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地理》|手藝人與守藝人——指尖流雲 雨中繁花

2020-12-25 天眼新聞

釀酒、榨油、曬醋、炒茶、種米、做面、制香、做陶、制傘、刻硯。

你有多久沒有見過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手藝了?因時代的發展,凝聚著手藝人心血的器具、產品漸漸退出普通人的生活。而在貴州大山中還有那麼一批人,秉承手藝人的初心,默默堅守祖輩的技藝,不舍氣力,傳承發展。

本刊記者探訪十位手藝人,通過鏡頭和筆,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手藝人形象,展示他們的生活,勾勒出中國人的鄉愁,講述他們堅守、傳承、創新的故事。

期望通過我們的關注,給予他們更多堅持的力量,讓老手藝傳承下去。

指尖流雲雨中繁花

油紙傘製作手藝人:張其貴

古鎮幽,細雨紛,吊腳樓,青石路,一柄柄在空中綻放的油紙傘給丙安古鎮更添一份雅致、一抹詩意,讓人不禁憧憬,是否有一位如丁香一般的姑娘曾在這裡執傘行。

作為貴州四大古鎮之一的丙安古鎮,曾是赤水河航運繁榮的水陸碼頭,多少滇、川、黔三省區往來的鹽船和商賈在這裡停泊過夜,人們熟知它的久遠歷史、紅色文化,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這裡還能尋覓到油紙傘製作工藝。

靠近丙安古鎮鐵索橋橋頭,有一棟三層木樓在左右皆是一層木樓的民居建築中煞是顯眼,那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手藝人張其貴的傘鋪。

張其貴

把油紙傘,108道工序

進入傘鋪,一柄柄或靛藍、或嫣紅、或玄青的傘面懸掛屋頂,細看,傘面上或繪著清秀俊逸的墨竹、或花開富貴的牡丹,或喜上眉梢的梅花……充滿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韻味。

油紙傘成品

其實,自古以來,傘在中國就具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油紙,諧音「有子」,有多子多福的期盼;傘,繁體字是「傘」,人字頭下還有四個「人」,有五子登科的希冀;以竹為骨,暗含竹報平安;以園為面又寓意團圓美滿。

張其貴拿起一把油紙傘介紹說,「油紙傘看似簡單,只有傘杆、傘骨架、傘面三部分組成,但背後卻蘊藏著108道工序的精雕細琢,歷經7天時光的打磨。」

製作油紙傘,大致需要桐油、楠竹、水竹、木頭、五彩線、皮紙這幾種材料。其中,楠竹為襯,水竹為杆。楠竹堅韌耐用,可以承受住油紙傘的大開大合;水竹細長且直,適合做傘杆。

製作一把油紙傘,從筏竹算起,大概要需經過刮青、削骨、做骨架、貼傘面、穿傘、塗油、晾曬幾大工序。與現代傘比較起來,有以下幾大特點:

骨架多。現代金屬結構的雨傘一般是6至8條骨架,但是油紙傘的骨架則在24根以上。同時,根據傘面尺寸的大小,呈4的倍數增加。比如直徑是 80 釐米的油紙傘有28根骨架;直徑是1米的油紙傘有32根骨架;直徑是1.2米的油紙傘,有36根骨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骨架,張其貴告訴我,是因為紙比較脆,骨架多才能保證傘不會輕易被風雨淋壞。

挑選好的竹竿烘乾刮淨打磨

挖跳孔

上跳孔

貼傘紙。張其貴製作的油紙傘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傘面不是一整張紙,而是用八片紙拼接而成。在粘接的過程中要保證每張紙之間嚴絲合縫,這樣拼接出的傘面才渾然一體。不僅如此,好的油紙傘還會採用三層紙,即整個傘面是貼合緊密的三層紙。此舉是保留了熱脹冷縮的空間,避免傘面開裂和不平整。

