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人活在世上,首先應該避苦避害

2021-01-21 溪亭日暮說

有位西方的發展學者說: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說,有些人受窮,是因為他不想富裕。這句話是作為一種驚世駭俗的觀點提出的,但我狹隘的人生經歷卻證明此話大有道理。對於這句話還可以充分地推廣:貧困是一種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追求聰明是一種人生的態度,追求愚蠢則是另一種生活態度。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樂,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聰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這種情形常常能把人徹底搞糊塗。

洛克先生以為,人人都追求快樂,這是不言自明的。以此為基礎,他建立了自己的哲學大廈。斯賓諾莎也說,人類行為的原動力是自我保存。作為一個非專業的讀者,我認為這是同一類的東西,認為人趨利而避害,趨樂而避苦,這是倫理學的根基。以此為基礎,一切都很明白。相比之下,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大不相同,認為禮高於利,義又高於生,這樣就創造了一種比較複雜的倫理學。

由此產生了一個矛盾,到底該從利害的角度來定義崇高,還是另有一種先驗的東西,叫做崇高——舉例來說,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這是人先天的良知良能,這就是崇高的根基。我也不怕人說我是民族虛無主義,反正我以為前一種想法更對。從前一種想法裡產生富裕,從後一種想法裡產生貧困;從前一種想法裡產生的總是快樂,從後一種想法裡產生的總是痛苦。我堅定不移地認為,前一種想法就叫做聰明,後一種想法就叫做愚蠢。筆者在大學裡學的是理科,憑這樣的學問底子,自然難以和專業哲學家理論,但我還是以為,這些話不能不說。

對於人人都追求快樂這個不言自明的道理,羅素卻以為不盡然,他舉受虐狂作為反例。當然,受虐狂在人口中只佔極少數。但是受虐卻不是罕見的品行。七十年代,筆者在農村插隊,在學大寨的口號鞭策下,勞動的強度早已超過了人力所能忍受的極限,但那些工作卻是一點價值也沒有的。對於這些活計,老鄉們概括得最對:沒別的,就是要給人找些罪來受。但隊幹部和積極分子們卻樂此不疲,幹得起碼是不比別人少。學大寨的結果是使大家變得更加貧窮。道理很簡單:人幹了艱苦的工作之後,就變得很能吃,而地裡又沒有多長出任何可吃的東西。這個例子說明,人人都有所追求,這個道理是不錯的,但追求的卻可以是任何東西:你總不好說任何東西都是快樂吧。

人應該追求智慧,這對西方人來說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蘇格拉底甚至把求知和行善畫上了等號。但是中國人卻說"難得糊塗",仿佛是希望自己變得笨一點。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衝動比追求快樂的衝動還要強烈,因為這個緣故,在我年輕時,總是個問題青年、思想改造的重點對象。我是這麼理解這件事的:別人希望我變得笨一些。謝天謝地,他們沒有成功。人應該改變自己,變成某種樣子,這大概是沒有疑問的。有疑問的只是應該變聰明還是變笨。像這樣的問題還能舉出一大堆,比方說,人(尤其是女人)應該更漂亮、更性感一些,還是更難看、讓人倒胃一些;對別人應該更粗暴、更野蠻一些,還是更有禮貌一些;等等。假如你經歷過中國的七十年代,就會明白,在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有不同的答案。你也許會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風尚,但我對這種話從來就不信。我更相信喬治·歐威爾的話:一切的關鍵就在於必須承認一加一等於二;弄明白了這一點,其他一切全會迎刃而解。

我相信洛克的理論。人活在世上,趨利趨樂暫且不說,首先是應該避苦避害。這種信念來自我的人生經驗:我年輕時在插隊,南方北方都插過。誰要是有同樣的經歷就會同意,為了謀生,人所面臨的最大任務是必須搬動大量沉重的物質:這些物質有時是水,有時是糞土,有時是建築材料,等等。到七十年代中期為止,在中國南方,解決前述問題的基本答案是:一根扁擔。在中國的北方則是一輛小車。我本人以為,這兩個方案都愚不可及。在前一個方案之下,自肩膀至腳跟,你的每一寸肌肉、每一寸骨骼都在百十公斤重物的壓迫之下,會給你帶來腰疼病、腿疼病。後一種方案比前種方案強點不多,雖然車輪承擔了重負,但車上的重物也因此更多。假如是往山上推的話,比挑著還要命。

