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皮船兮渡繩橋,來自鄂州道路遙。」這是白居易在《長慶集·蠻於朝》中的詩句,「皮船」就是羊皮筏子。
如果說九曲黃河是一部歷史的話,那麼羊皮筏子在這部史書裡,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的羊皮筏子已經是旅客們遊賞獵奇的工具了。在中衛沙坡頭旅遊區,坐羊皮筏子已經成為遊客的必然項目。坐於羊皮筏子之上,在濤翻浪滾的黃河中顛簸漂流,既刺激又新鮮。有詩讚曰:「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而看那放筏人斬波劈浪的矯健身影,別有一番激動。
羊皮筏子有「羊渾筒」,或「渾脫」之稱。渾,是「全」的意思。這在《宋史·蘇轍傳》中就有記載:「河北道近歲為羊皮渾脫,動以千記。」而關於羊皮筏子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後漢書》中記載了匈奴人「乘馬革渡河」的情景,同時也記載了護羌校尉鄧訓「縫革囊為船」橫渡黃河的情景。《水經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舊唐書·東女國傳》:「以牛皮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武經總要》中記載有「浮囊者,以渾脫羊皮吹氣全滿,系其空,束於腋,以人浮以渡」。至元朝,元大軍六伐西夏,羊皮筏子作為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工具,為元朝金戈鐵馬渡河東進,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人類使用羊皮筏子作為水上交通工具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幾乎從漢朝開始,成了百姓渡河和軍事作戰的工具。
「渾脫」就是將羊宰殺時,囫圇將羊皮褪下,經物理和化學工藝把羊皮軟化使之不生蟲、不腐爛,然後製作成羊皮筏子,用於載物、渡人。其做法是:用食鹽鞣製,用硝腐蝕,待一周後把十一個「渾脫」綁在木框架上(長兩米五的二十二根木桿,和寬一米五米的五根木桿),形成前後各四隻,中間三隻的方陣,以利於平衡。恰似南方的竹排、竹筏。自宋夏以來,羊皮筏一直是寧夏黃河水上重要的運輸工具。據史料記載,最大的羊皮筏子由六百多隻羊皮袋紮成,長二十二米,寬七米,前後備置三把槳,每槳由兩人操縱,載重可達二三十噸,曉行夜宿,日行二百多公裡,那可是一隻戰船。現在見到的羊皮筏子多由十來只羊皮袋綑紮而成,當初為的是便於擺渡客人和短途運輸。
劃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稱為「筏子客」,他們都是有多年經驗、深諳水性的老「把式」。做「筏子客」非常危險,是在刀口浪尖上討營生,因此有很多講究,比如不能說「破」「沉」「碰」「沒」「斷」等不吉利的字,首次出行還要掛紅、放炮、焚香、祭奠河神。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漂流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黃河流經寧夏十二個縣市。豪邁、粗獷、雄渾、蒼涼的黃河,在滋潤了寧夏平原千裡沃野、萬頃良田的同時,也阻礙著人們的交通。為了交流往來,在上古時代,智慧的兩岸人民就發明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擺渡運輸工具——羊皮筏子。隨著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如今,在寧夏近四百公裡的黃河之上,已經有十餘座黃河大橋,作為黃河中上遊古代先民渡河運輸的工具,曾經抒寫輝煌歷史的羊皮筏,已完成其歷史使命。但它作為旅遊工具,仍作為一道風景而被民眾所喜愛,其中黃河弄筏就是中衛古景之一,也是現代文明的結合點,作為一種歷史見證,已經融入寧夏燦爛的歷史進程之中,成為遠古文化的一種象徵。
坐羊皮筏子,你能嗅到古久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