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分在於積累,但是你真的會「閱讀」嗎?

2020-09-04 尹建莉父母學堂

從許多人的經驗及各種資料中可以歸納出,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在語文學習上沒有閱讀量的積澱是不可行的。

看過一本書叫《我們怎樣學語文》,裡面有當代七十多位知名科學家、學者、作家等撰寫了自己早年語文學習的經歷,按作者們出生或求學的年代,全書從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分為四個部分。我從書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凡五十年代以前的學界泰鬥們,他們對自己當年的語文學習全都充滿溫情的回憶。他們的語文學習內容,基本上都是中華文化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經典名章;他們幾乎都遇到一個或幾個學養豐厚的語文教師,從最初的語文學習中獲得了完善的語言和思想的滋養;都肯定地認為早年的語文學習為他們一生的事業及做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有人問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先生,為什麼能成為院士,有什麼個人因素。他回答說:「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語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七八十年代接受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這些人,他們對自己所經歷的語文教育充滿批判,認為教材選編質量不高、教學方法陳腐、思想啟蒙貧乏。而他們之所以後來「成才」,在於僥倖獲得一些課外讀物,正是這些課外讀物成全了他們。

荒謬的邏輯

從教材的編排看。現在小學語文大致還是採用先學拼音、生字,再學詞彙、句子這樣一個邏輯框架。

拼音真的需要放到語文學習的最前面嗎?生字真的需要那樣一個個獨立地去學嗎?

這裡有一個貌似合理的邏輯推理:會讀文章就得先認字,想認字就得學拼音——事實上,這個表面合理的邏輯並不符合兒童的認知順序,逆反了人類學習語言文字的天性。顛倒了語言學習的順序,充滿反認知的內質。

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工具,拼音更只是「工具的工具」——它就相當於二胡演奏員偶爾使用到的那塊松香,可以讓弓毛更潤滑,卻用不著在每個孩子初學二胡時就先去花費好長時間學習關於松香的知識——可這個「工具的工具」現在卻變成了工具本身和目的本身,以至於居然有人提出中國文字以後要用「拼音」完全代替「漢字」。這樣荒謬的想法不但被公然提出,竟然還引起討論,真是不可思議!

同時我們還忘記兒童學習需要的是形象、有趣、整體感知等特點,一上學就把他們拉到枯燥而抽象的字母和生字上來,孩子們為此付出了痛苦的努力,卻收穫不到學習的快樂,他們花費了許多時間,只學到了很少的東西。

有一次看到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的王東華先生說了這麼句話,覺得說得很好。他說:我們的語文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用教西方拼音文字的方法教中國的象形文字。在過去,一年的私塾教兩千多字,現在把我們國家兩千年優秀的識字教育拋棄了,孩子們到三年級都看不懂東西。

平庸的課本

從語文教材的文本選擇上看,平庸之作非常多,不少作品從思想性、趣味性到文字的精緻上,都算不得上品,卻進入了教材。

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批評說:「中國的教科書,不但沒有把最好的文字收進去,並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課教幾個字,傳授一點零碎的知識。我們讀《水滸》《紅樓夢》《魯濱遜漂流記》一類的小說時,讀了第一節便想讀第二節,甚至從早晨讀到晚上,從夜晚讀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氣看完才覺得痛快。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書沒有這種分量。」他把這種教科書比喻為「沒有維他命的菜蔬」和「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腳氣病,寸步難行」。

陶先生還說:「有人說,中國文人是蛀書蟲。可是教科書連培養蛀書蟲的力量也沒有。蛀書蟲為什麼蛀書,因為書中有好吃的東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書如同嚼蠟,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陶先生在幾十年前抨擊的現象並未改善,且愈演愈烈。

當代著名作家孫鬱曾做過一段時間中學教師,他從自己在七十年代接受的語文教育和後來當教師的經歷中,對語文教育深感失望。可到他的女兒長大上學了,他有一回翻女兒的課本,大吃一驚,他曾經教過的令他失望的篇章在女兒的教科書裡比比皆是。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評價說,我們語文教材的編選基本停留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水平。這實在是一針見血。

從教學上來看。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仍然沿用生字、解釋詞語、分析意義、體味思想,以及大量的現代文背誦等這樣一種八股教條。

哪些字是生字,哪些詞是生詞,都是教材規定好的,學生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去讀去寫去背這些「生字」和「解詞」,即使這些字和詞早已是大多數孩子熟知的。

