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不少企業、店鋪陷入「用工荒」的窘境,許多寒假不回家的大學生自然成為「短期工」市場的「香餑餑」。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大學生普遍難從正規的平臺、渠道獲得「寒假工」的招工信息,且大多都從事與自身專業毫無關聯的工作,難以享受到勞動者應有的保障和待遇。專家建議,寒假大學生「接班」農民工,用工市場需要監管和規範。
大學生「接班」農民工 打工信息「不靠譜」
「本店招寒假工,待遇從優」「急招急招!招聘寒假工」……近日記者走訪長春市的餐飲、娛樂場所,發現不少店鋪門口都張貼出了寒假工的招聘啟事。
不僅有服務行業,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中,過年時也有不少大學生做起「寒假工」。「過年絕大多數農民工都走了,但國外還是有訂單,廠子還是有用工需求。」河南省周口師範學院的三年級學生張廣成介紹說,過年時企業有用工需求,學生或迫於經濟壓力或出於體驗社會目的也有打工需求,因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做起寒假工,有人為打工甚至不惜乘車千裡、背井離鄉。
但是,因為目前缺少正規的寒假就業信息交流平臺,缺失寒假用大學生做「臨時工」的監管體系,所以這些「早當家」年輕人的春節打工路就變得十分坎坷:
從陝西西安到廣東東莞,今年1月15日,陝西科技大學包裝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申豔毅和來自西安工業大學等學校50名同學一起踏上了春節打工的路途。住在8人一間、有用電限制的工廠宿舍,每天有8個小時的時間要堅守在電視機機頂盒生產的流水線上,沒單獨與單位籤訂工作合同,等待下月10日拿到3000元工資以便下學期買臺電腦……這是申豔毅每天的生活狀態。她介紹說,因為路途遙遠又擔心被騙,所以遠途打「寒假工」的大學生往往委託「熟人」聯繫工廠,至於聯絡人的人品,打工團裡的大學生一般都信得過,「如果出了事,應該有保證。」申豔毅說。
去外地打工就找信譽度高的聯絡人幫忙聯繫,而在大學所在地打工的學生則要通過網絡和小廣告等方式查閱招工信息。西北大學社會保障專業的大四學生胡繼紅認為,雖然通過網絡和小廣告傳播的寒假工招工信息不少,但那畢竟不是一個正規的平臺,可信度不高。在2013年的「十一黃金周」,她就有通過「58同城」找短期兼職進而被騙取血汗錢的經歷。
法律保護死角 學生「打工」總被坑
張廣成往年寒暑假經常從河南周口外出打工,也曾有過受騙的經歷:去年,他跟隨與校外中介聯繫的同學一起去上海打工,到達廠區後,沒等工作就先交納了近百元的體檢和培訓的相關材料費用。本以為交了錢就能順利開工,可隨後接到廠方通知說,對於大學生或工作不滿三個月的臨時工,廠方是拒絕接收的。
廠方的解釋與中介公司「幹滿20天就能拿到錢」的允諾大相逕庭,張廣成覺得有蹊蹺,就離開了工廠。他後來了解到,只要有一個學生在那個廠子幹滿20天,中介公司就會拿到廠方打來的2000元錢,如果學生不向中介公司討要而自行離開,這些錢就會直接落入中介公司的手中。另外,他還懷疑廠方以招工之名通過收取體檢及材料費的回扣,藉機斂財。現在,他只通過好朋友註冊的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參加寒假打工活動,今年寒假,他幫十多個同學聯繫了去江蘇無錫打工,他說:「人多了大家一起去外地,也算有個照應。」
吉林超遠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軼認為,因為寒假工工作時間短且中間有「春節」假期,所以與「寒假工」相關權益的保障工作經常面臨「監管真空」,再加之大學生涉世未深,很多人甚至還分不清勞動合同和勞務合同的區別,所以應儘快規範寒假工用工市場並對大學生進行普法教育。
「如果單位不能與大學生籤訂勞動合同,那麼也應籤訂短期勞務協議,明確工資待遇、何時結算、用工時間、工作崗位及職責等;一旦發生意外,公安、勞動保障等部門聯合起來及時回應大學生寒假工的利益關切。」李軼說。
大數據求職平臺+「黑名單」制度:為學生「打工」提供良好生態環境
在校大學生假期「打工」既可以自食其力,也是對社會和自我進行認識的良好機會。東北師範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金昕認為,目前在幫助大學生寒假打工方面,高校應該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一方面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構建一個正規、可靠的寒假臨時就業信息平臺,解除有「打工」意願學生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利用這個平臺規範和引導大學生寒假的求職行為,讓他們的「打工」更好的與其所學專業相聯繫,從而為學生今後的就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很多高校因為怕擔責任,所以往往在『寒假工』問題上躲躲閃閃,缺乏擔當。許多高校寒假封停宿舍,嚴禁學生外出『打工』,怕擔責任,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失職的表現。」陝西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師範紫軒說,學校應該結合如今「大數據時代」便利的技術條件,積極幫扶那些在寒假有打工意願的年輕人。具體而言,範紫軒認為學校的工作可能包括搜集學生打工意向、核實並分類相關企業單位的招聘信息等。在數據統計結束後,學校應該設計軟體,對有意願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服務。
「寒假工大多是高素質的打工人才,如果從事重複密集的勞動也是對人力資源的浪費。」範紫軒說,「我呼籲通過學校構建這個平臺,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求職觀、就業觀,我建議學校加強與用人企業和相關部門的溝通,最好能在企業設置一些過渡性崗位。這樣不僅能緩解大學生寒假打工的實際問題,還能解除相當數量學生『畢業即失業』的恐慌,讓他們在大學四年中更好的學習和成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任建明認為,學生假期「打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種現象在國外比較普遍,即使是留學生在該國「打工」也同樣有比較好的就業信息平臺和法律保護機制。
「目前我國該領域的勞動力市場環境不佳,因此需要政府擔起更重的監督責任。尤其重要的是儘快形成雙向的勞務市場『黑名單』機制,打造陽光平臺。」任建明說,讓企業或個人的違法侵權行為真正付出代價。(記者姚友明 郭翔 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