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2020年科學事件盤點

2020-12-25 中國生物技術網

新冠病毒的電子顯微圖,其表面覆蓋著刺突蛋白。圖片來源: National Infection Service

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等。

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一種致命的、以前未知的病毒在全球肆虐,造成150多萬人死亡、更多人感染,並造成經濟衰退。

新冠病毒一經發現,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就開始研究其機理、開發診斷測試方法、研究公共衛生措施來控制它。科學家還爭先恐後地尋找治療方法,並研製出能夠控制疫情的疫苗。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病毒學家Theodora Hatziioannou說:「我們從未在其他傳染性疾病上取得過如此快的進展。」

新冠疫苗的研製和測試速度驚人。在11月的最後一次統計中,世界衛生組織說,有200多種疫苗正在開發中,其中大約50種疫苗處於臨床試驗的不同階段。研發人員使用了各種方法進行開發。

大型療效試驗結果表明,由美國輝瑞製藥公司和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美國生物技術公司莫德納、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和英國牛津大學研製的疫苗,有效預防了新冠肺炎疫情。在過去的一個月裡,英國和美國監管機構已經發布了輝瑞疫苗的緊急授權,允許其廣泛使用,預計歐盟的監管機構未來幾周將做出決定。

疫苗本身不太可能結束這一流行病,因為全球人口可能需要定期注射疫苗。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重症監護醫生Lennie Derde說:「阻止疫情蔓延的唯一出路是疫苗和治療相結合。」

研究人員爭先恐後測試了一系列潛在治療方法,但取得了喜憂參半的結果。一些候選者(包括瘧疾藥物羥氯喹和兩種HIV藥物的混合物)在小型臨床試驗和觀察性研究中顯示出初步希望,但後來在大型隨機對照研究中(針對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未能顯示出益處。

今年4月,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型臨床試驗,宣布一種名為瑞德西韋的抗病毒藥物縮短了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時間,但後來的研究發現,這種藥物並沒有顯著減少死亡人數。11月,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不要使用它。

今年6月,一項對名為地塞米松的免疫抑制類固醇的試驗發現,將這種藥物用於需要補充氧氣的新冠肺炎患者,可使死亡人數減少約1/3。另一種名為託珠單抗的針對免疫系統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取得了喜憂參半的結果,但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顯示出了希望。

研究人員正在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進行其他幹預措施的測試,以了解是否能減緩病情的惡化。 最終,新冠肺炎的治療可能需要根據患者的危險因素和疾病嚴重程度量身定製藥物組合, Derde說,「最合理的假設是,沒有一種神奇的藥物會產生巨大的變化」。

這一全球蔓延的疫情也影響了研究人員的工作和生活。對於許多不研究病毒及其影響的科研人員而言,疫情意味著項目推遲、職業生涯擱置、研究經費中斷。

不過,疫情中也有一些亮點。例如,儘管交通不便,但一些國際合作也在增加;研究人員開始更開放地分享數據,許多人在預印本伺服器上發表了論文;大多數出版機構的新冠肺炎論文都可以免費閱讀。

美國宇航局「毅力」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前往火星。圖片來源:Joe Skipper

目的地:火星

今年是太空探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

3次火星探測任務在7月啟動。阿聯發射了 「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將繞火星飛行並研究火星天氣。中國發射了「天問一號」探測器,其中包括一輛火星車,這是中國首次嘗試登陸火星。美國發射了「毅力」號火星車,將在火星赤道以北尚未探索的耶澤羅隕石坑鑽孔並收集巖石樣本。「毅力」號火星車是美國宇航局與歐洲空間局合作計劃的第一階段,該計劃旨在首次將火星巖石帶回地球進行研究。

美國宇航局在其從小行星上返回樣本的首次嘗試中也取得了進展。10月,該機構的「奧西裡斯—雷克斯」探測器從小行星「本努」上收集了灰塵和巖石,並預計於2023年返回地球。然而,它不是第一個從小行星表面收集樣本並返回的太空飛行器。12月初,日本的「隼鳥2號」探測器領先一步,帶著來自小行星「龍宮」的少量塵埃安全返回地球。

中國在探月方面向前邁出一大步,開啟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平穩降落在月球並開展採樣工作。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消防員正在與大火搏鬥。圖片來源:Kate Geraghty

火與冰

2020年也是極端環境頻發的一年。

從1月開始,澳大利亞燃起了史無前例的森林大火。失控的大火和煙霧導致數百人死亡、數千座房屋被毀,並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儘管基於野外的研究受到幹擾,但生物學家仍記錄下這場大火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考古學家也調查了數千處古代土著遺址的破壞情況。

