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研究:綜述A型流感病毒免疫逃逸I型幹擾素的分子機制

2020-12-19 騰訊網

近日,寧夏大學魏凡華副教授在國際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IF=7.349,中科院二區)上發表綜述文章,題為「Evasion mechanisms of the type I interferons responses byinfluenza A virus」。

I型幹擾素是機體抵禦流感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因此I型幹擾素應答的精細調控對機體免疫防禦流感病毒感染具有關鍵的作用。A型流感病毒是引起人類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是季節性流行和偶發性大流行的罪魁禍首,其抗原變異和種間傳播嚴重威脅著全球人類健康。

此外,禽流感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家禽中流行的H5、H7和H9亞型。儘管機體細胞通過識別流感病毒的複製產物並觸發信號級聯反應,產生I型幹擾素(IFN-α/β),並進化出複雜的抗病毒機制。然而,流感病毒已進化出多種生存策略,包括逃逸宿主免疫系統和劫持宿主因子等,使其能夠在宿主體內更好地複製(圖1)。

圖1. A型流感病毒抑制I型幹擾素產生的分子機制

該綜述全面總結了近年來A型流感病毒免疫逃逸I型幹擾素分子機制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提出了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對未來的流感病毒抗病毒免疫研究及防控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該文章是前期發表在PLoS Pathogens(IF=6.463,中科院一區Top期刊)上論文的進一步總結和凝練。該項目獲得寧夏自然基金項目(2019AAC03007),寧夏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項目(NXYLXK2017B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972669,81960297)的資助。全文連結: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040841X.2020.1794791

