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追風箏的人》——何旭雁

2020-12-22 叮咚的美好時光

Hello April

為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追風箏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也許是一種信念,也許是一個夢想,也許是拉著風箏的那個人,追上風箏的過程,也許就是兩個人扯不斷的羈絆,但不管怎樣,始終不能阻礙它被追上……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文學小說,是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讓人為之震撼的不僅僅是書裡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誓言,並且也獲得了美國2005年排名第三的暢銷書的榮譽。

《追風箏的人》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更是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故事的起源便是一個阿富汗男孩無法面對由於自己怯懦膽小所犯的過錯,而選擇了謊言和卑劣,終為自己纏繞了一生的負罪感。直到這位阿富汗少年長成中年,決定面對自己的心魔,勇敢地邁向救贖之路的第一步,找回那個被遺失在了過去的自我。

小說採用倒敘的手法,運用細膩平緩的筆調,真實地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那頭頂只是無法被陽光碟機散的烏雲,只有血雨腥風,只能苟延殘喘。主人公阿米爾生活的城市和許多阿富汗人一樣,生活在高大的泥牆圍住四角的天空,還有那個埋在內心深處的故事。童年時對哈桑的背叛成為了阿米爾心中的創口,而哈桑卻選擇了友善地原諒,但阿米爾卻始終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為了自己良心不受譴責,他污衊阿桑最後逼走了哈桑,不久便跟隨父親逃往美國。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他在悔恨與悲痛中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曾經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咽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著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著兔唇的圓臉都在阿米爾的記憶裡模糊。最終阿米爾不顧危險,前往阿富汗,開始了自我

「我們是否知道我們心中的風箏到底在什麼地方,人生錯過就不會再得到,也許我們會懺悔,會救贖,但這些似乎都已經晚了,每當天空放飛起風箏的那一刻,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著中年的阿米爾……

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在阿富汗時受到精神上的迫害以至於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

「你想要我追那隻風箏給你嗎?」阿米爾的喉結吞咽著上下蠕動。風掠起他的頭髮。我想我看到他點頭。時光似乎又回到了26年前,阿米爾像當年的哈桑一樣賣力地為索拉博去追風箏:「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他喊出那句哈桑對他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

我們或多或少的都在自己的人生中追逐著自己的那一隻風箏,為此,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著,廝打著,哭鬧著,只知一路向前,眼中心裡想的都是得到它。或許我們還曾為此選擇背叛、欺騙、隱忍、犧牲,可是那些得到的是否真是生命中的必須?而那些失去是否才真的彌足珍貴呢?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心赤裸裸的交給自己愛的人,換來的卻是背叛和傷害的時候,哈桑卻依然選擇了不計較,在他的心裡,他是那個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也是對阿米爾忠誠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愛,它超越了愛情,超越了友情,這是一種發自內心,超越靈魂的愛。

也許最後的結局並不完美,還有些酸澀,但人生就是這樣不斷錯過、失望,再用一生去彌補。

當風箏在天空下高高飛起時,此時的風箏終於讓他走出了多年來內心的陰霾,也讓索拉博露出了微笑。他看到了晴朗的天空,看到了高高放飛的童真。

「時間一秒一秒過去,而一秒與一秒之間,似乎隔著永恆。」愛與忠誠是世間最珍貴的感情,而最讓人感動的則是阿米爾悔悟後的自我救贖,就像小說中阿米爾對自我的厭棄與逃避,每次都會默念一遍「為你,千千萬萬遍」,希望世間每個人都能得到救贖。

