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工荒」和農民工工資上漲幾乎同時發生的,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和大學生的平均工資不斷「走低」,農民工與大學生的工資差距大大縮小。乍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反常的現象。然而,仔細分析則會發現它是積極的信號,是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不斷改善和人力資本得到更有效利用的反映。這再次說明,對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而言,市場還是起著主導的作用
春節前後,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民工荒」和「招工難」一時成為媒體報導熱點,農民工漲工資則是熱點中的熱點;與之相關且廣為流傳的一些報導稱,不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起薪實際上已經低於農民工。這就引起了公眾更加熱烈的議論,以至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兩會」期間對此回應說,剛畢業的大學生的整體工資水平還是高於農民工的。他提供的有關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農民工平均工資約1670元,而畢業半年之內的大學生平均薪金在2000至2200元。不過他也說,並不排除一些崗位上出現技能農民工的薪水高於大學生的情況。
其實,政府大可不必為大學生工資可能低於農民工而煩惱。不管誰比誰高,至少農民工與大學生工資水平的差距正顯著縮小是個不爭的事實。在經濟學家看來,這個事實釋放出了非常正面的信息,因為它是中國的主體勞動力市場有效運作的一個證據。
「靈活的勞動力市場」能促進經濟長期增長
什麼樣的勞動力市場是有效率的?回答當然是,工資水平基本由勞動力的供求關係決定,不存在政府對勞動供求兩方面的嚴重幹預(包括目的性很強的限制、補貼以及市場的隔離)。經濟學家常常把這樣的不被扭曲的勞動力市場稱為「靈活的勞動力市場」。一個靈活的勞動力市場的最大優點是,它能順應經濟周期的外部變化並有助於宏觀經濟的穩定,因而它能促進而不阻礙經濟的長期增長。
在這樣一個相對靈活的勞動力市場上,由各類勞動力的供求關係決定其相應的基本工資水平。儘管看上去是企業根據不同的崗位確定不同的工資水平,但實際上企業並不是工資的制定者,而是接受者。工資在企業的不同崗位、工種和技能要求上表現出的差別是市場決定的結果。以普通或非技能勞動力為例,在勞動力供給基本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工資水平的提高主要緣於企業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而這正是當前中國的非技能勞動力市場(以青壯年農民工為主)的真實寫照。
這些年,要說普通勞動力市場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個變化主要不是農民工的數量有顯著減少,而是經濟對農民工的需求有大幅度的增加。2005年以來,由於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和經濟增長強勁,加大了整體經濟對農民工和普通勞動力的需求,這導致非技能勞動力(農民工)的名義工資水平開始悄悄地持續上升。而在沿海一些生活成本相對昂貴的地區「民工荒」或「招工難」現象隨之產生,說明決定農民工流向的是「實際的」而不是「名義的」工資水平。
「勞動力市場分割」反而易造成人力資本浪費
與「民工荒」和農民工工資上漲幾乎同時發生的,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和大學生的平均工資不斷「走低」,農民工與大學生的工資差距大大縮小。乍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反常的現象。然而,仔細分析則會發現它是積極的信號,是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不斷改善和人力資本得到更有效利用的反映。這再次說明,對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而言,市場還是起著主導的作用。這些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導致大學生的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中國不再為大學生提供隔離於普通勞動力市場之外的特別的就業保護,或者確切地說,中國在努力減少過去存在的對大學生過度的就業保護。
其實,「大學生」這個詞在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含有「勞動力市場分割」的味道。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學生的就業是國家按照計劃安置的,絕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沒有進入勞動力市場而被安排到了政府和公共部門(包括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直接就業。為了安置更多的大學生就業,公共部門要麼出現過度就業,要麼不斷膨脹其規模,造成人力資源得不到有效使用和人力資本浪費,相當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公共部門拿著較高的工資和待遇,卻做著對經濟增長和發展幾乎沒有邊際貢獻的事,才能也得不到發揮。好在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當大學生就業不再被隔離於普通勞動力市場之外,大學生的供求關係就會發生作用,大學生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就能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就國家而言,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因此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更積極的貢獻。
為什麼發達國家連最簡單的勞動力也變得十分昂貴
只要勞動力市場不再被人為分割,勞動力的供求關係就能更好地調節人力資源的分配,而各類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也就不可能虛漲。在現階段的普通勞動力市場上,經濟繁榮造成對農民工需求的持續增長,這必然導致其工資持續上漲;但隨著中國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未來對技能勞動力的需求會增長更快,那時以大學生為代表的技能勞動力的工資水平就會上升得更快。但即便如此,未來非技能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也會跟著快速上升,這是因為非技能勞動力在那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旦供給短缺,工資就會快速上漲。這就是在發達國家,哪怕最簡單的勞動力也因為整體經濟的高水平而變得十分昂貴的原因。市場就是這麼公平。
從世界範圍的經濟發展經驗看,一國的經濟表現好壞跟該國的勞動力市場是否有效率有很大的關係。世界銀行的研究小組在1993年出版的《東亞奇蹟》中曾專門論述不受幹預的勞動力市場對於東亞經濟奇蹟的重要性。言外之意是,在東亞以外的很多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出於政治目的或者利益集團的壓力,政府對勞動力市場往往進行了過度的幹預,使得勞動力豐裕的相對優勢得不到發揮,長此以往,造成工業化受阻、投資不足,宏觀不穩、經濟停滯不前。而中國經濟能夠維持快速和持久的增長勢頭,「靈活的勞動力市場」恐怕是立下汗馬功勞的。(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