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寫文章應該講究文採。如果語言乾癟,不生動,不形象,缺乏美感,就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也就不能更好地達到寫作目的。反之,語言優美的文章,使人讀後如飲醇酒,久而彌篤。況且,高考《考試說明》在寫作的發展等級中有一條明確規定:文章要有文採。生動形象的語言不僅指詞語華麗,而且還應指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內在韻味,一種"眉不畫而翠,唇不點而紅"的境界。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文採呢?下面就來就此淺談一下一些方法:
【學習指導】
一、 用詞要準確、貼切、富於變化,增強語言的表達之美。
如《為了忘卻的紀念》中有兩句詩"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就是由"眼看"、"刀邊"改為"忍看"和"刀叢"的。這雖是兩字之改,卻使全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再如"僧敲月下門"、"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等都是這方面的典範。
二、 多用四字格,兩兩相對,形成語言勻稱和諧之美。
如一考生作文:"我們既需要裝束美麗的黃鸝,也需要好高騖遠的蒼鷹。既需要埋頭苦幹的老黃牛,也需要昂首疾馳的千裡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早創曠世偉業。"
其中詞語的成對至用,結構勻稱,音韻和諧,節奏整齊,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三、用詞要簡練,精當,做到"文約而事豐"。
如《藥》中,說劊子手的眼光像"刀一樣刺得......",說康大叔進茶館時只是"嚷"等字用得極其精當,豐富的內涵包含在一兩個字之中了.真可謂做到了"文約而事豐"。
四、運用疊詞,加強語意,表現語言節奏之美。
如李清照的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五、造句要短,加強語言的概括力。
短句結構簡單,不易出現病句,概括力強,表達意思明確,讀起來琅琅上口,使人容易記住,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杜牧寫的《阿房宮賦》開頭只用四個短句領起,"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僅十六字一下就寫出了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氣勢,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又如《納諫與止謗》一文短句也多。
六、用語適當含蓄,給讀者以意蘊深長,耐人尋味的感覺。
如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結尾就很含蓄。作者說:"要寫下去,在中國的現在,還是沒有寫處的"。這說明當時中國社會的極端黑暗。本文中還有許多含蓄的句子。如:"也正長,路正長"等等。總之,這樣含蓄的語句,能給讀者極其豐富的想像餘地。真可謂言盡而意無窮。
七、適當運用文言詞語,形成一種莊重典雅之美。
八、適當運用口語,俗中見奇,使語言呈現出淳樸之美。
九、巧用幽默風趣語句,給文章增添幾分活潑而又含蓄之美。
如中國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貓、吃鼠,也吃河豚,這總還與人體的消化器官有關。但也有"吃黃牌""吃官司""吃一刀""吃不消"碰上就倒黴;"秀色可餐",人美、景美,賞心悅目,以"餐"代之,清麗可人,要是譯成外語,豈不嚇壞了我們的少男少女?
十、引用名言佳句,增強文章的理性升華之美。
寫作中如能對名言佳句信手拈來,貼切運用,將會收到以少勝多,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同時顯出作者知識涉獵的廣泛。
十一、綜合運用整句與散句,形成一種整齊、錯落之美。
如一考生作文《感情與認知》:"炎炎夏日,酷暑難耐,一陣涼風襲來,頓覺涼爽許多。感情正如這絲絲涼風,為我們平添些許涼意。但這風中也會有點點塵土,雖然一般不會給我們造成太大的麻煩,但一旦進入我們眼中,就會使我們痛癢難耐,流淚不止。"
將整句散句、長句短句結合運用,常會給人一種氣勢貫通,揮灑自如,錯落有致,節奏鏗鏘的感受。
課文《阿房宮賦》中,尤為如此。
十二、綜合利用多種修辭句式,增強文章整體之美。
(一)、排比句。給人一種一瀉千裡的氣勢之美。
(二)、對偶句。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整齊之美。