Abstract

The type I interferons (IFNs) represent the first line of host defense against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nd the precisely control of the type I IFNs responses is a central event of the immune defense against influenza viral infection. Influenza viruses are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human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seasonal epidemics and occasional pandemics, leading to a serious threat to global human health due to their antigenic variation and interspecies transmission. Although the host cells have evolved sophisticated antiviral mechanisms based on sensing influenza viral products and triggering of signalling cascades resulting in secretion of the type I IFNs (IFN-α/β), influenza viruses have developed many strategies to counteract this mechanism and circumvent the type I IFNs responses, for example, by inducing host shut-off, or by regulating the polyubiquitination of viral and host proteins. This review will summarise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how the host cells recognise influenza viruses to induce the type I IFNs responses and the strategies that influenza viruses exploited to evade the type I IFNs signalling pathways, 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virals and vaccines.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進化的NS1突變增強了Zika病毒對宿主幹擾素誘導的逃逸作用
    此外,ZIKVNS2A、NS2B、NS4A、NS4B和NS5也可以通過靶向RIG-I途徑的不同分子來抑制幹擾素-β的產生。然而,對於上述這些蛋白質,在各種ZIKV菌株之間沒有觀察到拮抗差異。本文的結果驗證並符合ZIKV累積突變機制將增加其免疫逃逸的能力,並且能增強感染能力和流行性。
  • 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值得一提是,鄭教授的綜述被選為當期的封面文章。該期刊每年只刊登發表約20篇綜述,主要涵蓋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免疫學領域的最新和最重要的研究進展。該綜述系統地介紹了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包括鄭春福教授團隊近年來發表的19篇Journal of Virology文章以及2019年發表的1篇mBio研究論文。該研究得到福建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2018Y9064)的資助。
  • 哈獸研曲連東團隊揭示貓杯狀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和建立持續感染...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自然疫源性人獸共患病曲連東團隊解析了貓杯狀病毒FCV抑制宿主I型幹擾素應答實現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Feline calicivirus strain 2280 p30 antagonizes type I interferon-mediated antiviral innate
  • 「狡猾」的新冠病毒是這樣實現免疫逃逸的!山東大學科研團隊新發現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4日訊 近日,記者從山東大學了解到,高等醫學研究院王培會教授課題組和基礎醫學院高成江教授課題組在新冠病毒逃逸人類抗病毒免疫方面取得新進展。本研究發現,SARS-CoV-2的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通過靶向胞質內RIG-I/MDA5介導的RNA病毒識別通路,實現對I型和III幹擾素反應的抑制,進而實現免疫逃逸,最終可能導致病毒複製和傳播能力的增強。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研究團隊發現並確定了一組腸道微生物可以觸發免疫細胞釋放排斥病毒的Ⅰ型幹擾素。並進一步鑑定了一種位於細菌外膜的多糖A(PSA)可以開啟機體的免疫保護級聯,而這種分子或將成為增強人類抗病毒免疫的藥物的基礎。目前的估計表明,人體內的細菌數量與人體細胞數量大致相當,其中大多數分布在下消化道——大約有100萬億個細菌在那裡定居。
  • 近期抗病毒免疫領域研究進展速覽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的論文,報導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夠通過RNA去甲基化修飾導致抗病毒效應分子mRNA核滯留、進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的研究結果。幹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幹擾素產生的多少與持續時間受到精確調控,以確保機體清除入侵病毒的同時能避免病理性自身免疫損傷。目前關於幹擾素表達精確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蛋白分子,而以細胞核內RNA修飾的方式調控幹擾素表達的機制尚不清楚。
  • 為什麼大量新冠病毒感染者不表現疾病症狀?研究為我們撥雲見日
    在疫情暴發初期,筆者就說過,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引發疫情的新冠病毒存在某種「免疫逃逸」機制,讓人體免疫系統不容易識別它們,從而免於或者延遲免疫系統的攻擊。
  • Nature深度綜述:治療癌症和免疫疾病 我們離成功微生物療法還有多遠?
    將這些細菌植入到疾病模型(例如肥胖症)中可以進一步分析它們對治療或者加重特定疾病的影響和作用機制。另一種方法是分析在疾病狀態下發生變化的微生物分子或代謝物。使用這種策略,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分析宏基因組數據(metagenomics data)來發現與特定疾病相關的生物合成信號通路,並且據此發現多種擁有這一生物合成信號通路的微生物。
  • 金斯瑞解讀|細胞因子風暴最新綜述解讀
    除了新冠病毒,研究表明,細胞因子風暴也是SARS、伊波拉病毒等多種感染性疾病的奪命殺手。細胞因子風暴也叫免疫風暴,機體感染病原體後,機體會分泌大量多種細胞因子,讓免疫系統霎時間火力全開。如果免疫系統戰勝病毒,病人很快就會痊癒。
  • 營養與健康所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當RNA病毒感染宿主後,病毒的RNA被相關模式識別受體RIG-I所識別,隨後招募MAVS並經過一系列的信號轉導,產生Ⅰ型幹擾素和促炎因子來抑制病毒的侵襲。
  • 一句話考點之微生物與免疫
    116.動物機體抗病毒感染免疫中,在特異性免疫階段具有中和病毒和調理作用的免疫分子是IgG   117.抗體與抗原結合的部位是VH·VL118.抗體分子的遺傳標誌所在的功能區是CH1-CL 119.動物機體抗病毒感染免疫中,在病毒感染初期起主要的非特異性抗病毒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 哈獸研在宿主天然免疫系統抗流感病毒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在TRIM家族蛋白抗流感病毒天然免疫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發現TRIM35可以通過雙重機制發揮其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
  • 為了對抗病毒,人類免疫系統都進化出哪些機制?
    還有各種各樣的機制,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新冠病毒進入細胞以後,RIG-I或者MDA5活化以後就會導致細胞產生I型幹擾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抗病毒途徑。I型幹擾素的受體幾乎在所有的細胞上都並表達,也就是任何一個細胞都可以接受I型幹擾素的信號,從而進入一種高度戒備的抗病毒狀態。
  • 幹擾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抗病毒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第三節幹擾素一、幹擾素的性質及類型幹擾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幹擾素在整體上不是均的分子,可根據產生細胞分為3種類型:白細胞產生的為a型;成纖維細胞產生的為β型:T細胞產生的為型。根據幹擾素的產生細胞、受體和活性等綜合因素將其分為2種類型: I 型和II型。
  • 曹雪濤等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新機制
    《自然—免疫學》雜誌 8 月 29 日 發表 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的論文,報導了 RNA 解旋酶 DDX46 能夠通過 RNA 去甲基化修飾導致抗病毒效應分子 mRNA 核滯留、進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的研究結果。幹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為了系統比較不同類型流感病毒聚合酶結構和功能特徵以及分析聚合酶在與不同RNA啟動子結合時的構象和工作機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以D型流感病毒聚合酶為對象來展開研究。  為了系統比較不同類型流感病毒聚合酶結構和功能特徵以及分析聚合酶在與不同RNA啟動子結合時的構象和工作機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以D型流感病毒聚合酶為對象來展開研究。首先利用昆蟲細胞表達系統,成功純化得到高純度聚合酶蛋白並在體外證明其具有生理活性;然後利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解析了D型流感病毒聚合酶複合體的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
  • 曹雪濤等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報導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夠通過RNA去甲基化修飾導致抗病毒效應分子mRNA核滯留、進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的研究結果。 幹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幹擾素產生的多少與持續時間受到精確調控,以確保機體清除入侵病毒的同時能避免病理性自身免疫損傷。目前關於幹擾素表達精確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蛋白分子,而以細胞核內RNA修飾的方式調控幹擾素表達的機制尚不清楚。
  • 科學網—惡性瘧原蟲免疫逃逸分子機制獲揭示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獲悉,該所江陸斌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首次發現惡性瘧原蟲在人體內實現免疫逃逸的表觀遺傳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