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訊「在出行過程中,從一些細節往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道德素養和文明程度。」省公安廳交管局副局長宋曉春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文明出行也是一種文化。
他說:「交通安全用一句話來講就是速度問題。多少起交通事故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碰到了一個錯誤的速度交叉。而這個交叉的催化劑往往就是不文明的交通習慣。」
他舉例說,今年以來,杭州郊區接連發生多起黃沙車傷人事故。一個個慘烈的現場背後,常常伴隨著一聲聲嘆息:如果當時速度慢點就好了、如果騎在慢車道就好了、如果不帶人就沒事了……可是就有人把車子開得飛快,只圖一時刺激;有人闖紅燈,只為了趕一個聚會;還有人把車騎過停止線,恨不得從車流中穿過……危險的一幕幕,讓人揪心。
在宋曉春看來,外在監督機制的不足,少數公民公德意識低下,直接導致了他們視交通法規為無物。「交通出行是對公民文明道德素質的集中檢驗,加強自律和社會約束力最為重要。」他說,這樣的理念已經逐步融入政府的決策中。近年來,我省加大了社會監督力量,出臺了一系列舉措,以培養公眾文明出行的良好意識和氛圍。
例如,去年全省開展「文明出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杭州、寧波、溫州、紹興4個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城市)和首批10個省級示範文明城市(城區)舉行了「文明出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啟動儀式,向不文明「頑症」全面宣戰。杭州還開展了「文明從腳下起步——萬朵玫瑰送文明人」志願者活動,在市區主要交叉路口,每天早晚都有志願者配合交警勸導行人、車輛改變不文明交通行為,並將玫瑰送給那些遵守交通規則的出行者。
宋曉春認為,文明出行是一種文化、一種軟實力。只有把公民的「出行文明」提上去了,行之有效的城市「出行文化」才能形成。
他說,培養文明出行的文化環境,不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全社會的事情。首先是公民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同時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