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獸研曲連東團隊揭示貓杯狀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和建立持續感染...

2020-12-23 騰訊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自然疫源性人獸共患病曲連東團隊解析了貓杯狀病毒FCV抑制宿主I型幹擾素應答實現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Feline calicivirus strain 2280 p30 antagonizes type I interferon-mediated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 through directly degrading IFNAR1 mRNA」為題,於2020年10月19日在線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學(PLoS Pathogens)》。

圖1 FCV p30降解IFNAR1 mRNA抑制I型幹擾素應答機制模式圖

FCV屬於杯狀病毒科,是該科少有的能夠在細胞培養的病毒。一旦發生感染,FCV可以在貓群中持續存在,但是病毒如何逃逸宿主先天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仍然未知。

本研究發現,FCV強毒株2280能夠拮抗IFN-β抗病毒作用,進一步解析了其潛在的分子機制。機制研究表明,FCV 2280感染可以通過誘導IFNAR1 mRNA的降解抑制細胞中I型幹擾素受體IFNAR1的表達,從而抑制下遊接頭分子的磷酸化。通過qPCR和Northern blot方法發現FCV 2280株 p30蛋白過表達可以下調IFNAR1 mRNA的表達而弱毒株F9 p30不能抑制;體外生化實驗證明2280 p30可以直接降解IFNAR1 RNA。

進一步研究,將2280 p30和F9 p30進行互相替換,構建嵌合病毒—rFCV 2280-F9 p30和rFCV F9-2280 p30。與親本病毒感染相比,rFCV 2280-F9 p30感染細胞後在降低IFNAR1 mRNA表達能力被削弱,而rFCV F9-2280 p30的活性增強,能夠明顯下調IFNAR1 mRNA表達。動物實驗結果顯示,F9 p30的替換降低了2280的致病力,而2280 p30的表達增強了F9毒株感染家貓後的毒力。

以上這些數據表明,FCV 2280株p30蛋白可以直接選擇性降解IFNAR1 mRNA,阻斷I型幹擾素誘導的JAK-STAT信號通路的激活,從而逃逸宿主的抗病毒應答,揭示了FCV感染後潛在的免疫逃逸機制。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8944

參考文獻:

1. Tian J, Liu D, Liu Y, Wu H, Jiang Y, et al. (2016)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feline calicivirus isolated from tiger and its pathogenesis in cats. Vet Microbiol 192: 110-117.

2. Wu H, Zu S, Sun X, Liu Y, Tian J, et al. (2016) N-Terminal Domain of Feline Calicivirus (FCV) Proteinase-Polymerase Contributes to the Inhibition of Host Cell Transcription. Viruses 8.