(三)、比喻句。給人一種形象生動的真切之美。
(四)、設問句。給人一種迴旋思考之美。
(五)、反問句。給人一種不容置疑的鏗鏘之美。
(六)、比擬句。反覆、誇張等等
十三、注意句式的變換,形成一種新奇奪目之美。
句式有多種多樣,可不少同學慣用陳述句表達,使文章顯得呆板,沒有生氣,乏味、單調。如果作文時,一會兒陳述句,一會兒疑問句,一會兒祈使句,一會兒感嘆句,就能更好地表情達意。必要時也可用倒裝句等使文章出現一種新奇奪目之美。
【學習指導升格】
以上我們共同探討了要使自己的文章有文採而常採用的一些技法。當然,技法實際上遠不止這些,還有很多。如適當運用疊詞,選用富有形象感的詞語,選用擬聲繪色的描繪性詞語等等。但,只要我們在正常的學習、閱讀中有意識地去體會別人語言運用的妙處並加以借鑑,運用以上這些技法於自己的寫作中,我相信,考場上的作文將一定會受到閱卷老師的鐘情,從而獲得你期望已久的高分。
作文題:
海派清口使周立波越來越紅,而侯耀華卻認為「周立波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他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周立波要走下去很難」。王汝剛認為,海派清口的成功並非周立波個人能力特強,而是其營銷模式的成功。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
請自擬標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得分:70分(一類卷,滿分作文)
長者的紅與黑
自從有了 「海派清口」,各種評論如海潮般湧來,毀譽稱譏,紛至沓來——人們懷著各自的心態,發著各自的議論,表著各自的態度。侯耀華與王汝剛兩位曲藝界的前輩長者之看法,立於眾評之中,由其長者身份,更有了參考價值。於我而言,其中更能看到長者的紅與黑。
我國文化中,由於儒家之血統,長者的意見往往更為重要——抑或這是人類之天性——年長與智慧在世界各地都密切相聯。而侯、王二人,卻是這般兩個互相截然不同的長者形象。
耀華同志的話在我看來有失偏頗,恐怕有著幾絲妒忌與長者的傲慢。先不說侯耀華先生在耀(躍)文大師遺產案中充當的不光明之角色,也不說他的相聲成就不如立波清口,更與其兄相去甚遠,他的評論至少是不公允的。同樣由關棟天一手打造的「玫瑰清口」為何沒有成功呢?這就說明了周立波的不可複製性。像侯先生口中的「只是」、「很難走下去」之類的判斷,一來沒有足夠依據,空口白話的傲慢,二來似乎要做實南北文化「衝突論」。他帶著一種長者之身份造就的天然的優越感。這種「無由來的」傲氣,恐怕與有些政府部門有得一拼。政府部門應當代表公信力,代表權威與敬意,正如儒文化中的長者形象。而如今,它們給我們以黑色之傲慢——正如衛生部門對於小學生測定蘑菇縈(熒)光劑成分之報告回答的「不具科學性」的冷冷腔調。長者之黑,一如對於權威的濫用,一如公權力之尸位素餐。
海派清口紅爆的日子已過了將近兩年了,就其中經歷,王汝剛「王老闆」的評論顯得很有道理。王汝剛「王老闆」的評論顯得很有道理。王汝剛是位頗有號召力的滑稽演員,對於上海觀眾,他的聲望不言自明。上海的出名演員不少。錢程、蔡國慶等,都是好角,但其未曾創清口之形式,將海派文化中的獨特幽默以固定的體系闡發出來。很大程度上,確實是周立波頗具「腔調」的營銷模式起了作用。一個人撐一片舞臺之獨當一面,現場脫口秀之風格,這是姚慕雙、周柏春兩位巨擘未曾想過的時髦方式。這一點上,王的評論一針見血。說周立波能力並非特強,這由事實證明並不是惡意地批評。立波在兩個「笑侃」之後,少有出色之作,雖活躍於電視銀屏,但未得失之東隅,得之桑榆,給人以江郎才盡之感,而「近腔」,很有腔調的周立波很沒腔調地和網友罵起架來,「頭勢」也不太清楚了啊。王汝剛以長者前輩之尊,客觀公正地評述了後來者,當真是長者之紅。
希望,社會之上,多些紅長者,少些黑長者。這,對於新人們的成長猶為重要啊!新生事物需要紅,而黑則是殺手。
[評分理由]
這位同學視角獨特,從對「侯前輩」的否定到對「王前輩」的認同,嘲諷的是「長者」的傲慢,呼籲的是中肯和公允,既充分闡釋了權威的所謂 「紅與黑」,也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對於「長者理當如何」的思考。很顯然,文章所分析的已不僅僅是周立波現象,也不僅僅是「侯」「王」二人的言論,更是指向嚴肅的社會問題了。這對一個高中生而言,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文章語言簡明,甚至頗有點老練,不但文從字順,而且有靈氣、有見地,值得肯定。
得分:62分(二類上)
文化不應為營銷服務
周立波,敢於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創立了海派清口這一最近熱門的新娛眾方式,繼傳統的相聲、小品之後,海派清口無疑佔據了現今上海市場的主導地位。但透過表象,我所看到的本質,無非是營銷的成功。