貼傘紙

熬製桐油。油紙傘能遮風擋雨的秘密就在於傘面上的桐油。桐油是油桐樹的果實壓榨出來的油。生的桐油要熬成熟的桐油後才能用於製作油紙傘。

千百年來,調製桐油過程中溫度的控制,配料的添加都是各家油紙傘鋪的「不傳之秘」。在張其貴看來,調製桐油是一項需要長期實踐和個人領悟才能具備的能力。第一,調製桐油要結合當天的天氣情況,溫度、溼度不同,調製方法就會有差異;第二,將稀釋劑兌進桐油裡的比例,需要細緻拿捏。第三,刷桐油也是一項技術活,要刷的均勻,如果桐油刷的太厚,傘面會起殼,如果刷的太薄,傘面不夠透亮,又會影響美觀。

竹跳子。現代人並不知曉的是如今使用的摺疊傘,其實是19世紀英國人根據中國油紙傘的開合原理,運用現代工藝製作而成。而油紙傘能夠開合的關鍵就是一片薄薄的竹片。張其貴拿起一塊好似人微微彎曲的手指形狀的竹片說,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這個竹片就是收傘的開關。竹跳子完全是靠竹子的韌性,支撐著一把傘的開合。

用傘頂、傘託、傘杆組成傘架

傘架

穿線。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油紙傘內側的線繩穿法各異。據張其貴介紹,油紙傘分為半穿和全穿兩種。全穿就是指油紙傘傘架上穿滿了五色絲線,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粉色以及白色等顏色,一方面,使傘更加牢固;另一方面,五彩線與中國風的傘面交相輝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畫面。半穿則只是穿了傘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看起來更簡潔。穿線成功的關鍵是前期鑽孔的孔位是否準確。一把全穿的油紙傘,需要2000 多針的穿渡。每一次穿渡都是指尖飛舞。

傘架網編

穿線

傳承,迫在眉睫

與丙安古鎮一河之隔的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堯壩古鎮,擁有400年歷史的油紙傘製作技藝,張其貴就出生在這裡。

張其貴的家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竹林遍布房前屋後。一株株翠竹高聳挺拔,頂天立地,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四季常青。也許是被竹子的身姿吸引,張其貴從小就喜歡竹子,「我喜歡竹子有韌性」。

張其貴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祖傳制傘手藝。張啟貴的父親心中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只要兒子有份手藝,就能娶到媳婦。於是,父親做傘骨架忙不過來,就讓張其貴去刮青;母親穿傘線忙不過來,就讓張其貴去穿線。對於張其貴來講,童年少了一份孩童的樂趣,一雙小手經常被竹條割傷,傷痕累累。但成年後的他回味起來,也領悟到其中是父親對兒子一份深沉的愛。

「家裡製作油紙傘,一般是我父親做前半段,我母親做後半段。有父母的教授,我學會了整個制傘手藝。」張其貴說。

2011年,張其貴決定將自己的傘鋪開在丙安古鎮。最初,他的油紙傘鋪是一個家庭作坊,父母,妻子、兒子女兒,一家六口全部參與制傘。一樓是展示廳,二樓是自住,三樓是工作室。彼時,貴州旅遊業初步發展,一到端午、中秋等節日期間,來丙安旅遊的遊人,人山人海,旺季月收入都能過萬元。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復古產品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對油紙傘的喜愛又再次升溫。看好油紙傘發展前景,張其貴又覓得一處新廠房,就在離傘鋪不遠的丙安老鷹壩。

我們去張其貴的新廠房時,他的廠房正在裝修。廠房的地下一層瀰漫著濃重的油漆味。在這裡,我看到一些獨特的傘,比如植物標本傘。傘面上有楓葉或竹葉圖案,這圖案可不是手繪或者印刷上去的,而是張其貴從丹寨古法造紙中得到啟發,將山上採摘的新鮮楓葉、竹葉,拿回家定型24小時候後,將楓葉、竹葉夾在傘紙中,做成的獨一無二的樹葉標本傘。