-THE END-

後記:向經典致敬!文中的圖片來源於《追風箏的人》同名電影,生活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天真的孩子們只能擁有破碎的童年經歷以及哈桑對阿米爾忠誠的愛,這些都曾一度讓我感動流淚。願世界太平,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讀書有感
    2003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曾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等多個獎項,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二、內容簡介阿米爾生於1963年喀布爾的一個富裕家庭。哈桑是一個特別忠實,正直,一心只為阿米爾少爺著想的人。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哈桑也是傑出的「風箏追逐者」。1973年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等發動政變,在阿富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阿米爾父子又遷到美國舊金山灣區的費利蒙居住。在聖何塞的跳蚤市場認識了同樣來自阿富汗的一個將軍塔赫裡的女兒索拉雅,並和她結婚。
  • 追《風箏》的人 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一部《風箏》為柳導你這「諜戰之父」又加冕了無數讚美謳歌的桂冠。而《風箏》飛翔的藍天白雲之下,卻有一群「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什麼樣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脫離了低級趣味有思想有內涵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良心未泯心地純潔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擁有正義還在搖旗吶喊呼喚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為了真善美而潸然淚下、為了假醜惡而憤世嫉俗愛憎分明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心靈孤獨的人……
  • 領讀者計劃~致敬《追風箏的人》,有一種勇敢,叫面對懦弱
    作者丨曼姐慢兩拍書評原創文章轉載、投稿請聯繫作者這是慢兩拍書評第一季今天,我們共讀的好書是《追風箏的人》,一起來看看 @曼姐 同學的讀後感——致敬《追風箏的人》。致敬《追風箏的人》百家號:慢兩拍書評大家好,我是曼姐。
  • 你願意當放風箏的人還是追風箏的人?Ⅰ《追風箏的人》
    關注【青讀青說】,共同成長《追風箏的人》用最細膩的文字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述說了一段人生救贖的故事。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故事。哈桑是阿米爾最好的玩伴,他們是風箏比賽的常勝冠軍,阿米爾放風箏,哈桑追風箏。而一次比賽,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施以暴行與侮辱時,阿米爾蹲在角落親眼目睹,卻因為畏懼,並未施以援手。
  • 電影《追風箏的人》影評
    ——《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改編於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同名暢銷小說,獲第6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夢魘一樣的經歷使阿米爾移民美國,當他面對一個拋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的機會,會如何選擇。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心中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從拉辛汗的一個電話勾起文中我的童年回憶,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忠貞、善良、勇敢的擁有兔唇的男孩哈桑,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懦弱、自私、背叛了哈桑的阿爾米,更是牽引著我們去直面人性的正反兩面,讓我們去思索一個人究竟應該去追尋什麼樣的人生。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讀《追風箏的人》
    - 01 追逐之殤 -正如其名,小說叫《追風箏的人》,小說裡幾乎每個人都在追一隻風箏,但他們追「風箏」都有不同原因,而且各自的命運也截然不同。對於阿米爾來說,風箏先後代表了忠誠、勇敢、自由、感恩和升華,也同時隱喻了背叛、懦弱、禁錮、欺騙和墮落,是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最後他轉身追趕風箏,只有追上了風箏,他才擁有了健全的心靈,成為自己所期許的那個人。
  • 《追風箏的人》:抓緊你心中的那個風箏
    你的生命中遇到除了父母,愛你勝過他生命的人嗎?他從不拒絕你的任何事情,願意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嗎?《追風箏的人》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以阿富汗為背景,以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為主線,同時展現了父與子,罪與罰的心靈救贖的多樣主題。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就是這樣一本書,書中的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讓在閱讀過程中多次停下來反覆冷靜,也多次流下鱷魚的眼淚。這本書以寫實的筆法,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阿富汗生活,以及跨度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靈成長史,勾勒出了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起來令人盪氣迴腸。
