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世無爭,柔慈待人,是道家的創始人

2020-12-22 人類的歷史

老子:與世無爭,柔慈待人,是道家的創始人

道家的思想不僅影響著中國人的性格,還影響了很多位帝王的統治。小編認為道家的思想也造就了很多我們中國人吸引人的性格,道家講求無為而治,很多君主用這個思想來治理國家,這些無疑體現出了道家的重要性。道家在諸子百家中也是一個很大的學派,而能夠創是這個學派的人就是老子。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了解一下老子。

老子從小就很聰明,熱愛學習。經常纏著老子的父母,讓他們給他講各方面的知識。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星象佔卜,老子都聽得津津有味。老子的父母希望老子能夠有出息,於是便請了一位精通各種知識的先生商容來教老子,商容精通各類知識,老子一家很尊敬這位先生。老子在商容先生傳授知識的時候會提出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商容先生都無法解答,晚上,老子問他的母親他的疑惑,但是老子的母親也無法解答老子的那些疑惑。老子幾乎每天晚上都思考他的疑惑,有的時候也會通過實踐來解開他的疑惑。他曾經為了能夠解開疑惑,學到新的東西,問遍了很多讀書的人,同時也查閱了很多資料。

商容先生教授老子三年之後就向他的母親說他的學識太淺了,老子真的很聰明,以商榮現在的學識也教不了老子了,並且建議老子的母親讓老子去周都深造求學。商容先生在周都有一個師兄擔任周太學博士,他聽說有老子好學善思,非常聰明,想要和他見上一見,並且他們家收養很多從民間來的神童,商容的師兄對待他們就像對待親生子女一樣。儘管老子的母親很捨不得老子在年僅十三歲的時候離開家鄉去遠的地方學習,但是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老子也很傷心,他對他的母親說他一定不會辜負老師的厚望,好好學習,等到功業有成的那一天就接他的母親回來。

於是老子便踏上了去周都學習之路。老子去周都之後,拜見了那位博士。同時學習地理,佔卜等各類知識,閱讀百書,無論是詩書易等著名的典籍還是史書文物,他都會認真研讀。就這樣,老子在三年內有了很大的進步。他的博士推薦老子擔任守藏室官吏,守藏室裡有很多古代的典籍,什麼樣的書在這裡都能找到。老子在這裡就有猶如進入了書的浩浩海洋,老子很渴望閱讀那些書。這個幫助讓老子漸漸的明白了道德的宗旨。

漸漸地,老子的聲明日益響亮,春秋時期學識淵博的人尊稱他為老子。甚至創造了儒學經典,被很多人尊稱為聖人的孔子也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問題。同時,老子的回答也讓孔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孔子回到魯國之後,他的弟子問他老子怎麼樣?孔子對老子有著很高的讚嘆之後,說老子學識淵博,變化莫測,真的可以當他的師父。小編認為能夠讓孔子這位偉人稱為師父的人一定有很大的能力。

老子最後在周王室發生內亂的時候,決定歸隱山林,並在函谷關創造了老子這篇舉世著作。老子思想開闊曠達,他的一生中提點了很多人,同時,他的理論也感染了很多人。老子對於生死的看法也是很開闊很磊落的,他認為生死應順乎天地之道,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生死,而與天同齊。看淡世間的一切遵循自然之理,做到虛靜恬淡,自然就能看淡生死。

小編認為老子思想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能夠擁有如此開闊的胸懷和奇特的思想,同時又這麼富有哲理,也只有道家這一學派能夠做到了。甚至老子的朋友也得到了老子這一思想的影響,在老子死後,很多人都非常的傷心,留下了眼淚。但老子的朋友只是哀嚎了三聲就停止了,他們都學習了老子的以禮化情。

老子的思想可以說是個經典了。甚至很多外國人都說老子的思想的影響,歐洲從19世紀開始就對老子的著作《道德經》進行了研究。甚至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之說。老子所追求的道,不僅僅是順應自然,更是實現內心的虛靜,恬淡。

小編認為像老子一樣看透世事,不受誘惑,真的很難辦到。而老子這樣博大寬廣的思想和樸素的唯物理論,對中國的哲學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同時小編也很贊同老子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的治國方法。