不僅如此,張其貴還會從古裝劇、動漫中尋找靈感。古裝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熱播時,他就製作了傘面上印有桃花和書寫有十裡桃花四個毛筆字的油紙傘。「銷量不錯,火了一陣」。張其貴回憶說。

從10多歲幫父母制傘,到如今知天命的年紀,張其貴津津樂道的作品是和其他50位工藝大師,一起合作的傘徑達16米的巨型油紙傘。「不論做多大的傘,10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只是傘越大,製作空間也越大,需要事先砍伐竹子搭好腳手架,得踩在高處才能完成貼紙等工藝。」在張其貴看來,不論傘的大小,製作工藝並無二致。如今,和他一起做這柄巨型油紙傘的手藝人已有一半都去世了。

傳承迫在眉睫。張其貴下一步打算是等廠房裝修好,準備和赤水、丙安的小學、初中等學校聯繫,讓孩子們到廠裡觀摩油紙傘的製作工藝,他適量收些費用「夠支付廠房的水電費就行」。希望通過此舉,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一顆種子。「等若干年後,不論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偶爾想起油紙傘時心頭會湧現一些美好的回憶。」

雖然現代傘更輕便,但比起油紙傘卻缺少了一份意蘊與生命力。而正是因為手藝人的堅守,我們還能一睹它的芳容,驚嘆於油紙傘的細緻與精美,領略油紙傘蘊含的美好寓意。

文章內容有刪減 全文請見《鄉村地理》2020年夏季刊或掃描二維碼閱讀全本

策劃、文 | 黃莎莎

| 林劍 李玲

刊頭海報 | 李若瑩

編輯 | 吳婭 孫晉楠

編審 | 張齊

出品 | 《鄉村地理》雜誌

相關焦點

  • 《鄉村地理》|手藝人與守藝人——滴滴香濃 源自自然
    因時代的發展,凝聚著手藝人心血的器具、產品漸漸退出普通人的生活。而在貴州大山中還有那麼一批人,秉承手藝人的初心,默默堅守祖輩的技藝,不舍氣力,傳承發展。本刊記者探訪十位手藝人,通過鏡頭和筆,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手藝人形象,展示他們的生活,勾勒出中國人的鄉愁,講述他們堅守、傳承、創新的故事。期望通過我們的關注,給予他們更多堅持的力量,讓老手藝傳承下去。
  • 《鄉村地理》|手藝人與守藝人——湄潭好茶 翻炒揉捻
    因時代的發展,凝聚著手藝人心血的器具、產品漸漸退出普通人的生活。而在貴州大山中還有那麼一批人,秉承手藝人的初心,默默堅守祖輩的技藝,不舍氣力,傳承發展。本刊記者探訪十位手藝人,通過鏡頭和筆,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手藝人形象,展示他們的生活,勾勒出中國人的鄉愁,講述他們堅守、傳承、創新的故事。
  • 《鄉村地理》|手藝人與守藝人——深山好米 一份鄉愁
    因時代的發展,凝聚著手藝人心血的器具、產品漸漸退出普通人的生活。而在貴州大山中還有那麼一批人,秉承手藝人的初心,默默堅守祖輩的技藝,不舍氣力,傳承發展。本刊記者探訪十位手藝人,通過鏡頭和筆,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手藝人形象,展示他們的生活,勾勒出中國人的鄉愁,講述他們堅守、傳承、創新的故事。
  • 新樂這位手藝人,用指尖功夫詮釋工匠精神
    新樂這位手藝人,用指尖功夫詮釋工匠精神 2020-05-09 2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匠心守初心 淮陽泥泥狗手藝人邵波:匠心守護 古藝新生
