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道家老子也是好酒之人?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大公報:道家老子也是好酒之人?

2013年01月16日 15:29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參與互動(0)

  原來只知道老子是個偉大智者、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是世間第一智慧之書。近日,到了老子故裡河南鹿邑縣轉了轉,才知道,除了學問高深,老子原來也是個好酒之人,不僅自己「飲可百觚」,也善於釀酒,還用美酒招待過孔子。《詩經。豳風。七月》記:「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老子釀酒,多以新谷新稻做原料,冬釀而春熟,就是為了「以介眉壽」,即健康長壽。 

  好酒要仰仗好水。中國的知名好酒,無一例外都分布在一脈天然好水之畔,盛產好酒最多的不外乎三大水系:金沙江、赤水河、淮河。老子故裡酒在淮河源頭,說到老子釀酒,這裡還有一個神話故事哩。得道成仙的老子,發現老家久旱不雨,土地乾裂,莊稼枯死,就急命青牛下界幫忙,用牛角在黃、淮之間犁出一道溝來,這就是有名的宋河,不僅解了百姓燃眉之急,而且用此水釀酒,醇似甘露,味比瓊漿!老君臺上大殿中有幅對聯叫「一片綠波飛白鷺,半空紫氣下青牛」,記載的就是這個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書法家費新我來此參觀,感慨之餘,也欣然留下墨寶,以記此事:「老聃犁下宋河冽,大匠甕中糧液香。」

  老子說,上善若水。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有很多表現形式,冰、雪、雨、霧、霜、凌,其實還有酒。他說的水,不知道是否包括酒。當然,從水到酒的轉化形式更複雜而漫長,發酵、蒸餾、勾兌、窖藏,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糧為酒之魂,水為酒之血」,所以酒又稱酒水。 

  公元前五一八年,孔子周遊列國,中途拜見老子。老子忙備下酒席,為其接風洗塵。席間,孔子很不得意,以酒澆愁,老子連忙勸其遇事要看寬、順其自然,並向他灌輸「清淨自正、無為自化」、「無為而不為」的哲學思想。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知不覺,孔子喝高了,一醉三日方醒。醒後,悟出了「唯酒無量不及亂」的道理,於是,老子就告誡他:「飲酒須不沉、不淫、不湎、不酗,微醺可矣」。回來後,孔子極為推崇地對學生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看來,老子不僅在學問方面,就是在飲酒方面,都堪為孔子之師啊! 

  拜謁過老子遺蹟,抒發過無限仰慕之情,中午,我們一干人等在老子故裡飲酒。座中幾個或著名或無名文人,說些或雅或俗的段子,發思古之幽情,論今日之世風,妙語連珠,不時哄堂大笑,賓主開懷暢飲,其樂無窮。

  (摘編自香港《大公報》 文/陳魯民)

