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量飲酒:揚酒之利,避酒之害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飲酒是一件看似簡單卻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過量飲酒對人身體、對社會的危害。於是有了《酒德》,《酒警》等倡導在品味美酒的時候,盡興時勿濫飲,醉飲。更有「好花乘看半開時,好酒宜在半醉中」提倡文明、適量飲酒的形象描述。有帝王「酒助禮儀社稷康,色育生璽重綱常;」的詔示天下。大禹避酒勤朝政就是一個經典故事。

  夏朝開國君王大禹因治水有功,帝舜將天子之位禪讓與他。但是也因為國事操煩,而十分辛苦,龐大的壓力,使得他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正當他因病體不支,不能全力為百姓謀事而感到愧疚的時候,共工又引洪水前來作亂。禹的女兒眼看著父王每天繁忙國事,感到十分心疼,便與服侍大禹膳食的儀狄相商,請其到山裡獵得一些山珍美味,給父親滋補身體。

  有一天,儀狄來到深山打獵,意外地發現了一潭發酵的汁液,並散發出一股奇特的芳香。儀狄十分好奇,便小心品嘗了一下,一嘗之下,感到周身筋骨活絡,一種舒適、奇妙的感覺令其大為驚奇,想不到自然神工竟是如此奧妙,儀狄靈機一動,將此汁液盡數收集,帶回朝中獻給了大禹。大禹被這醇濃鬱的味道深深吸引,於是胃口大增,精神百倍,體力也很快恢復,不久便率領眾人前去迎戰退敵了。

  儀狄看到酒液在大禹王身上的神奇作用,受到很大鼓舞,決心自己嘗試釀酒。經過努力,研製出了一套人工釀造技術,讓更多的人都能品嘗到如此甘美的瓊漿。此後,儀狄在幾個夥伴的幫助下,不斷總結經驗,深入探究,反覆試製,終於釀造出了各種不同口味的美「酒」。

  大禹王率眾打敗了共工凱旋以後,為了犒賞有功將士,決定大擺盛宴,用此絕妙的飲品來款待、犒賞英勇善戰的勇士們。勇士們喝了這純美香甜的汁液,都覺得通體舒泰,飄然若仙。於是,大家都不由開始貪戀這人間美味,愈喝興致愈高。大禹即興封儀狄為「造酒官」,專為朝廷造酒。孰料想由於貪杯,大禹喝得酩酊大醉,酣睡不醒。第二天早朝時,大家遲遲不見大禹的蹤影,直到日上三竿,才見大禹匆匆而來,面帶愧色地說:「酒雖然好,卻使我荒廢了朝政,後來的國君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定會有因為飲用美酒而亡國的。」

  《戰國策•魏策二》對此有著詳細記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儀狄堪稱造酒高手,所造之酒也堪稱美酒,又是禹的愛女讓儀狄精心為禹所造,禹卻從這酒的甘美之中,嘗出了酒的巨大危害:「此物誤國」,遂成為禹標誌性的為人從政之風。據《古文尚書•虞夏書•五子之歌》載,為了讓子孫與自己一樣,對酒的危害高度警覺,禹還把戒酒和戒色、戒奢一起,寫進了祖訓,警告道:「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彤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做任何事情,都應掌握一個度,否則過猶不及。飲酒也是如此,適量飲酒具有暢通血脈、健脾胃、活血行氣、強心提神、消除疲勞、促進睡眠之等功效。推杯換盞間若不加控制就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過量甚至超量飲用,酒精得不到有效分解,導致醉酒後比較難受。正如孔子所說,「唯酒無量不及亂」,飲酒要自我控制,適量而不為亂,亂就是失去常態,亂則影響健康。大禹避酒勤朝政的背後深意演繹的是酒本身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產品,當人們適度飲酒才能發揮正面健康之角色,人們飲酒要揚酒之利,避酒之害。

