫家 水墨竹子畫欣賞
    畫竹子的畫家,張小偉國畫竹子/水墨竹子畫欣賞。從古至今,竹子都是文人雅士的最愛,他們以竹自居,多因竹子本身的幾大特點。竹子堅強,不管環境如何艱苦,竹子總能鬱鬱蔥蔥;竹子虛心,田野巨竹也好,房前竹枝也好,大都空心,從不妄自尊大。因此,竹子便成了畫家、詩人吟詠的對象。
  • 詩竹環保本色紙怎麼樣
    雖然目前市面上仍以白色衛生紙為主導,但是隨著人們健康環保生活意識的不斷提高,以詩竹為代表的竹纖維本色紙正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為什麼竹漿本色紙如此受追捧呢?什麼是「本色紙」?看竹漿本色紙的發展優勢竹子是除木材之外的最好的造紙原料,適宜於製造中高檔紙。我國商品木材需求缺口大,木材資源短缺,但我國擁有世界最豐富的竹資源,據統計,目前全國竹林面積達420萬公頃之多,佔世界四分之一。
  • 家裡能掛竹子國畫嗎?家裡掛竹子花鳥畫的優勢解讀
    蘇軾曾經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由此可見古代文人對於竹子的喜愛,以及竹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僅如此,人們還喜歡讚美竹子的精神,中國人將寧折不屈、四季常青、堅韌不拔等精神賦予竹子,並將竹稱為花中君子。
  • 竹子說|風一吹我就笑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清 · 鄭板橋 · 《竹》■《梧竹書堂圖》局部 明 仇英早今天,想和你來聊聊竹子。文人愛的竹子,多半生長在中國,已經陪伴了我們千年。漫長的日子裡,我們逐漸發現它的好,直到它入詩入畫,也愈發地覺得,身邊少不了它。《世說新語》裡記了一則故事,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名叫王子猷,一次他去別人的空宅暫住,到了就讓人種竹,有人看見,便對他說,你只是暫住一下,何必折騰呀,子猷用手指著竹子,立馬回答:「何可一日無此君耶?」
  • 竹非花,為何也能獨佔一君子?
    花中的四君子,說的就是中國古詩文中常常提到的梅、蘭、竹、菊。他們都是憑藉什麼本領被人們歌頌為君子?在我們的印象中,竹子不是花,又怎麼能獨佔一君子?梅花迎寒獨自開,剪雪裁冰,美麗絕俗,一身的傲骨,具有傲霜鬥雪的特質,常常被比喻成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毛澤東在詞《卜算子·詠梅》中說到: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 八首竹子詩詞: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五月,萬物生長,草木繁盛,此時的竹子也迎來了一年中生長最快的時候。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於竹子,古代文人墨客從不惜溢美之詞,古詩文當中也留下了大量詠竹的詩詞。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
  • 唐代才女寫下一首詠竹詩,全篇無一「竹」字,卻句句都是竹的堅毅
    到過成都望江樓的朋友們或許都知道,那裡面,可謂是一個天然的竹子博物館。為什麼呢?因為薛濤一生愛竹,她曾在居所附近種滿一叢叢的修竹。薛濤愛竹,自然也就少不得吟詠竹子。其中一首《酬人雨後玩竹》全篇無一竹子,卻句句都是竹的堅毅,令人佩服不已。
  • 一進門看見什麼畫最好 適合玄關的畫 國畫竹子
    對每一個家庭來講,掛畫的作用不可替代,一幅恰到好處的裝飾畫,不僅能讓家庭增添活力,充滿藝術氣息,也可以營造文化氛圍,彰顯家居主人的品味和內涵。  一進門看見什麼畫最好?在玄關掛一幅精緻的竹子畫,不僅因為竹子本身的好寓意,比如竹報平安、節節高升、虛懷若谷、挺拔正直,給人們美好的祝福,還因為書畫家李傳波老師手繪竹子畫,可以給室內增添藝術氛圍,讓整個家居的文化氣息都能得到大大的提高,進一步彰顯屋主人典雅的藝術品味。一進門看見什麼畫最好——紅竹
  • 尋詩,問「竹」 成都武侯學子跟隨詩人足跡,尋找詩中竹韻
    古有詩人詠竹抒懷,今有學子尋詩怡情。近日,成都市武侯區的學子們開啟研學之旅,尋找古人「詠竹」的情懷,跟隨詩人的足跡,尋找詩意中的竹韻。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六年級2班的同學,走進瞭望江樓公園,開啟「兒童與社會」的研學之旅。
  • 每周一詩一百周(15):《新竹》
    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可以送給老師的詩 ——《新竹》。新 竹鄭燮(清)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鄭板橋一生酷愛竹子,他畫竹、寫竹都非常出名。比方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等等,都是他關於竹子的著名詩句。竹子作為中國文人「風雅」、「有節」的象徵,被歷代文人傳頌,那這首詩又是怎麼把竹子和老師聯繫起來的呢?