王汝剛說過:「海派清口的成功並非周立波個人能力特強,而是其營銷模式的成功。 」對於這點,我表示認同,因為周立波本人也說過自己擁有一個強大的團隊,並且從他的演出不難看到,專業的舞檯燈光、服飾、音響效果,及有效的宣傳手段,無不為海派清口增加了許多現代化亮點,並且其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服務對象非常集中,有針對性,全場上海話的詞段,就是為聽得懂上海話的人服務,如此一來增加了聽眾的集聚效果,且在上海這樣一個市場廣布的城市,立波先生的海派清口,不得不誇讚之,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以對的方式,達到營銷的極致效果。
周立波口中說:「我是為上海文化服務。 」可我認為有欠妥當。海派清口的創立,我認為只是周立波的創業成功,並不能說是海派文化的傳承。快餐式的營銷,符合了現今人們的口味,還有最重要的是,我看完海派清口之後,看到的,無非是用上海話就最近熱門事件就事論事罷了,但客觀來講,周立波表現出了上海話特有的幽默感,這點毋庸置疑,為他傳揚海派文化加了分,可除此之外呢?海派文化的其它特點呢?以其本質來看,我不能完全否認立波先生對於發揚海派文化的渴望與期望,但盈利為主導因素,更多的理由在於營銷。
華夏五千年,天南地北,文化錯綜,博大而精深。東北的二人轉,蘊含了東北這塊黑土地豐厚文化特質;京劇,從古至今,千錘百鍊;又如相聲,老一輩在當年科技(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為了給人們帶來歡樂,在不斷的摸爬與探求中終成大器,為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造福。至於營銷謀利,確有此原因,可如此長久以來的傳承與人們的喜聞樂道來看,這些文化,是真正帶給人們的文化。而海派清口在面對此多的宏博文化下,又該如何定義?是傳承?是營銷?也許只能留給時間來印證。
可我希望在面對拔地而起的高樓時,我們,不要被它們擋住了視線,而是爬上去,讓自己看得更遠。
[評分理由]
作者主要針對王汝剛的「營銷模式說」發表自己的看法,從周立波背後的團隊和海派清口演出的特徵兩個角度,闡述了周的成功只是其營銷模式的成功。論證清晰,分析也比較充分。文章能對周立波現象進行反思,尤其是對「營銷模式」和「文化傳承」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肯定。但文章的缺點也在於對反思部分的展開較弱,反而顯出文章標題與內容的聯繫不緊密,故不評為一類卷,定為二類上。
得分:48分(三類上)
由海派清口想到的
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自身努力、天賦、思維上的創新,與他人合作再加上有利的時機作為催化劑經反應而得來的。而這些「原料」中每個都起著獨特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
如材料所說,侯耀華的看法正是表明了如果其他人也能取得這成功之道,那將有無數新星出現在各領域;王汝剛的話則也提及了他成功的原因,側重於方式與團隊合作。那麼即是說,只要領悟到成功須有的條件,成功者是可以批量生產的。
個人努力是成功的發動機。很多人評論周立波的演出都只是即興表演,根本不用努力認真去備稿。而我卻不這樣認為,我覺得他的成功完全是他付出夠多努力後應得的。周立波在短短一個多小時講的內容涉及面十分廣泛,這就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獲取,他需要了解各種各樣的信息資訊,新聞故事和別人不一樣的生活故事。 「我家每個人光賣廢報紙就能賣18塊錢。」他說道。然後他再將這些信息經過整理刪選,創作成一份講演稿,這已經超過了許多人的工作量他一個人在成名前成名後默默做著,可見,成功需要足夠多的努力來支撐。
與他人的合作是成功的輪胎,周立波能成功地站在舞臺上決不是靠著一個人,而是有整個幕後團隊的支撐。蘇洵寫的《六國論》中也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六國雖然強大但他們並不團結,甚至隔岸觀火使得他們最終被滅,那麼如果六國當時互相合作了,那就不是零比一或一比一的對壘了,而是六比一,那豈有被滅之由?或許整個結果都會不一樣了。可見團隊協作對於成功的重要性,沒有它,再多有才之人也只能是一盤散沙。
有利時機是成功的潤滑劑。並沒有多少人重視有利時機這一因素認為其可有可無,而當你掌握了有利時機,你就會越快到達成功。寫出「大風起兮雲飛揚」的一代梟雄劉邦面對鴻門宴的驚險重重,他抓住時機逃回營中,換來的是更上一層樓的權利。而項羽面對那麼好的時機卻不理會屬下的一次次提醒,最後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周立波也抓住了良好的出道時機,即眾人都已對東北小品、二人轉有些厭倦時,因此一夜成名。
創新是通往成功中泥濘路中的一條捷徑,採用的方式是方向盤……
只有你做到了這些,成功之車才能組裝完畢並駛向目的地。相信吧,然後照著做,成功是能批量生產出來的!