    邵波是一名職業的泥泥狗藝人,長長的鬍鬚,傳統的服飾,透露著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仰與執著。因長期從事泥泥狗的研究與創作,他又被評為「泥泥狗的優秀傳承人」。邵波喜歡探究事物的根本,除了在空閒時博覽群書,他亦喜歡走訪研究,當地人經常能看到他行走在鄉間做鄉村文化生態的田野考察,朋友都說他像一個「修行人」。
  • 地理中國:雨中遊姑婆山 求子聖地(圖)
    地理中國:雨中遊姑婆山 求子聖地(圖)時間: 2013-08-19責任編輯: 白水旅遊_中國網 【點睛】:「保生態惠民生,建設美麗廣西」第二屆全國重點網絡媒體廣西行,已經圓滿結束。有幸作為其中一員參加了此次採訪活動,對廣西區深入集中開展「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在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等惠民工程中所取得的成績頗有感受。行程七天,橫跨八桂大地四千公裡,三十多名記者深入基層進行了大量的採訪拍攝。採訪第四天,我們來到了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下車後帶隊人員給大家準備了雨傘,說是一會兒會下雨。我抬頭看了看天,感覺沒有下雨的意思。
  • 民間有絕活 手上真功夫——內江市「十大民間手藝人」專訪
    隆昌土陶手藝人劉帝孝:這是一次取長補短、學習交流的好機會土陶工藝在隆昌已有600餘年歷史,劉帝孝自幼受到身邊人影響,對制陶工藝頗感興趣,1981年開始正式制陶。一塊泥巴,他能捏出各種惟妙惟肖的圖案,燒製成精美陶器。
  • 洛陽麵塑手藝人,作品生動傳神,傳統手工也可以很潮很酷
    許多手藝人不僅能用文化承載技藝,還能用食材締造文明。曾經走街串巷,不用到處尋覓,比比可見精巧的手藝絕活,麵塑就是眾多絕活中的一絕。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洛陽宋氏麵塑藝術傳承人——宋展克。承麵塑,指尖上的藝術精華,視覺上的藝術盛宴,以民間生活百態的風格,讓人感悟到煙火人生味。栩栩如生的神話人物、逼真生動的造型,每一個作品都匯聚著麵塑藝人的心血。捏、搓、揉等看似簡單的手法,用小刀靈巧的點、切、刻、劃,在麵塑藝人的手裡就成了一件件珍品。
  • 滑動指尖 為鄉村孩子圓夢
    《今日頭條》推出了官方公益項目:用你的指尖滑動,為鄉村孩子圓夢。能做到的就是參加公益活動,滑動指尖,為鄉村孩子圓夢。
  • 指尖溫情:宿遷草編藝人苦等丟錢包學生未果 尋至學校送還
    中國江蘇網4月4日訊 4月2日一大早,草編藝人陳林生來到宿遷青華中學,將1日下午在寶龍廣場西側撿到的錢包交到了兩個學生手上,「我終於放心了,兩個丟錢包的孩子一定急壞了吧。」陳林生這一拾金不昧的精神受到學生和學校的一致稱讚。
  • 《異秉》和《大淖記事》裡那些被汪曾祺偏愛的手藝人
    今天我們就從《大淖記事》和《異秉》中看一看汪曾祺偏愛的這些手藝人。一、 和諧相處,榮辱與共的手藝人《異秉》中刻畫了一個勤勞致富的手藝人王二,他是一條街上的賣燻燒的擺攤人。他們家的特點是安靜,和后街人家是吵吵鬧鬧形成對比。
  • 高考滿分作文賞評:《你是一朵孤獨的流雲》《鎖清秋》
    鎖清秋一考生眉眼間淡淡的一絲憂慮,是他苦守大山多年的深思,目送著列車駛去,轉身是列車留下的悠長餘音。寂寞鎖清秋,他淡然處之。老計心甘情願守著這條鐵路,春秋交替,寒暑易節,風霜浸染了他的臉。沒有人知道他如何能夠一個人在這荒山深谷一守十多年。一個人,該是多麼悽涼、冷落啊!沒有塵世的喧囂,聽來是多麼令人嚮往,可實際呢?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辛酸。正因為他具有常人所缺乏的超脫胸襟和強烈的責任感,才能把常人認為不能承受的事當成了一種享受。正如於丹教授所說,如果心能淡然處之,許多事情都能持久。
  • 晚清手藝人有多厲害?看了你就明白了,惟妙惟肖,難得一見