類似的毀滅性場景在全球各地展開,創紀錄的大火燒光了西伯利亞苔原、南美洲的熱帶溼地和美國西部。在美國加州,大火威脅著歷史悠久的利克天文臺和威爾遜山天文臺。

大西洋颶風季節也打破了紀錄,有30個被命名的風暴,其中12個在美國登陸。今年9月,北極海冰縮小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在南極洲,科學家繼續探索位於南極大陸邊緣的巨大且越來越不穩定的斯韋茨冰川。數據表明,溫暖的海水正從冰下湧出並混合,這加劇了人們對冰川即將崩塌的擔憂。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出行限制,備受期待的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推遲到明年舉行,國際氣候談判被擱置。然而,一些國家政府加強了對氣候變化的承諾。中國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日本設定了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同樣以2050年達到碳中和為目標的歐盟,則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短期排放新目標。

政策變化

一旦拜登於2021年1月20日就職,他將有機會扭轉川普政府推出的許多科學和公共衛生政策。除了在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上採取更積極的政策外,拜登還承諾以更科學的方式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並承諾取消旅行禁令,讓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更容易永久留在美國。

在歐洲,研究人員繼續表達了關於英國退歐對資金和國際合作的潛在影響的擔憂。英國1月31日脫離歐盟,但另一個重要的脫歐裡程碑將於12月31日到來,屆時英國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將結束。儘管最後期限迫在眉睫,但許多影響科學家的問題——包括歐盟研究項目的準入,仍未得到解決。

關注不平等

今年5月,George Floyd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死亡。世界各地聚集了數百萬名抗議者,譴責種族主義和警察的行為。

科學家也在其中。研究人員分享了他們在科學領域遭受種族歧視的經歷,並呼籲採取更有力的行動解決系統性的不平等。許多主要科學組織都發布了公開信息支持抗議運動。6月10日,數千名研究人員與科學團體、大學和機構一起停止工作,反思並計劃如何對抗科學界的種族主義,這是在網上發起的一場運動。

現在,一些大學已經著手改變為一些歷史人物(有種族主義或歧視性信仰)設立的校園建築、項目和紀念館的名稱。研究人員正在探索一些幹預措施,這些措施可能有助於打擊種族主義,並控制警察在工作中使用武力。10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成為首個承諾為繼續使用黑人女性Henrietta Lacks的細胞而提供資金補償的大型生物醫學研究機構。1951年,醫生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從Lacks體內取出癌細胞,後來創造了海拉細胞系,如今該細胞系支撐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物技術產業。

冷凍電鏡下的去鐵蛋白。圖片來源: Paul Emsley

物理學的第一次

2020年,凝聚態物理學迎來了多個「第一次」。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室溫超導體——這種材料可以導電而不產生任何餘熱,並且可以在0℃以上正常工作。這一期待已久的突破還有一個重要的註腳——到目前為止,這種物質只能在接近地球中心的壓力下存在,因而限制了它的用途。

另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被稱為任意子的「編織」電子態的第一個確鑿證據,朝著構建量子計算機的新方法邁進了一步。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個物理實驗室產生了首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一種在零重力下表現為單個原子的氣體。

與此同時,理論數學界對日本數學家Shinichi Mochizuki發表的令人困惑的論文感到震驚。8年前,他就聲稱證明了數論中的一個重大問題——abc猜想,不過至今仍有爭議。