西方早就有人在解決這類問題,先有阿基米德,後有牛頓、卡特,所以在一二百年前就把這問題解決了。而在我們中國,到現在也沒解決。你或者會以為,西方文明有這麼一點小長處,善於解決這種問題,但我以為這是不對的。主要的因素是感情問題。西方人以為,人的主要情感源於自身,所以就重視解決肉體的痛苦。中國人以為,人的主要情感是親親敬長,就不重視這種問題。這兩種想法哪種更對?當然是前者。現在還有人說,西方人綱常敗壞,過著痛苦的生活——這種說法是昧良心的。西方生活我見過,東方的生活我也見過。西方人兒女可能會吸毒,婚姻可能會破裂,總不會早上吃兩片白薯幹,中午吃兩片白薯幹,晚上再吃兩片白薯幹,就去挑一天擔子,推一天的重車!從孔孟到如今,中國的哲學家從來不挑擔、不推車。所以他們的智慧從不考慮降低肉體的痛苦,專門營造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理論。

在西方人看來,人所受的苦和累可以減少,這是一切的基礎。假設某人做出一份犧牲,可以給自己或他人帶來很多幸福,這就是崇高——洛克就是這麼說的。孟子不是這麼說,他的崇高另有根基,遠不像洛克的理論那麼能服人。據我所知,孟子遠不是個笨蛋。除了良知良能,他還另有說法。他說反對他意見的人(楊朱、墨子)都是禽獸。由此得出了崇高的定義:有種東西,我們說它是崇高,是因為反對它的人都不崇高。這個定義一直沿用到了如今。細想起來,我覺得這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混蛋邏輯,還不如直說凡不同意我意見者都是王八蛋為好。總而言之,這種古怪的論證方式時常可以碰到。

在七十年代,發生了這樣一回事:河裡發大水,衝走了一根國家的電線桿。有位知青下水去追,電桿沒撈上來,人也淹死了。這位知青受到表彰,成了革命烈士。這件事引起了一點小小的困惑:我們知青的一條命,到底抵不抵得上一根木頭?結果是困惑的人慘遭批判,結論是:國家的一根稻草落下水也要去追。至於說知青的命比不上一根稻草,人家也沒這麼說。他們只說,算計自己的命值點什麼,這種想法本身就不崇高。坦白地說,我就是困惑者之一。現在有種說法,以為民族的和傳統的就是崇高的。我知道它的論據:因為反民族和反傳統的人很不崇高。但這種論點嚇不倒我。

過去歐洲有個小島,島上是苦役犯服刑之處。犯人每天的工作是從島東面挑起滿滿的一挑水,走過崎嶇的山道,到島西面倒掉。這島的東面是地中海,水從地中海裡汲來。西面也是地中海,這擔水還要倒回地中海去。既然都是地中海,所以是通著的。我想,倒在西面的水最終還要流回東面去。無價值的吃苦和無代價的犧牲大體就是這樣的事。有人會說,這種勞動並非毫無意義,可以陶冶犯人的情操、提升犯人的靈魂;而有些人會立刻表示贊成,這些人就是那些島上的犯人——我聽說這島上的看守手裡拿著鞭子,很會打人。根據我對人性的理解,就是離開了那座島嶼,也有人會保持這種觀點。假如不是這樣,勞動改造就沒有收到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人性就被逆轉了。

