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清 · 鄭板橋 · 《竹》
■
《梧竹書堂圖》局部 明 仇英
早今天,想和你來聊聊竹子。
文人愛的竹子,多半生長在中國,已經陪伴了我們千年。
漫長的日子裡,我們逐漸發現它的好,直到它入詩入畫,也愈發地覺得,身邊少不了它。
《世說新語》裡記了一則故事,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名叫王子猷,一次他去別人的空宅暫住,到了就讓人種竹,有人看見,便對他說,你只是暫住一下,何必折騰呀,子猷用手指著竹子,立馬回答:「何可一日無此君耶?」
還能怎麼辦,我可是一天都離不開它。
其子如此,王羲之自己參加的那場蘭亭集會,清清楚楚記著,是有茂林修竹在場的。那一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後來的人想像這畫面,從不忘記,當時有竹子圍繞。
《蘭亭修契圖》局部 明 錢轂
文人愛竹子,也愛它處在這世間的姿態。
有風吹過時,竹子輕輕擺動,很像一個人笑彎了腰的樣子,所以蘇東坡說,「竹亦得風,夭然而笑」。你看,我們所寫的「笑」字,不就頂著個竹字頭嘛。
我們想起竹子,就像《紅樓夢》裡形容的一般,「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有鳳尾一般的修美茂盛,也有風吹過時,龍吟一般的清越之聲。當我們想起它時,通體的纖細和翠綠提醒著,儘管竹子可以長到和樹一般高,卻是一種草。和玉米、大麥的稈一樣,它是有節的。
文人畫竹子,以節作標誌,一節一節畫上去,節節去畫,一如日子,節節去度。
《竹石圖》局部 元 李士行
節是竹子生長中必要的約束,竹子以節為刻度去生長,就像我們在成長中,也難免遭遇大大小小的「節」,成長的一路,也是一場與生活過招的遊戲,打通一關,便升一級。
每一個「節」,度過去的,是節點,度不過的,才是劫難。沒有節,竹子缺少長高的支撐,究竟是饋贈還是磨難,在乎我們,如何去看待,以及是否有能力,去轉化。
不過節之為節,總是不易的坎,竹子有節,好比人生實難。於是會想到,竹子這種植物,在鑽出地表前,有的會在地下蟄伏三年,這三年裡,根系長成一張巨網,待到鑽出頭時,生長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天一米。
《竹石圖軸》局部 元 李衎
而有一種名為剛竹的竹子,每120年開一次花。
它好像知道,自己是可以長得很高的,也知道,時候一到,一定可以開花。竹子的節奏是不急,它可以等待。
所以每每感到有節難度的時候,不如去想像,有風到來時,竹子會彎腰。彎曲但不折斷,像是我們笑彎了腰的樣子。
等風走了,竹子輕輕擺回,如同本來,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瀟湘過雨圖》局部 明 夏昶
漫長日子裡,有它在
▼
《竹澗焚香圖》局部 宋 馬遠
《梧竹溪堂圖》局部 宋 夏珪
《竹林孤鶴圖》 明 陶泓
《雜畫十二開》 清 金農
《三顧草廬圖》局部 明 戴進
《修竹幽居圖》局部 清 禹之鼎
《銷閒清課圖卷》局部 明 孫克弘
《獨樂園圖》局部 明 仇英
《東莊圖冊》局部 明 沈周
《竹爐山房圖》局部 明 沈貞
「它有節,它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