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簡介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美籍阿富汗裔作家、醫生。
1980年,卡勒德·胡賽尼隨父親遷往美國。
1993年取得行醫執照,1999年開始創作。
2003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
曾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等多個獎項,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二、內容簡介
阿米爾生於1963年喀布爾的一個富裕家庭。哈桑是一個特別忠實,正直,一心只為阿米爾少爺著想的人。
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哈桑也是傑出的「風箏追逐者」。
1973年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等發動政變,在阿富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阿米爾父子又遷到美國舊金山灣區的費利蒙居住。在聖何塞的跳蚤市場認識了同樣來自阿富汗的一個將軍塔赫裡的女兒索拉雅,並和她結婚。想有一個孩子,但始終沒能如願。
1996年塔利班佔領喀布爾之後,強佔了這個房子,還因為種族歧視當街槍斃了哈桑及其妻子,留下了他們的兒子索拉博。
阿米爾又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爾,去拯救索拉博,經歷了許多磨難,對孩子的拯救,也對是兒時對哈桑歧視偏見的自己的拯救。
三、精彩書評
凡夫俗子在歷史狂濤裡的獨力奮鬥,一部非比尋常的小說。
——《人物》
本書偏重個人的情節,從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親密友誼開始,這段感情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象徵了他們之間關係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作者筆下的阿富汗溫馨閒適,卻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摩擦而現緊張。
——《紐約時報》
極為動人的作品……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無須圖表與詮釋就能打動並啟發吾人。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作者描寫緩慢沉靜的痛苦尤其出色。
——《華盛頓郵報》
敏銳,真實,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追風箏的人》偉大的力量之一是對阿富汗人與阿富汗文化的悲憫描繪。作者以溫暖、令人欣羨的親密筆觸描寫阿富汗和人民,一部生動且易讀的作品。
——《芝加哥論壇報》
一部美麗的小說,本年度震撼人心的作品。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這部感人非凡的作品也描寫父與子、人與神、個人與國家之間脆弱的關係。忠誠與血緣串連這些故事,使之成為本年度抒情、動人、也出人意料的一本書。
——《丹佛郵報》
三、我的讀書感受
有時拯救別人的時候也是拯救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到我們先放下自責,從自己認知錯誤時,就開始行動起來,邁開腳步向前進。
你是否也有一個多年不聯繫的兒時夥伴,或許騙他一個擁抱,或者一份道歉一直都沒能做到。當過了許多年以後,我們都老了,突然想起來這一個擁抱這份道歉,是否也會奮不顧身的奔向兒時夥伴,也許他在地球的那一邊,也許是在有去無回的戰爭裡。
或許每個人都需要一份救贖,但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的拯救自己。剩下的就是我們鼓起勇氣面對錯誤或者誤解,勇敢的奔向自己內心深處,給自己人生一個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