從這個例子來看,要逆轉人性,必須有兩個因素:無價值的勞動和暴力的威脅,兩個因素缺一不可。人性被逆轉之後,他也就糊塗了。費這麼大勁把人搞糊塗有什麼好處,我就不知道,但想必是有的,否則不會有這麼個島。細想起來,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裡就包含了這種東西。舉個例子來說,朝廷的禮節。見皇上要三磕九叩、揚塵舞蹈,這套把戲耍起來很吃力,而且不會帶來任何收益,顯然是種無代價的勞動。但皇上可以廷杖臣子,不老實的馬上拉下去打板子。有了這兩個因素,這套把戲就可以耍下去,把封建士大夫的腦子搞得很糊塗。回想七十年代,當時學大寨和抓階級鬥爭總是一塊搞的,這樣兩個因素就湊齊了。我下鄉時,和父老鄉親們在一起。我很愛他們,但也不能不說:他們早就被逆轉了。我經歷了這一切,腦子還是不糊塗,還知道一加一等於二,這隻說明一件事:要逆轉人性,還要有第三個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我認為七十年代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個看法和一些同齡人是一樣的。七十年代的青年和現在的青年很不一樣,更熱情、更單純、更守紀律、對生活的要求更低,而且更加倒黴。成為這些人中的一員,是一種極難得的際遇,這些感受和別人是一樣的。有些人認為這種經歷是一種崇高的感受,我就斷然反對,而且認為這種想法是病態的。讓我們像奧威爾一樣,想想什麼是一加一等於二,七十年代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個極痛苦的年代。很多年輕人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犧牲,而且這種犧牲毫無價值。想清楚了這些事,我們再來談談崇高的問題。就七十年代這個例子來說,我認為崇高有兩種:一種是當時的崇高,領導上號召我們到農村去吃苦,說這是一種光榮。還有一種崇高是現在的崇高,忍受了這些痛苦、做出了自我犧牲之後,我們自己覺得這是崇高的。我覺得這後一種崇高比較容易講清楚。弗洛伊德對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對這個道理稍加推廣,就會想到:人是一種會自己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這種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過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還有些壞作用:有些人就據此認為,人必須吃一些無益的苦、虛擲一些年華,用這種方法來達到崇高。這種想法不僅有害,而且是有病。

說到吃苦、犧牲,我認為它是負面的事件。吃苦必須有收益,犧牲必須有代價,這些都屬一加一等於二的範疇。我個人認為,我在七十年代吃的苦、做出的犧牲是無價值的,所以這種經歷談不上崇高;這不是為了貶低自己,而是為了對現在和未來發生的事件有個清醒的評價。邏輯學家指出,從正確的前提能夠推導出正確的結論,但從一個錯誤的前提就什麼都能夠推導出來。把無價值的犧牲看作崇高,也就是接受了一個錯誤的前提。此後你就會什麼鬼話都能說出口來,什麼不可信的事都肯信——這種狀態正確的稱呼叫做「糊塗」。人的本性是不喜歡犯錯誤的,所以想把他搞糊塗,就必須讓他吃很多的苦——所以糊塗也很難得呀。因為人性不總是那麼脆弱,所以糊塗才難得。經過了七十年代,有些人對人世間的把戲看得更清楚,他就是變得更聰明。有些人對人世間的把戲更看不懂了,他就是變得更糊塗。不管發生了哪種情況,七十年代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我要說出我的結論,中國人一直生活在一種有害哲學的影響之下,孔孟程朱編出了這套東西,完全是因為他們在社會的上層生活。假如從整個人類來考慮問題,早就會發現,趨利避害,直截了當地解決實際問題最重要——說實話,中國人在這方面已經很不像樣了——這不是什麼哲學的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經驗。我們的社會裡,必須有改變物質生活的原動力,這樣才能把未來的命脈握在自己的手裡。