相關焦點

  • 老子:與世無爭,柔慈待人,是道家的創始人
    老子:與世無爭,柔慈待人,是道家的創始人道家的思想不僅影響著中國人的性格,還影響了很多位帝王的統治。小編認為道家的思想也造就了很多我們中國人吸引人的性格,道家講求無為而治,很多君主用這個思想來治理國家,這些無疑體現出了道家的重要性。
  • 道家有「尊道貴德」之說,詳解《老子》中「道」與「德」的關係
    道家功夫劇昭老子的《道德經》,只有五千個字。而歷朝歷代對老子的研究和解讀,則有著千百萬言之多。老子是一位思想家,從唐朝開始就被稱之為道教開山鼻祖。所以研究道家之說,繞不過的這本只有五千他字的書。只是研究的人很多,最關鍵的是如何看這本書、如何定位老子這個人。並不在於他是唯心還是唯物的,真正的研究必須從他所處的時代來出發;這就意味著要揭示出老子哲學對於那個時代的真實意義也就是說,只要能找到這一個定位,道家思想上的種種神秘,也就不足為奇、談不上神秘了。
  • 老子韓非列傳:一篇道家思想學術史
    王儉身為國子祭酒,素以博學著稱,編制過《七志》,長於禮學,他以「老子與韓非同傳」比喻自己與王敬則同日受封,暗示不倫不類。實際上,司馬遷對將四人合傳的理由解釋得非常清楚。老子之學「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莊子著書「以明老子之術」,申子「本於黃老而主刑名」,韓非之學「其歸本於黃老」。司馬遷又在傳記結尾處總結四人「皆原於道德之意」。
  • 他是道家中繼老子之後影響很大人物,也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莊子是道家中繼老子之後的又一位有很大影響的人物,但從他對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較為推崇和「願服而見王」,並被荀子斥為「鄙儒」等情況看,他很可能出自顏氏之儒,而後才歸本於老子的學說。
  • 道家文化不僅對中國,對西方的影響也是你沒有想到的!
    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利。現代說到道家就是清心靜氣、自然無為的印象或中醫養生,這是因為自宋代以後,道家被理學改造成心靈雞湯。基本概念: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宋朝時,儒生發展到「存天理、滅人慾」便可看出。
  • 800裡洞庭變300裡洞庭,道家老子:無知者妄作,兇,人當懂敬畏
    文|顏小二述哲文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就看我們如何定義「自然」了,而議論人與自然的關係,這裡不得不提到「道家思想」。在道家思想體系裡面,「自然」有時候是創造萬物的宇宙,有時候又是「人世」的對立面,即自然界,有時候自然又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
  • 儒家創始人孔子,道家創始人老子,那麼法家呢?
    作者:沽酒居士;西元2019、11、29;東元4716;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儒釋道三教的稱呼,這大概是從隋唐開始的,其中儒家、道家/道教是中國本土誕生的,佛教則是外來的,而先秦時代的並稱的三家則是道、儒、墨,其創始人分別為老子、孔子、墨子。
  • 你以為道家都是清靜無為的,其實他們本身也是講究入世的
    二、道家的代表人大多出自於史官大家都認為,道家的人都是來自於那些生活在山林裡面的隱者,所以他們的身份也就讓人們感到高貴和神秘。但是,其實他們並不是出自於那些隱者,漢代的一個學者劉向,曾經在一本書裡面講過這些人的身份。
  • 道家如何對待感情與理性?聽聽老子莊子的看法
    (二)《莊子》一書中有許多地方涉及到了生死之問。例如《莊子養生主》一篇中講述了老子過世的故事——老子死後,他的朋友秦失前來弔唁,看到其他來的人都十分壓抑,就反駁他們說「適去,夫子順也。」認為老子去世是順應天命的,順勢,就不應該過分挽留與悲痛。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太陽東升西落,該下雨的時候下雨,該出太陽的時候出太陽,萬物按照自己生長規律生長,大自然並沒有去刻意做什麼,反而就是因為這個「不刻意」之順其自然,萬物才得以「生老病死」,繁衍不息,這就是「大自然」之「無為」魅力。或者這樣說,正是因為「大自然」對萬物之不加幹涉,才成就了萬物自然而然地生長。
  • 道家四書:《老子》《莊子》《淮南子》和《列子》
    老子 《老子》也稱為《道德經》,其作者老子的傳記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可惜只有四百餘字,措辭又頗多存疑之意 漢初面臨的大問題是在經歷了多年戰亂以後,亟待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恢復元氣,所以老子的道家思想很合於時宜,而又同傳說中無為而治天下的黃帝結合起來,統稱「黃老」,其要旨在於「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史記·曹參世家》)。
  • 道家學問之魅力,集大成之智慧,精神的寶貴糧食
    「道家」思想源遠流長,從很遠古的時期開始流傳至今,現在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道」家學問。但說起「道家」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老子歷史上真實存在,他是春秋時期的人物。
  • 《禪宗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論
    與日月合其明,不是與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相通嗎?日月照臨天地,不分淨穢,都一樣慈祥地照著,上至清靜的高峰,下而齷齪的溷廁,只要你不自私的隱蔽,它都一律照見不誤,萬物與芻狗,都在它的慈光普照之中,不分高下。其餘「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義可比類而通,不必多說了。老子如果真罵仁義與聖人,他又何必多餘地在仁義以外,提出一個道和德呢?這豈不是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的手法嗎?
  • 跨越2000多年,哈耶克的這個思想,和老子道家思想非常類似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負》這本書,這本書是哈耶克晚年的一本經典著作,可以說是哈耶克思想的精華所在。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核心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闡述的話,那就是:對人類理性自負的批判,以及對「擴展秩序」理論的闡述。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如何教育我們成為人上之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語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是在闡述道家哲學,做人如水,你高,我便就褪去,又曰,水乃萬物之源!。其實我們做人應該學習水的特點。
  • 學者:道家的倫理精要是「慈柔」之德
    道家的倫理精要是「慈柔」之德  道家著力探尋的是宇宙之根。  在先秦道家老子和莊子那裡,是將宇宙的根源視為「道」。在老莊看來,「道」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存在,是宇宙萬物的本體。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 諸子百家中最淡定的學派,道家
    道家淡定得就像我們現在說的「佛系」一樣,講究一個自然,更加的貼近生活,不是像其他學說那樣,他們的思想和理論或多或少都帶有「刻意」,道家反其道而行認為人本就屬於自然,回歸自然,順其自然,人才能作為一個人而活在天地之中。
  • 「道學」涵括道家與道教
    例如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羅列的37種道家之言就包括了《老子》以前的許多著述。他在著錄《伊尹》五十一篇後注曰「湯相」;於《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後注曰「呂望為周師」;於《辛甲》二十九篇後注曰「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於《鬻子》二十二篇後注曰「名熊,為周師,文王以下問焉」。班固雖然沒有說明道家肇始於何時,但著錄的道家典籍年代則可以遠溯於商湯時期。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老戰友】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
  • 「安徽省渦陽縣老子研究會「道家智慧」徵文大賽」16號作品:讀《道德經》,做道德人|(重慶)徐崇仁
    人活著,要活出自信,活出自我。自信的人,猶如一支鏗鏘玫瑰,豔麗精彩。「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