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一部恢宏的文學作品,講述了父與子之間的親情、友誼和背叛的故事。這個令人難忘也令人心碎的故事說的是一對富有的男孩和他父親家僕之間的一段友情,一段似乎不太可能發生的友情。以一個正在遭遇滅頂之災的國家作為故事的背景《追風箏的人》一書可謂匠心獨運,這個故事講到了讀書的力量,背叛的代價,救贖的可能,也講到了父親對兒子產生的力量,他們的愛他們的犧牲還有他們的謊言。《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涉及家庭、感情和友情的波瀾壯闊的故事,他的主題緊緊當代史實,那就是過去30年阿富汗慘絕人寰的血淚史。
《追風箏的人》這本不同凡響的作品開啟了我們的心理和智慧,我們想幫忙這個民族獲得自由,而這本書為我們了解這個民族帶給了信息。這是一部恢宏的著作真是很難理解也很難描述:在那個遙遠的國度我們怎樣能為了自由而鬥爭,我們怎樣能不理解這個民族他們的傳統,他們失去的一切。
內容簡介:
這本書將我們帶回了與此刻千差萬別的1960年。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好朋友,他們在同一個家庭長大卻分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阿米爾是以有錢商人的兒子,而哈桑使他們家僕人的兒子,或許他們間的生活有些不同,但他們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阿米爾能夠讀書認字,哈桑卻不能夠;阿米爾有各式玩具個性是漂亮的風箏,哈桑卻只能陪阿米爾玩他的玩具。阿米爾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哈桑雖然努力且勤奮卻只是一個僕人罷了。即使他倆分開但他們的命運卻糾纏在一起。
當俄羅斯入侵阿富汗後,父親帶著阿米爾逃離阿富汗到了美國的加利福尼亞。阿米爾在異國長大卻始終沒有脫離阿富汗文化,他和父親的關係越來越來親密。雖然阿米爾上了大學、結婚了卻一向牽掛他童年的朋友,那個被他騙的朋友。隨著時間的流逝,阿米爾的父親因癌症逝世了,一位家族的舊友召喚阿米爾去阿富汗見一面,就是這次會面是阿米爾得到生命重新綻放時契機。阿米爾四處搜尋他朋友哈桑的消息,並一路找回了阿富汗,找到了一家孤兒院,並與一名塔利班成員見了一次面。他是在搜尋他所迷失的城市,搜尋他的文化,他所珍惜的一個獎品,搜尋真相也是搜尋他重新獲得的一個生命。
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
我們以前那樣愛過。
有人說這是一部需要相信靈魂的人才有必要閱讀的書籍。看完這本書,心靈有種被洗滌過的虛空但卻深沉的感覺。一種鹹鹹的東西在眼眶裡呼之欲出。很多次,我試著放下,但最終,人性、救贖、忠誠、壓迫使我在這本書出版四年後仍然為它悲哀,為它瘋狂。其實,至今仍有一種情愫在心裡藏了很久,卻驀然發現任何文字都顯得蒼白。我試著去感知這種情愫的存在,但是民族、宗教、正義、歉疚卻糾結在一齊,讓情節複雜,卻直擊我的靈魂深處。從我捧起它的那一天起,這種複雜卻又溫暖的結局就在我的心裡紮下根,這時我猛然發現,原先我們都是或者以前是像哈桑、像阿米爾般的追風箏的人。我們從來看不見,也不去看風箏的影子,只是明白,它心中的風箏,會準確無誤的落在我們已為它設計好的角落。張開懷抱,風箏,就會從空中划過,來到那裡。圓滿我們的喜悅,實現我們的悸動,甚而,烙進我們的靈魂。
故事的最後我發現,友誼在歷經這麼多生死、背叛、思念之後真的變得盪氣迴腸。有溫暖,卻沒有釋放;有期望,卻沒有彷徨;有諒解,卻再也得不到真正的寬恕。很殘忍,真的很殘忍。但卻美麗得無可挑剔。我想說,這就像是一個關於命運輪迴的故事。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袤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叫著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胡賽尼使我們看到一個在掙扎中成長的普通人,一個孤獨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與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漸強大起來的內心和信仰的力量:
作品影響
《追風箏的人》在美國亞馬遜3月底文學暢銷書排行榜上排名第二,超過《達·文西密碼》,並成為英國《觀察家報》2005年度最佳圖書、臺灣誠品書店、金石堂、博客來書店銷售冠軍。
法國讀書會2006年度首選書,法國《ELLE》雜誌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
2007年被導演馬克·福斯特拍成同名電影,影片獲獲得80屆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
作者簡介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後隨父親遷往美國。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系,現居加州。「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眾面孔的塵灰,將背後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
《追風箏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因書中角色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出版後大獲好評,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追風箏的人》已經由夢工廠改拍成電影。還著有:《燦爛千陽》(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2013)。作品全球銷量超過4000萬冊。
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胡賽尼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