兩項重大突破致使對蛋白質結構的理解更為容易。首先,冷凍電鏡技術達到了單原子的解析度,接近已經成熟但更複雜的X射線晶體學的精度。其次,機器學習首次成功從蛋白質的遺傳密碼中推斷出蛋白質的結構,其方式接近實驗技術所能達到的效果。結構生物學家說,位於英國倫敦的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谷歌的姊妹公司)開發的「AlphaFold」系統可能會改變藥物開發的遊戲規則。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  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  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
  • 《自然》展望2020年重大科學事件,中國嫦娥五號任務在列
    《自然》展望2020年重大科學事件,中國嫦娥五號任務在列 新華社倫敦12月20日消息,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20日在線發表文章,展望了2020年可能會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
  • 《自然》:影響2020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新聞—科學網
    12月16日,《自然》發表了2020年度十大人物,這十人由《自然》從每年的重大科學事件中選出。
  • 《自然》展望2020年科學重大事件!中國有兩個大計劃安排上了
    《自然》網站近日為我們梳理了2020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包括中國的嫦娥五號奔赴「廣寒宮」執行月表採樣返回任務、中國的「火星一號」等多款探測器摩拳擦掌奔赴火星、大型對撞機夢想升級等等。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今年有望發布有關銀河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的新結果:除了發布多張圖像,可能還會發布一部「人馬座A*」周圍旋轉氣體的視頻。2013年12月19日,歐洲航空局的公布蓋亞探測器被聯盟號飛船攜帶升空的示意圖。
  • 《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張瑩)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谷歌宣布成功演示「量子霸權」、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龍宮」以及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等入選。
  • 學術頭條:英國新冠病毒傳播力高出70%,《自然》2020年十大科學事件...
    《自然》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事件  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冷凍電鏡等。  「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交付  12月19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在山東省威海市交付使用,該科考船也正式加入中國地質調查局科考船隊序列。
  • 《自然》雜誌網站評出2018年重大科學事件:克隆猴上榜
    氣候變化正加劇澳大利亞的乾旱圖片來源: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自然》雜誌網站在18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2018年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或喜或悲、或怒或驚,都將銘刻在2018年的科技史上。3月,「科壇新星」曹原以第一作者發表在《自然》上的論文指出,當兩層石墨烯以1.1度的「魔角」扭曲在一起時,可模擬被稱為銅酸鹽的銅基材料的超導行為。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這一新方法,開創了物理學全新的研究領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與傳輸效率。今年,量子領域的科學家也收穫了不少羨慕的眼神。
  • 英國《自然》雜誌評出2016年度重大科學事件
    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近日公布了其評出的2016年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事件,其中除了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等重要科學發現外,中國在航天、氣候變化以及基因技術領域取得的多項重要成果也被《自然》雜誌認為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6年較受矚目的科學事件當屬引力波。
  • 2020年在經歷什麼?日本現「黑雨」事件,沒有明確的科學說法
    2020年我們在經歷什麼?很多人都說這可能不科學,當然在火山噴發,地震等影響的情況之下,可能不少的人都覺得2020年不一樣,遇到的問題可能都是難以說明的。而最近關於日本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那就是意外的出現了一場「黑雨」,又引發了大家的熱議,當然這可能是一個正常的情況,但是還沒有報告指出一個明確或者肯定的科學說法,解釋。
  • 《自然》公布 2020 年十大科學發現:破解挑食之謎,壓力為何會使...
    北京時間 12 月 17 日消息,在 2020 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 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
  • 《自然》公布2020年10大科學發現:壓力為何會使頭髮變白?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7日消息,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甚至有一項研究在古代陵墓中發現了亂倫的證據。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020年剛剛結束,中國大學就傳來捷報,2020年,中國大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由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
  • 盤點2020年幾個重大事件之後,有什麼會讓我們深思!
    2020年,終將會載入史冊的不平凡的一年!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全世界步入2020年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2.美國流感2020的流感比其他時候都要來得更早一些,作為重災區的美國,更是遭遇了40年來最大的災難,全國48個洲都確診感染人群!3.科比墜機事件作為美國籃球劃時代的領軍人物,科比的影響力毋庸置疑!
  • 盤點2020年生物醫藥領域熱點事件!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報導  2020年最後一天,中國迎來了首款新冠疫苗,這為抗擊疫情增添了一件有力武器。過去一年,除了與新冠病毒不懈對抗,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醫學領域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本文梳理了2020年度生物醫藥領域備受關注的一些熱點事件,以及在中國的相關進展,告別過去,迎接嶄新的一年。
  • Nature:自然雜誌公布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5項與生物醫藥相關
    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甚至有一項研究在古代陵墓中發現了亂倫的證據。
  • 2020年,請別在《自然》《科學》發文……
    2020年,請別在《自然》《科學》發文……專家解讀歐洲11國聯手對抗老牌期刊據報導,由這11個國家促成的聯盟每年約有76億歐元經費,聯盟計劃要求到2020年,其資助的每篇論文一經發表就免費開放,且不允許論文發表在既收取訂閱費用又向單篇論文單獨收費的混合期刊上。  此舉意味著獲得這11家資助機構經費的科研人員,必須放棄在《自然》《科學》《細胞》和《柳葉刀》等雜誌上發表論文,除非這些期刊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
  • 年終盤點:2020年十大學術不端/撤稿事件
    後翟天臨時代,學術不端事件頻發,其中不乏令人尊敬的學術大牛,甚至院士,讓人目瞪口呆。 今天,小編帶你回顧過去這一年發生的十大學術不端/撤稿事件,引以為戒。
  • 2020年已過半,盤點10大商業事件關鍵詞
    2020上半年都發生了哪些值得關注的商業事件?這些事件背後傳遞出怎樣的變化與趨勢?銳裘綜合上半年發生的新聞事件,梳理出能幫助洞察商業趨勢的10大關鍵詞。據《2020中國直播電商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 GMV 預計達 6000 億元,市場滲透率將超過5.5%。直播電商飛速發展,各大商業品牌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絕佳的帶貨機會。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
  • 盤點2020年娛樂圈著名「魔幻」事件,誰最讓人大跌眼鏡?
    作者:糰子姐魔幻的2020年終於過去了。作為一個業餘吃瓜群眾,今天也來跟風盤點一下,我眼裡的2020年娛樂圈十大「魔幻」事件,僅供娛樂。一 樂華練習生黃智博因為賣假口罩而被逮捕樂華娛樂練習生黃智博,在去年年初被曝出利用疫情「賣口罩」詐騙,以出售口罩為名通過網絡誘騙他人購買進而騙取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