相關焦點

  • 李達源:避害自然趨利
    趨利避害有點功利心,但是避害自然趨利。沒有功利心卻也可以逍遙自在,老實講現在很多人趨利到什麼程度?吃窩邊草,這自然不好,而不趨利的人就會鞏固身邊的一切。 很多人在趨利的過程中忘記了避害,或者天生便是如此,不知害,或者本就是害而不擔心害。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知道趨利避害自成一體,或者說不避害,利有何用?或者說深受其害,利有何用?
  • 學習的苦可以避免,可生活的苦無處可避
    惰性,人皆有之。就是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也很難做到完全的自律,何況是孩子。當孩子覺得學習累的時候,我特別能理解孩子,也特別心疼孩子,可是我卻不能放鬆對孩子的要求。因為,我們可以避免學習的苦,可是又怎麼能避過生活的苦呢?
  • 適量飲酒:揚酒之利,避酒之害
    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過量飲酒對人身體、對社會的危害。於是有了《酒德》,《酒警》等倡導在品味美酒的時候,盡興時勿濫飲,醉飲。更有「好花乘看半開時,好酒宜在半醉中」提倡文明、適量飲酒的形象描述。有帝王「酒助禮儀社稷康,色育生璽重綱常;」的詔示天下。大禹避酒勤朝政就是一個經典故事。  夏朝開國君王大禹因治水有功,帝舜將天子之位禪讓與他。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這個歲數,父母就應該注意避嫌
    父母是孩子生下來最開始接觸的人,要是說起誰和自己最親近,大部分人想到的還是自己的父母。不管是血緣關係,還是相互之間的陪伴,親子之間的關係是一直不可能分離的。特別對於一些農村的孩子來說,不管多大總是和父母很黏膩。可是,父母和孩子關係好真的好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關係好也應該把握一個度。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懂避諱的父母,毀掉的是孩子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當父母不懂得避諱的時候,最終危害的是孩子和整個家庭。01越來越多的人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偽西方化」在這個網絡發達的現實生活中,只要有一部手機,就能看到大千世界。女兒是爸爸的貼心小棉襖,很多爸爸都十分喜歡自己的女兒,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喜歡有度,喜歡的方式有講究,如果行為過頭了,真的會害了孩子。
  • 職場禮貌用語的"四有四避"
    2012年11月14日19:03 來源:經理人網 在交際中,人們使用禮貌用語通常要做到「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禮節
  • 「女大避父,男大避母」,家長換衣服不避諱孩子,可能會害了他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女大避父,男大避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寶媽寶爸完全無視這句話,在孩子面前換衣服、和孩子一起洗澡、敞開門上洗手間等事情屢見不鮮。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根本不需要注重所謂的隱私,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家庭理財有哪些「雷區」需要避一避?別把錢不當回事!
    家庭理財有哪些「雷區」需要避一避?別把錢不當回事!在生活中收入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主動性收入,通過工作、兼職等等勞動所換來的收入,另一方面是被動性收入,通過租金、理財、借貸等等方式獲得的收入,收入方式不同所得到的的整體收益也會不一樣。騎牛看熊認為主動性收入和被動性收入是不矛盾的,它們不僅是可以共存的,還可以讓家庭獲得更多的整體收入,讓家庭過得更好。
  • 王小波專題王小波寫的是色情小說嗎?
    一部書在作者的腦海裡成型之後,各種各樣的情節本身就已經存在了,甚至不依作者自己的想法而改變,王小波在小說之中的性描寫就是如此。何況,在王小波看來,性本身並無罪惡之處,對於性我們也根本無須去避諱什麼。討論王小波的作品,其中的性描寫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在華夏出版社召開的討論會上,大家看法比較一致的是,王小波的性描寫是自然的、純粹的。
  • 《陳情令》中藍湛的避塵劍
    (一)避塵看字面就知道是「避開塵俗」的意思,這和藍湛清冷寡言的性格太相符了。有這樣的一句詩,感覺就像是為藍湛量身打造寫的。「肌膚冰雪定何神,不用靈犀自避塵。」孫應時《陳傳朋和餘梅花舊作餘再賦此》肌膚若冰雪,自帶清冷避塵的氣場。佛教弟子和隱士經常會避塵而居,"客中避塵喧,惟尋幽夐憩。"(宋詩人董嗣杲的《晚步卷雪樓基上》)避開塵世喧鬧的環境,尋找清幽的地方休憩。