相關焦點

  • 「適量飲酒 快樂生活」酒的別稱與雅號
    我國有著悠久的酒文化歷史,隨著釀酒技術的不斷改進,酒的種類日益繁多,質地愈發醇厚,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和歡迎。隨著酒文化內涵的豐富,我國古代的人們在飲酒之時,大多喜歡為其所飲之酒叫上一個別稱或雅號。而被古人奉稱的這些不同的酒的稱謂,其中大多數都有一定的歷史由來。
  • 李達源:避害自然趨利
    趨利避害有點功利心,但是避害自然趨利。沒有功利心卻也可以逍遙自在,老實講現在很多人趨利到什麼程度?吃窩邊草,這自然不好,而不趨利的人就會鞏固身邊的一切。 很多人在趨利的過程中忘記了避害,或者天生便是如此,不知害,或者本就是害而不擔心害。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知道趨利避害自成一體,或者說不避害,利有何用?或者說深受其害,利有何用?
  • 小魔仙凌美琪飲酒過量引發心梗去世,再次引發酒文化反思
    年僅25歲小魔仙的去世令人嘆惋,又一條無辜鮮活的生命被「酒」奪走,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深思。自古以來,酒文化一直都是源遠流長,與我們五千年的歷史密不可分。相信大家都對電視劇中「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傑氣概嚮往不已,施耐庵筆下,武松在「三碗不過崗」的招牌下痛飲十八大碗,更是被引為千古美談。
  • 酒與養生
    當然,這時人類雖然從飲酒得到了養生的好處,但他們可能並沒有明確的養生目的。     (一)酒之性能     酒有多種,其性味功效大同小異。一般而 論,酒性溫而味辛,溫者能祛寒、疏導,辛者能發散、疏導,所以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蠲痺散結、溫陽祛寒,能疏肝解鬱、宣情暢意;又酒為穀物釀造之精華,故還能補益腸胃。此外,酒能殺蟲驅邪、闢惡逐穢。
  •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典故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典故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飲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竹林七賢中,與酒淵源深的,當屬阮籍。 阮籍,字嗣宗,性頗狂傲不羈,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子。阮少時常有濟世之志,但在看清現實的無奈和生命的無常之後,便以隱逸為旨趣,每日以酒為嗜。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以保全身。阮籍愛酒,究竟到了哪種程度?據《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步兵校尉缺,廚中有貯酒數百斛,阮籍乃求為步兵校尉。」
  • 最新消息 杭州市「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揮部:建議市民「適量飲酒」!
    可適當補充維生素 C,可適量飲酒。」人們都知道維生素C可作為營養補充品,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氧化劑的威脅,可以預防和治療壞血病。疫情期間適當補充維生素C,大家都理解,但是「適量飲酒」有人叫好,也有人不能理解。
  • 民間經久流傳的4個酒諺語,包含了酒文化的精髓,你知道幾個?
    通常所說的酒指的是蒸餾水酒,即白酒,以陳酒者為佳。古代將各種酒統稱為醪體。醪為濁酒,體為甜酒。無酒不成宴,餐桌上肯定不能少了酒,少了酒就沒有氣氛。飲酒要慢斟緩飲,酒食並用,適量而為,意到為止。朋友聚會、職場應酬都免不了要喝點酒。酒有裨益,但也滋害。因為「少飲如蜜,醉飲似毒"「會喝酒,能治病,不會飲,要人命"「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
  • 中國酒文化系列之概況篇:酒從哪裡來,關於酒的五大傳說
    本文屬作者辛籮說酒文化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喜歡小編的可以點擊關注我導語:中國酒文化系列之概況篇:酒從哪裡來,關於酒的五大傳說探討酒的起源,雖然歸於必修課,卻是件很無聊的事。於是乎,酒星造酒的說法便流行開了。《晉書》認定:酒星全名酒旗星,位於軒轅星南,由三顆小星組成,「主宴饗飲食」。李白《月下獨酌》時感言:「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再是頌酒專家孔融與禁酒大王曹操論戰時,曾高談闊論:「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這些僅是古人對酒對星的單向崇拜,也僅是傳說而已。
  • 古代士人飲酒,無論是獨飲還是對酌,追求的是「酒中趣」
    說起飲酒想必大家都知道,小編了解到,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我國古代的士人與酒的歷史故事,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很多關於酒的古詩吧。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探索一下士人的飲酒之風吧。