相關焦點

  • 儒家創始人孔子,道家創始人老子,那麼法家呢?
    作者:沽酒居士;西元2019、11、29;東元4716;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儒釋道三教的稱呼,這大概是從隋唐開始的,其中儒家、道家/道教是中國本土誕生的,佛教則是外來的,而先秦時代的並稱的三家則是道、儒、墨,其創始人分別為老子、孔子、墨子。
  • 慈,柔,和乃處世之正道
    中國人處世之道,就三字:慈,柔,和。慈悲之心,生生之機。諺語: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中華文明自古就對天地萬物懷慈悲之心。老子說:慈故能廣。慈悲之人心胸才會搏大寬廣。一念慈祥,醞釀兩間和氣。柔韌。上善若水。用水一樣個性柔軟處世。無往而不利。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伸手不打笑臉人。
  • 道家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道家文化是中國哲學的主幹,也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派學說之一。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一、老莊其人老子:為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末年楚國人(準確講應屬陳人,今河南鹿邑人)。
  • 老子莊子思想中的心理學光芒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後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做過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老子學識淵博,據說孔子曾問禮於老子,並向他請教過很多問題。
  • 道家創始人,道教始祖
    在這一時期,有三位聖哲陸續降臨到這個世界,他們是創建佛教的釋迦牟尼,創立儒家的孔子,還有一位就是道家的創始人、道教的始祖老子。三位聖哲之間有過或真或假的交集,真的交集是指孔子與老子,孔子曾經向老子虛心請教,這在《禮記》《孔子家語》《呂氏春秋》《莊子》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且互相印證,是確鑿的史實;假的交集是指釋迦牟尼與老子,指的是傳說中的「老子化胡」,完全是杜撰,是佛道相爭的產物。
  • 老子云:剛者易折,柔則長存!
    《老子》中亦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善於利用萬物而不露鋒芒,能包容萬物而不刺,它是世界上最柔的東西,也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試想一下,什麼東西在水面前能安然全存?天下萬事萬物,歸根到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剛。
  • 大公報:道家老子也是好酒之人?
    大公報:道家老子也是好酒之人? 2013年01月16日 15:29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是世間第一智慧之書。
  • 柔的力量(深度好文)
    在老子看來,天底下最柔弱的事物中,往往蘊藏著最偉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即使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力量,也無法阻擋。誠然,山頂的石因微風而洞穿,海邊的沙因流水而消解,堅固的冰因暖陽而融化。人生亦是如此,若是遇到堅不可摧之物,試著另闢蹊徑,以「柔」待之。讀懂柔的力量,並將其融入到為人處世之道中,你將會收穫意想不到的結果。
  • 道家學說具體都是什麼學說呢?就是道教嗎?
    在中國,地位與儒家相當的學派,要算產生於春秋後期的道家學派了。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主要代表還有莊子,因此道家學派又稱「老莊之學」。《老子》又稱《道德經》,是用優美的韻文寫成的一部玄言詩,包含了十分深刻的哲學思想。如果要問哪個學派囊括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的精華,我想道家學派是排行第一的。
  • 老子韓非列傳:一篇道家思想學術史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開篇敘老子,結尾敘韓非,中間是莊子和申不害。老子主張無為自化,韓非呼籲嚴刑密法,司馬遷安排二人同傳,論者往往致疑。比如,《南史·王敬則傳》記載:南朝時的王儉看不起同僚王敬則,說「不意老子遂與韓非同傳」,隱隱流露出無奈與不滿。
  • 李耳:「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約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學派創始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1、《道德經
  • 學者:道家的倫理精要是「慈柔」之德
    道家的倫理精要是「慈柔」之德  道家著力探尋的是宇宙之根。  在先秦道家老子和莊子那裡,是將宇宙的根源視為「道」。在老莊看來,「道」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存在,是宇宙萬物的本體。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 柔、慈、儉、約、無為
    柔:溫和。慈:仁慈!第二是:儉省節約;第三是:不與天下人爭得利之先。
  • 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著名作家林語堂說過:「道家及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中國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時候是個儒家,失意的時候是個道家。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秦有諸子百家,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學說得以廣泛流傳和發展。
  • 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水的生存哲學能為人生帶來哪些啟示?
    在中國文化中,存在著一剛一柔兩種文化現象,它們就像是一把摺扇,一面是積極進取的入世的儒家文化,另一面是陰柔謙退的出世的道家文化。儒家強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管前途如何命運如何,總要先試試看,這就是儒家所謂的盡人事知天命。
  • 道家有多牛?道家精髓全在兩句話!
    道家認為,宇宙誕生,出於「無極」,也就是「一」,是一個混沌的狀態。 然後,「無極」也就是這個「一」,生出了」二「,即陰陽二極。 所以,老子的思想和周易思想是一以貫之的。 有意思的是,老子的說法,和現代天文驚人地一致,俯視銀河系就像一個太極圖。
  • 名家名言我之賞析解讀——孔子、老子、陶潛、朱熹之四句名言
    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陶潛這句話,勸惜時。盛年及早晨皆為最美好的時光,學本領要趁大好年華,「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盛年就是青春,鮮花盛開的光景,時光消逝你總要留住些什麼,才不負大好年華。「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勤勉方能不負時日,時光是條河,與其觀望。不如跳進河裡激蕩。
  • 道家思想:辯證睿智,因循自然!
    道家思想具有深邃的辯證睿智,得道的高士們對事物往往有著比較深入的看法。能透過事物的表象,而直探其底蘊,提出和一般常識完全不同的主張。道家卻要我們看重事物的負面,即其被動、深藏的部分、曲折的過程和柔弱的作用。並且認為後者在事物的發展中往往比前者更重要。所以,道家主張因循自然,「無為」、「無智」、「無欲」、「無私」、「不爭」。主張處弱居下,貴柔尚靜,返樸歸真。
  • 我眼中的道家自然論
    我喜歡道家,喜歡老莊,所以我想談一談道家在我心裡的樣子。關於道家,大家應該都很熟知。老子和莊子是其創始人和繼承者。關於創始人老子一直以來都有很多說法。有的人認為老子的文章中的老聃就是老子,還有的人說老子並不是人,而是神化來的,老子去世後便回到了天上。這些說法都還是比較有趣的。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我看來,道家很多的思想都體現出一種自然論。
  • 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就失蹤了,他到底去哪兒了?
    大家可能聽過清靜無為等一些話語,這些都是來自於道家學派,而道家家派的創始人老子,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許多關於老子的傳說,都讓人們對老子非常的好奇。有人說他的母親是在接受神的點化之後生下了他,還有人說他在很小的時候便熟讀各種經書,深知世間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