  • 西方裸捐:富豪家族財富傳承避害趨利的最佳選擇!
    是人都會有挖肉掏心之痛,為了避稅,有可能造成資本出逃國外。2. 分配不均容易刺激後代為爭奪遺產不擇手段,傷害親人,導致家族信譽受損,甚至徹底分裂。很多人不甘心,必然會重新思考和琢磨好的財產傳承對策。他們找到了一種國家、社會與富豪家族共贏的辦法:把財產裸捐給慈善名義的基金會打理!二.慈善基金會如何運作富豪所託巨額財產,最終實現國家、社會、家族共贏?1.
  • 研究稱「避蚊胺」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害
    英國《BMC生物學》(BMC Biology)雜誌8月5日刊登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驅蚊劑「避蚊胺」(DEET)對中樞神經系統中一種關鍵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 第五回 同色異譜,有利有害,有講究,趨利而避害
    第一章 起身草莽, 初九, 潛龍勿用第五回 同色異譜,有利有害,有講究,趨利而避害公元2002年7月20日今天,接到一個汽車內飾門板的色板我心裡有點沒譜,打電話給客戶終於得到一手信息,原來實際情況是這樣的:我們的材料注塑成門板後,白天看起來色差還是很小的,但剛巧客戶趕工期,選擇了晚上作業,結果晚上發現顏色相差較大,第二天白天看還是色差很小,針對這種情況,主機廠認為在這款車型內的照明燈下觀測色差也是較大,應該重新調整顏色。原來是這樣,怎麼辦?
  • 藍忘機避之又避
    藍忘機避之又避丨水月風松(藍忘機自外而來)藍忘機:忘機有錯 丨請叔父 丨兄長重罰(魏無羨魏無羨:澤蕪君 丨澤蕪君 丨是我丨 是我拉著藍湛喝的 丨他並不是自願的藍忘機:忘機知錯 丨願領重罰魏無羨:你這個人怎麼自己趙罰受啊
  • 避不開、躲不掉的人生八大苦
    如若是大病,藥不能停,針要時常打,給人身體和身心造成極大的壓力和痛苦,有甚者根本扛不過去。此為人生第三苦:病苦。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壽命快終結時,對於生的渴望以及身體衰竭所承受的痛苦,也許不到那一天我們誰都體會不到。此為人生第四苦:死苦。
  • 研究人員發現:"避蚊胺"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害
    英國《BMC生物學》雜誌5日刊登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驅蚊劑「避蚊胺」(DEET)對中樞神經系統中一種關鍵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員認為有必要重新深入研究這種驅蚊劑的安全性。  由法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研究發現,「避蚊胺」能抑制乙醯膽鹼酯酶的活性,而這種酶在昆蟲和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都非常關鍵。  研究人員說,「避蚊胺」常與其他殺蟲劑混用,但它在與氨基甲酸鹽類殺蟲劑混用時毒性會增強。研究人員認為,出於對公眾健康安全的考慮,應該重新對「避蚊胺」的安全性進行深入研究。
  • 《陳情令》之曲盡陳情30——藍湛的軟肋,避塵的底線,皆因魏嬰
    玄門百家、甚至整個中原都面臨著生靈塗炭,為了地位和名利,又將有多少人死於非命。「魏公子,心懷救世,紫荊佩服!」不知何時,紫荊已來到魏無羨的身側。魏無羨從無限沉思中轉過頭,看著紫荊說道,「我也是沒想到,縱橫北漠的紫荊城主,居然會明目張胆地來到這蘭陵城。」
  • 「再愛孩子,也別親嘴」,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只是說說而已
    這樣的育兒觀受到不少人的認同。曾有報導一個男孩子長到16歲還每天和媽媽一起睡覺,或者是女孩子到了高中還和爸爸一起洗澡。看到這樣的消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往往並非是"哇,母子感情真好!"而是覺得過分親密且很不恰當。
  • 魔道:「避塵」功能多,「天天」是動詞,花式背鍋誰最冤?
    動漫《魔道祖師》裡最讓你深刻的會是哪個人、那件事又或者說是哪句話?相信裡面不少不會說話的「它們」卻被大佬們互相傳頌,不知不覺地打響了名頭,當各位道友們相約討論起它們的時候是否知道其實它們可不自覺地也背了不少鍋哦。
  • 養內避外|芳香避穢|預防傳染病的中醫理念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這一論述中的「扶正祛邪」思想奠定了防治疫病的「養內避外」的基本原則,養內要增強體質,鞏固正氣,使外邪無法侵入;避外則要避開疫氣,不受其毒。 中醫「養內避外」的措施有很多,其許多的方式方法當今仍然值得借鑑。例如:建立了群防群治的一系列措施。一是「隔離治療,阻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