    晚清手藝人有多厲害?看了你就明白了,惟妙惟肖,難得一見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有許多手藝人俗稱「匠人」,他們手中打造出的東西不同於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每一件東西都帶著手藝人的溫度,凝結著手藝人的一份辛苦。晚清時期也存在著這樣的手藝人,晚清的手藝人有多厲害?接下來我們就從這組老照片中來一探究竟張明山被譽為清末第一手藝人,張明山生於河北深州,自幼隨父親學習泥塑。
  • 匠人匠心出匠品 | 這些鄉村手工藝術品你get到了嗎?
    點擊「上方藍色字」輕鬆關注隨著農耕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一些與現代生活不適應的老手藝逐漸淡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鄉村工藝精神永不過時。記得小時候,農村有許多手藝人,俗稱「匠人」,廣泛分布於各行各業的他們用質樸的工匠精神溫暖、感染著身邊的人,傳承了淳樸的民風、守護著鄉村。手工剪紙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並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 英語學習筆記:幾個表達「手藝人」概念的英文單詞及例句
    這篇學習筆記的主要內容,是關於「手藝人"這個概念在英語中怎樣表達。查到了"手藝人"對應不少單詞,通過例句來看一下吧。---craftsmanLi Hua is a ceramic craftsman from Jingdezhen.
  • 念物記:揚州手藝人全記錄
    正是那次採訪寫作,讓她得以了解「雕版印刷」這一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技藝,以及上世紀七十年代古籍版片在揚州所經歷的劫後重生,還有那些在喧譁塵世中寂寞堅守的刻印藝人。她被深深打動了。有感情的文字總是容易引起共鳴的,《素箋不言,雕文有聲》一文發表後,許多讀者與她聯繫,稱這篇文章寫出了傳統技藝的價值,寫活了手藝人,並鼓勵她繼續寫下去。
  • 阿里「春雷」計劃助力手藝人出海,兩個月手工藝品同比增長46.7%
    阿里「春雷」計劃助力手藝人出海,兩個月手工藝品同比增長46.7% iwangshang / 網商君 / 2020-06-11 摘要:天貓海外加速國內中小商家出海。
  • 原來他是這樣的打銅「守」藝人!
    四十年多年的打銅經歷讓王氏兄成為了大同城裡屈指可數的「守」藝人。深圳衛視《溫暖在身邊》本周日上午11:10帶你走進山西大同屈指可數的打銅「守」藝人。
  • 遊渭南桃花源景區,觀守藝人的桃源酒坊
    圖文/陶玉和5月11日,驅車去渭南市桃花源景區一遊,饒有興趣地參觀了守藝人的桃源酒坊。這把藝術造型的三人座椅很有特色,經工作人員提醒,才看出來是由「守藝人"三個字組成,體現了傳統工藝需要有人來堅守光大的主題!遊覽完了,也該吃午飯了,戀戀不捨離去,先找個地方填填肚子。渭南市桃花源景區,離家近,有空邀親朋好友再來遊玩。
  • 抖音電商運營負責人木青:未來一年,抖音電商要幫助1000個手藝人...
    10月23日,在景德鎮陶溪川園區,抖音正式宣布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推出「看見手藝」計劃。該計劃將發揮抖音視頻直播、電商的能力,通過流量扶持、費用優惠、官方培訓、專屬運營活動、直播基地服務等多項舉措,助力傳統手工藝被更多人看見,為手藝人創造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