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手藝人:一刀一竹一世界
在竹子前坐了37年,他成了芙蓉鎮竹簍編織店老闆的「師傅」
瀟湘晨報記者 易思含 湘西報導
4月26日,芙蓉鎮,面對竹簍與徑篾,胡廷賢說,自己一生都在與竹子打交道。他對每一根竹子都極為敏感,什麼樣的竹子適合用來做什麼樣的竹簍,他憑藉觸摸感知就能明了。追逐的興趣和他當下的工作環環相扣,他在竹子前坐了37年。
他說:「我很熱愛,一直做是為了在這行做精,未來會做出更多很牛的作品。」
從做小裝飾到接大工程,關於竹子的製作工藝越來越精密,樣式更為花哨,結構也越發複雜。
「做成一個作品,需要的工具不多,按照我們老傳統的就是有刮刀、篾刀、一個小鋸子和小錐子。」胡廷賢說,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緊密的推進,每根竹子要放在什麼作品中、起到什麼作用,他看一眼,心裡就有數。
「兒時睜眼看到的都是竹子製品」
「兒時睜眼看到的都是竹子製品。」胡廷賢生活在永順縣萬坪鎮,當地很多人祖祖輩輩都是做竹子手藝為生,如今,手藝人的精緻,讓胡廷賢的名字傳遍芙蓉鎮街巷。
在六七十年代,竹簍生意對於胡廷賢來說,是門紅火的外貿生意。「當時做花籃,銷臺灣、東南亞,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做,當時是用來算工分的。」
他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編織的感受。
「做這個是需要很小心的,一不小心就會劃破口子,因為竹條非常鋒利,第一次完全沒經驗,上手後,被劃出很多血。」他說,之所以記得深,是因為真的疼,疼的感受是被長久記憶的。
胡廷賢最初上手的是玉米簍,「這個簡單,一天可以做好幾個,做一個大概需要兩三個小時。」
38歲那年,他的工作環境從家鄉移步到芙蓉鎮,也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
胡廷賢介紹,2002年12月,在吉首小背簍擂臺賽中,他的作品背簍摘得擂臺賽的最高獎項,獲得2000塊獎金,「我拿上這枚獎,也拿穩了創業的信心」。
一做三十七年多,他成了圈內一號人物
4月26日,記者跟隨胡廷賢穿梭在芙蓉鎮的青石板路間,經過的幾家竹簍編織店,裡面的老闆都親切的稱呼他為「師傅」。
胡廷賢描述,21世紀初的芙蓉鎮,青石板路兩旁大多還是當地居民,來這裡旅遊的遊客也不及如今,當地的旅遊業還不發達。2003年,胡廷賢在芙蓉鎮石板街租了一戶門面,那之後,他感受到,幾年間,店鋪內主人的樣貌和姓名在不斷發生改變,這條石板街上的人也越來越密越來越豐富,「遊客比當地人多。如果說在這條街上有什麼是永恆的,那就是變化。」
黝黑的手慢慢削一根根徑直的篾,脖頸前伸,身體微微佝僂,雙腳撐在面前的椅子上。這些年,胡廷賢的工作場景從水泥房到青石板巷子裡的店鋪、工作狀態從自己一人到幾十個人的廠子,不變的是胡廷賢的工作勁頭。一件事做了三十七年,他在芙蓉鎮篾匠手藝人圈是號人物。
2003年,他來到芙蓉鎮石板街,租下一間40平米左右的店鋪。
他至今記得老婆當時懷疑的神情,也記得當地人誇他「有膽識」。
「我想一下,整條街也沒有做這個的,我算有優勢。」如胡廷賢預感一樣,不僅自家生意不錯,也帶動了後面這條街上竹簍生意的發展。
他說,口碑都是靠一張張嘴,一個個竹簍,傳出來的。「當時沒有什麼網際網路,基本上還是靠著來旅遊的人,旅遊的時候看到了,然後把你的作品帶回去了,再分享介紹,就會有更多的人來。」
在硬實力和口碑的優勢下,胡廷賢當時的收入很不錯。「小小的工藝品差不多是25元,一天100多元,一個月3000多元。」
長期和竹子打交道,胡廷賢說,他和他手下的每根竹子時刻在溝通,「我一摸,它們就會告訴我,什麼該用來做怎樣的作品。」
在他看來,屬於製作竹工藝的時間,過得很快,製作前剛看到日頭,製作完成時抬頭,已經是一輪明月。「現在更忙了,除了吃飯和方便,就是一直坐著,做作品。」
每到做出一個獨特的作品,他都會拍照留念,他沒數過,但是每張都被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