[評分理由]
文章從造就成功的「因素」(文中用的是「原料」一詞)角度加以論述,全文涉及成功的諸多要素,尤其從個人努力、合作、機遇三個方面的作用展開,總體結構相對完整清楚。
但本文的不足也很明顯:一是由於涉及的因素較多,整體論述顯得比較散漫、空泛;二是舉例論證(尤其是鴻門宴一例)有不妥之處;再者結尾也顯得草率倉促。故評為三類卷。
得分:35(四類上)
做事要符合時代潮流
現在的海派清口名噪一時,大家都對周立波表示讚揚。但有些著名人士則認為其成功可以複製、並不會一直那麼紅、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其強。之所以說這辦的成功,受那麼多觀眾的追捧和讚揚,其實並不是其個人能力、幽默細胞有那麼好、那麼強,而是其營銷模式的成功,是其符合了大眾的需要。一旦其不滿足大眾的口味或是追不上了的話,那麼必遭冷落。
看看秦國吧!在其初期,為了穩因其絕活,它採取了法家思想的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由於符合了當時的動亂局面的需要,因而使帝國的建立及其日後發展提供了保障,然而,在一切國泰民安後,百姓則由原先的對酷法持肯定態度轉變到了渴望和平,安居樂業,但這時秦朝統治者卻不知變通,依然實行暴政,這使民怨沸騰、揭竿起義,最終致使秦滅亡。所以,做事必符合時代潮流,凡是逆潮流者定於已於別人都無益處,最終被社會淘汰,甚至會有亡國危險。
再看看法國的啟蒙運動吧!當時人民已逐漸開始嘗試擺脫都會的束縛,而啟蒙運動的理性、追求自由平等等思想理念已為人所接受,符合了當時的們需要,因而得到了下層群眾的支持。而其影響卻不僅僅是這些,隨著其思想不斷傳入了其它國家,由於符合了那裡人民的願望,因而影響深遠,推動了美國、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且使其頒布了一些由其思想為基礎的法令。所以,做事要符合時代潮流,只有這樣才會成功,甚至還能功成名就且將這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地,使自己流芳百世。
但同時也要記住,做事不能太符合時代潮流,因為這樣會把社會中每一個人的思想固定在同一形式內,從而不利於人們的自立創新,從而使社會無法進步。就像中國的清朝,相對那時後中國而言,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乃是一種時代的必然趨勢,但卻違反了當時的世界潮流,但清朝統治者不知更替,仍迫趕自己本國的落後潮流,最終使其實行閉關鎖國而導致中國落後挨打,清朝滅亡。所以,做事不能太符合時代潮流,否則會被禁錮思想,無法使社會進步。
所以,做事一定要符合時代潮流,只有這樣才會符合人民意願、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使自己同社會共同進步,甚至有可能造福於世界,但同時也不必太符合,要把握這個度,這樣能夠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使自己更能取得質的突破!
[評分理由]
從文章第一段看,這位同學是試圖從「營銷模式」著手為文的。但隨著文章的展開,我們看到的只是 「符合時代需要」、「切合時代潮流」等語,作者索性拋開材料的背景而大談歷史發展趨勢去了。材料作文固然不能囿於材料,但缺少對材料應有的關注和分析,只摘錄一遍便跳離開去,甚至完全丟掉材料「自說自話」都是不行的。
本文因游離題目,且在邏輯上存在明顯問題(先說「要符合潮流」,又說「不能太符合潮流」,例證也不能有效地支撐觀點),故評為四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