  • 一竹一詩一情懷 李傳波國畫竹子真跡欣賞(新)
    竹,向來也有竹報平安之說,紅色又是吉祥喜慶之色,紅竹便是把這種喜慶放大了。李傳波筆下的紅竹,可以說是其高貴品質與文雅情操的真實寫照,其每一幅紅竹畫作品,那竹之骨節都猶如天之驕子傲然挺拔,無半點粉飾痕跡,紅色的竹葉疏密有致,隨風漫舞,猶如佳人的純秀,清美且含情。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學家蘇軾,對竹子有著頗高的評價。而且他一生愛竹子之深也無人能比。曾有詩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竹子在他心中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蘇軾的代表作《於潛僧綠筠軒》寫出竹子的高風亮節和挺拔凌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 鄭板橋的這一首《竹石》,通篇無一「竹」字,卻讓人覺得句句有竹
    在先秦時期,竹子象徵著君子的高尚品格。在魏晉時期,竹子代表了清雅脫俗。自唐宋以來,竹子已成為一種頑強的人格追求和生活態度。一言以蔽之,文人愛竹。他們眾多的寫竹詠竹的作品,都是中國古典詩歌長河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 竹子的寓意 李傳波國畫竹子作品欣賞
    啟功親傳弟子李傳波新品紅竹畫《竹·蘇軾》作品來源:易從網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一篇《國風·衛風·淇奧》的詩,: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李傳波新品紅竹畫《詠竹》作品來源:易從網這首詩用竹子做比喻,來讚美一名君子的品行。
  • 鄭板橋《竹石》詩,竹子在巖縫中頑強生長,面對困難,人也應那樣
    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鄭板橋的這首《竹石》詩,非常膾炙人口,刻畫一株立身於巖石縫中的竹子,它敢於挑戰惡劣環境,努力生長,堅強剛毅,不畏風霜雪雨。通過對竹子頑強精神的讚美,表達生命力量的強大,也是對那種精神的認可。
  • 詩化自然:山水畫境非畫景
    一幅好的藝術作品,無一不是藝術家飽含詩意的心象投射。藝術要感動人,須有外在之美,更須有內在之真性情、真人格的支撐。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詩與畫在意境表達上有共通之處,魏晉文人已將山水詩和山水畫聯繫在一起, 山水勝境是六朝士人普遍的追求。到了唐代,人們已經將畫與詩聯繫在一起,一般認為「畫中有詩」的第一人是唐代的王維。蘇軾推崇「詩畫一體」的觀念時說:「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
  • 公司和家中掛竹子題材的畫到底好不好?竹畫有什麼寓意?
    從古至今,竹子就深受人們喜愛,不管是被竹子中空有節、堅韌挺拔、四季常青等自然屬性所吸引,還是被其清秀素雅、樸實無華、虛懷若谷的精神所折服,人們都對竹子有一種特殊的偏愛。蘇軾也曾經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以竹入畫,然後將國畫竹子掛在家裡,有什麼好處嗎?掛在哪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