  • 酒是養生好東西 適度飲酒養生防病好處多
    但2007年,研究人員發現,適量喝啤酒的高血壓男性患者,其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都有所減低。適度喝啤酒也有助於防止血栓形成,預防缺血性腦中風。3、降低糖尿病風險:研究顯示,糖尿病人中度飲酒也能減少最大的殺手---冠心病發作的風險。研究還表明。這可能是因為,飲酒會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或消炎作用。
  • WINE TALKS 酒之秘語 1. 什麼是葡萄酒?
    釀酒葡萄相比食用葡萄更小、更甜、含有更多葡萄籽、有更厚的皮,而這些特性,都使之更適合釀酒。3、從 「聖神果實」 到 「耶穌之血」耶酥曾說過:「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那麼葡萄酒裡的酒精是從何而來的呢?
  • 你可能忘記加酒了!(酒之種類功效全解)
    多年來,我在臨證時,對用炙甘草湯加酒煎與不加酒煎,曾多次作了比較,感到其療效確有差異。舉一個例子,例如利勝大隊姚金秀,患心動悸,脈結代。我用炙甘草湯方,起先數診未囑加酒,而效不顯,後再診時囑其煎藥時一定要加酒,服後效顯著,這就說明了經方組合之嚴謹,用藥配伍之精當,而如果本方不加酒煎,療效雖然也有,但比較慢。
  • 大公報:道家老子也是好酒之人?
    近日,到了老子故裡河南鹿邑縣轉了轉,才知道,除了學問高深,老子原來也是個好酒之人,不僅自己「飲可百觚」,也善於釀酒,還用美酒招待過孔子。《詩經。豳風。七月》記:「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老子釀酒,多以新谷新稻做原料,冬釀而春熟,就是為了「以介眉壽」,即健康長壽。   好酒要仰仗好水。
  • 「飲酒雖好,卻不可貪杯」,唐宋飲酒之盛,文人墨客洋相百出
    唐宋時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燦爛的時代,也因此飲酒之風在唐宋時期十分盛行,特別是一些文人雅客,幾乎飲酒越多,下筆如神。李白就曾在爛醉如泥的狀態下,書寫詩篇,白居易一生2800多首詩,其中有900多首是和酒有關的。
  • 詩酒趁年華:從蘇軾的飲酒詞中看,他有著怎樣的人生和情感體驗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記述他們在碧瀾堂的「六客之會」的場景,這裡充溢了「相逢一醉是前緣」的灑脫與豪邁。蘇軾詞中的節令飲酒酒是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種場合、各種活動以及日常生活幾乎事事不離酒。佳節良宵,正是天經地義的飲酒時節。
  • 詩酒|詩酒趁年華,杯中寄煙霞。我國古代文人的詩酒文化
    從這個意義上講,飲酒已不只是飲酒了,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徵,成為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文人似乎和酒更具有天然的緣分,文人多嗜酒。在文人看來,酒能激發創作的靈感,活躍形象思維;酒後吟詩作文,時有佳句華章。東漢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更是體現了詩酒文化。
  • 俗語:茶七飯八,酒十分,什麼意思?快過年了,看看這些待客之禮
    俗語:茶七飯八,酒十分,什麼意思?快過年了,看看這些待客之禮每當新春佳節,我們都會走親訪友,為他們帶去新年祝福。對於親友的拜訪,人們自然也要以禮相待,我國的待客之道,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準則,今天我們所講的:茶七飯八酒十分,便是待客之道的其中之一。
  • 每天適量喝酒有助於長壽?人一天最多能喝幾兩酒?再愛喝也別過量
    人一天最多可以喝多少酒?我國一直有小酒怡情,適量喝酒對健康有益,還有助於長壽的說法。但權威期刊柳葉刀曾進行過一個長達十年的跟蹤和研究,發現適量喝酒並不有益健康,也不會使人長壽。每天喝酒再少,喝的時間長了,也會對肝臟造成損傷,會增加心腦血管出現問題的機率,無形中會使人壽命縮短。
  • 寫在北歐神話邊上:詩之蜜酒
    詩之蜜酒北歐神話裡有所謂「詩之蜜酒(Mead of Poetry)」,只要喝一口,就能成為詩人。這種「詩酒相連」的設定在古代中國也有。《世說新語》記載了王恭的一段名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 「睡前二兩酒,活到九十九」,每天適量喝酒到底好不好?有實話了
    酒,是多數人都離不開的飲品,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我國酒的消費量也逐漸增高。據《健康簡報》在2019年發布的數據來看,最能喝酒的國家,包括俄羅斯、奧地利、拉脫維亞、葡萄牙、波蘭、德國、匈牙利。在生活中還經常聽到人們說「睡前二兩酒,活到九十九」,應不應該相信?睡前二兩酒,活到九十九?據調查上發現,有些人之所以在睡前飲酒,就是因為喝酒有助睡眠的功效,如果睡眠質量好了,那麼身體健康、壽命延長。事實上,這只是一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