  • 《追風箏的人》:做一個善良勇敢的人,終將會成為被人追逐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這部由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長篇小說,它的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裡,是一部可以與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相媲美的作品。《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將愛、恐懼、愧疚、贖罪,這些文學與生活中所有重要的主題交織於一起,很長一段時間,讓我讀過的一切都相形失色。
  • 「追風箏的人」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大到42平方米的巨型風箏,小到1公分的微型拇指風箏,這些外形獨特、技藝精湛的風箏均出自武漢76歲老人王三德之手。王三德痴迷風箏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被身邊的人稱為「追風箏的人」。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今天知行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ussein)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看這本書的同時,知行君摘抄了一些經典句子,和大家分享。
  • 追風箏的人/那隻人生的「風箏」你還在追逐嗎?
    胡賽尼寫的名著讓我的心靈受到激蕩,它竟是這麼的讓人不忍卒讀,有對國家與民族的思考,對善與惡的思考,對人性的思考。它更像一個警鐘,有振聾發聵之效。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讓我們一起追尋那人格的風箏。12歲的阿米爾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爺。
  • 《追風箏的人》是如何登上中國暢銷書榜單的?
    據當地新聞網站報導,在寒假期間,孩子們所閱讀的書正是《追風箏的人》。坐落首都北京,被譽為「中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清華大學的2014年學生暢銷書排行榜上,《追風箏的人》位居第三。 奇怪的是,《追風箏的人》在中國早已不是新出版的書籍。自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後,該書一直在印刷發行。《追風箏的人》長久以來一直備受歡迎,並長期佔踞開卷暢銷書前30名排行榜,近日更成為風靡一時的書籍。
  • 「追風箏的人」作者新書中文版開始預售(圖)
    「追風箏的人」作者新書中文版開始預售(圖)   今年5月21日,《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新作《群山回唱》英文版全球首發。生於阿富汗的美國人胡賽尼再次將他書寫的阿富汗放在舞臺中央,講述一對兄妹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六十年悲歡離合,述說歡樂、悲傷與背叛是如何讓數個家庭聚散離合。有評論說,無論從地域還是情感上,這部小說都比《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更壯闊。
  • 《追風箏的人》:如果怯懦是一種過錯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流暢的小說,它的行文足夠簡潔,情節足夠曲折,筆觸足夠細膩,有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欲望和能力。 很多人說本書是關於救贖的故事。既是救贖,必有罪過。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到底在追尋什麼?
    如果你有看過《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的話,之後你的答案會是什麼?《追風箏的人》是派拉蒙公司於2007年發行的劇情片。該劇改編自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同名小說你可能沒看過這部電影,但是你肯定聽過電影當中的那句經典臺詞: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 武漢「追風箏的人」: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王三德正在放自製風箏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武漢1月21日電 (武一力)大到42平方米的巨型風箏,小到1公分的微型拇指風箏,這些外形獨特、技藝精湛的風箏均出自武漢76歲老人王三德之手。王三德痴迷風箏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被身邊的人稱為「追風箏的人」。記者21日在王三德的工作室裡看到,他自製的風箏有絹、布、塑料、綢、樹葉等多種材質,包含三國演義、紅樓夢、古代詩人、歷代皇帝以及花鳥蟲魚等主題,多是巴掌大小的微型風箏。
  • 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風箏連接的是難能可貴的友情
    唯有經歷過的人才能表達得如此動人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其主要講述了在喀布爾的富裕年輕人阿米爾與他的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這部小說將阿富汗的君主制的終結、以及塔利班的崛起、還有美國的「9·11」事件和其他政治事件融入小說的背景之中。在書中,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目睹了戰爭、宗教、愛情、罪惡、贖罪等人類永恆的話題。
  • 多個重量級電影獎項《追風箏的人》:放飛的風箏,連接過去與未來
    電影《追風箏的人》於2007年發行,2008年獲得多個重量級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電影配樂,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之最佳劇本改編等等,實屬佳作。《追風箏的人》是根據同名長篇小說來改編,節奏把握,人物內心世界,故事前後連貫等等,都改編得很好。它以阿富汗戰爭時代為背景,採用插敘手法,以風箏為線,連接起主人公阿米爾過去與未來,講述阿米爾童年記憶有多美好,就有多痛苦與自責,以至於到不惑之年,仍無法忘懷,終於走上贖罪的道路,拯救了自己未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