文章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那麼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是如何被精確調控的呢?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 Molecular Immunology發表結核分枝桿菌逃逸宿主天然免疫新...
    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結核病(Tuberculosis)是全球「十大致死性疾病」之一,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約有17億感染人口,每年超過120萬人死於結核感染。
  • 哈獸研在宿主天然免疫系統抗流感病毒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在TRIM家族蛋白抗流感病毒天然免疫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發現TRIM35可以通過雙重機制發揮其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
  • 科學家發現沙粒病毒如何影響宿主天然免疫系統
    9月18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獲悉,該所肖庚富團隊發現,沙粒病毒聚合酶L蛋白具有多種生物功能,並對宿主天然免疫系統產生影響。
  • 熱烈祝賀浙江諾倍威與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研所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在5月5-6號短暫的兩天時間裡諾倍威公司高中層、技術研發團隊與哈獸研專家團隊就動物疫病、生物製品生產、質量控制,研發合作、成果轉化、院企共建等課題和項目進行了深入、細緻、務實、高效的研討暢談,達成了互惠互利、攜手並進、共同發展的共識,並成功完成了多個合作項目的籤約,使戰略合作夥伴  關係在實質上得到了落實和升華。
  • 貓咪感染杯狀病毒怎辦?
    從1957年至今,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從家貓和獵豹中分離出了貓杯狀病毒。該病呈世界性分布,可以感染所有的貓科動物。貓杯狀病毒感染又稱為貓傳染性鼻結膜炎,是貓的一種多發性口腔和呼吸道傳染病。發病率較高,死亡率較低,但幼貓容易因此病夭折。
  • 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200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導師;2013-2017年任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2014年入選江蘇省「雙創人才」。鄭春福教授一直致力於病毒感染及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在HSV-1感染及其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肯定。
  • 封面圓桌|老虎、貓被檢出陽性 新冠病毒是否「猛於虎」?
    這項研究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簡稱「哈獸研」)步志高研究員團隊、陳化蘭院士團隊和中國CDC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武桂珍研究員、譚文杰研究員等,該研究還表明,實驗感染貓能通過空氣傳播病毒,且低齡貓發病明顯較大齡貓嚴重。
  • 貓病| 貓杯狀病毒的診斷與治療
    胡公館的第18期分享全文1819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作者/來源:袁鼎(無錫動物園獸醫院臨床主治獸醫)貓杯狀病毒感染(FCV)又稱為傳染性鼻氣管炎,是由貓杯狀病毒引起的貓科動物的一種多發性口腔和呼吸道傳染病
  • 人腸道病毒D68蛋白酶2A靶向TRAF3破壞宿主天然免疫應答機制
    腸道病毒EV-D68(Enterovirus D68)可引起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同時還會誘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急性弛緩性麻痺和急性無力脊髓炎等。近年來,我國對EV-D68的檢出率逐漸升高,存在大規模暴發的風險。腸道病毒的非結構蛋白2A蛋白酶(2Apro)是協助病毒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的關鍵蛋白。
  • Nature:科學家揭示病毒如何「接管」宿主細胞
    ,這種蛋白複合物可以讓類似於HIV的病毒在機體中建立持久性的感染,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上。與此前的假設相反,這種鑑別出的病毒蛋白複合物結構揭示了逆轉錄病毒中分子架構類型的不同,該研究揭示了逆轉錄病毒如何將自身的基因組信息插入到人類細胞中,對於治療諸如HIV感染等疾病,以及改善基因療法來運輸新型DNA到遺傳突變的患者機體中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幫助。
  • 貓咪眼鼻有黏液分泌物,可能是杯狀病毒,但要警惕致死性病毒突變
    在寵物醫院經常,有主人帶著新養的小貓咪過來,說我家小貓咪剛開始的時候打噴嚏,有鼻涕和鼻塞,到後來呢有了口腔潰瘍等症狀,這時候很容易貓杯狀病毒,最終經過檢查確實是貓杯狀病毒,不過通常貓杯狀病毒感染是可以治癒的。那麼貓咪杯狀病毒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裡詳細的專業科普一下!記得關注貓MAO醫生啊!
  • 抗擊疫情:新冠病毒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愛相殺」
    反過來宿主的免疫系統為了使宿主的個體生命得以延續,它也要不斷地進化,從而能夠在早期識別病毒,徹底清除病毒,使病毒導致的疾病不發展為重症甚至生命終結這個結局,因此宿主不斷地完善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控制和清除病毒。這是相互作用、永無終止的過程,也就是說病毒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病毒感染的結局。
  • 近期抗病毒免疫領域研究進展速覽
    幹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幹擾素產生的多少與持續時間受到精確調控,以確保機體清除入侵病毒的同時能避免病理性自身免疫損傷。目前關於幹擾素表達精確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蛋白分子,而以細胞核內RNA修飾的方式調控幹擾素表達的機制尚不清楚。
  • 曹雪濤等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新機制
    《自然—免疫學》雜誌 8 月 29 日 發表 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的論文,報導了 RNA 解旋酶 DDX46 能夠通過 RNA 去甲基化修飾導致抗病毒效應分子 mRNA 核滯留、進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的研究結果。幹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 進化的NS1突變增強了Zika病毒對宿主幹擾素誘導的逃逸作用
    ,人類感染與免疫研究所,轉化科學研究所,疫苗開發中心,病理學與毒理學實驗室的Pei-YongShi教授。眾所周知,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決定了感染的發生。ZIKV亞洲株在2012年修復了一個增強蚊子感染力NS1能夠與TBK1結合併降低TBK1的磷酸化。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使得ZIKV毒株突變為流行突變株之前的ZIKV毒株,將大大削弱病毒誘導β幹擾素產生的能力;改變流行性ZIKV病毒株中的突變可增強病毒誘導幹擾素-β產生的能力;並且發現在IRF3敲除細胞中喪失這種突變效應。
  • 哈獸研在B型流感病毒感染種間限制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曉鈞團隊揭示了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發現宿主ANP32A·B蛋白是決定B型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的必須關鍵因子。
  • 「狡猾」的新冠病毒是這樣實現免疫逃逸的!山東大學科研團隊新發現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4日訊 近日,記者從山東大學了解到,高等醫學研究院王培會教授課題組和基礎醫學院高成江教授課題組在新冠病毒逃逸人類抗病毒免疫方面取得新進展。本研究發現,SARS-CoV-2的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通過靶向胞質內RIG-I/MDA5介導的RNA病毒識別通路,實現對I型和III幹擾素反應的抑制,進而實現免疫逃逸,最終可能導致病毒複製和傳播能力的增強。
  • 流浪狗是中間宿主?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新冠疫情蔓延至今,全球感染人數已接近兩百萬。科學家們始終在努力地尋找病毒的起源物種,以便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邁出從其動物宿主躍遷到人類身上這一步的。目前,在動物體內發現、與新冠病毒最相似的,是石正麗團隊在雲南省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其基因序列相似度達到 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