和語文教材同步下發給老師們的「語文教學參考書」早已規定了如何解讀每一課。當代著名教育家、特級教師李鎮西博士批判現在的語文課成為思想專制的場所:「學《孔乙己》只能理解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學《荷塘月色》只能理解這是朱自清對大屠殺的無聲抗議……學生的心靈被牢牢地套上精神枷鎖,哪有半點創造的精神空間可言?」

我知道一些孩子為了上課能準確回答老師的提問,會想辦法弄本教材參考書來,這樣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就能「正確」地回答出許多問題。

語文課本上經常有很多現代文背誦要求。由於現代文是口語化的東西,它在文字上是開放的,不像古典文學那樣詞句嚴謹。而要孩子背誦的,多半是一些很平常的段落,根本達不到「增一字則多,減一字則少」的境地,但考查時卻要求一個字、一個標點都不能錯。把一個開放的東西背出嚴謹來,孩子們唯恐出錯,比如不能把「狠狠打了他一下」背成「狠狠地打了他一下」——僅僅是多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地」字,那也不行。每一個標點都要死死記住……背誦的目的只是為了「正確」,而不是為了體悟,不是為了把經典刻進記憶和思想中,只是為了考卷上不丟分。手段和目的在這裡被完全搞亂了。

大量的閱讀

學語文到底該學什麼,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語文教學改革是個宏大課題,需要深入研究,任何個體都無法給出權威答案。但我們畢竟有一些有效的經驗,可以運用於當下的學習生活中,取得明顯的效果。

從許多人的經驗及各種資料中可以歸納出,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在語文學習上沒有閱讀量的積澱是不可行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試用過許多的手段來促進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

閱讀貧乏的人,一定是語言貧乏的人,同時也是思維貧乏的人。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學好語文,卻漠視他的課外閱讀,這好比給一個本該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預備了一匙奶,讓一個想學遊泳的人進浴盆試水一樣。

現在好多中小學都開設了「閱讀課」,但這些課基本上不是孩子手裡拿本書去讀,而是教師講「閱讀方法」,學生做「閱讀題」。這宛如當一個人需要喝水時,旁邊的人就滔滔不絕地給他講一大堆關於喝水的知識,並讓他回答一些關於喝水的問題;而盛滿清水的水杯卻從來不肯遞給他。

國家每年為中小學圖書館建設投入大筆資金,可很多學校的圖書館只不過是閣樓頂上落滿灰塵的一隻舊紙箱——僅僅是說起來有那麼個東西,實際上跟學校的日常教學生活毫不相干。孩子們一直處於「閱讀貧困」中,學校語文教研會的討論主題經常是「如何講好閱讀課」。

如果學校教育中沒能為孩子們提供足夠的閱讀條件,課外閱讀就一定要在家庭中補足。

在我接觸的家長中,不少人對閱讀與語文學習的關係認識不足,有的家長甚至阻撓孩子的課外閱讀。他們很關心孩子的成績,聽人說讀課外書對學習有好處,就讓孩子讀幾天,可孩子剛一產生閱讀興趣,開始出現著迷的樣子,家長就擔心了,怕耽誤學習,又趕快把孩子拉回到課本中。這些家長總認為讀課外書不是學習,學課本才是學習。

在小學中確實有這麼一種現象,一些孩子從不讀課外書,考試成績經常很高,而一些經常讀課外書的同學在考試中並未顯出優勢。

這是因為小學語文考試卷一般都是緊緊圍繞著教材來的,考試前緊扣教材的反覆訓練,確實會讓孩子們在卷面上表現出好成績。事實上,不少人的成績只是一種假象。並不是孩子們作弊了,而是這樣的考試不能考查出學生們真正的「語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學課本的水平」。

語文成績假象一般只能維持在小學階段,一旦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語文考卷和課本的聯繫越來越弱,成績與閱讀量的相關性就顯現出來了。

高考語文試卷,除一些古詩文外,絕大多數內容和教材無關,它考查的基本上就是學生真實的語文水平——我並不是說高考的命題方式是最合理的,在這裡無意評價這一點,只是想說明,如果不關注閱讀,死抱著教材學語文,那麼學生進入中學後就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到頭來,在最關鍵的高考考場上,恐怕也難以獲得好成績。而一個語文水平真正很高的學生,他可以從容應對任何形式和水平的考卷,高考中也不會表現得平庸。

2020高考作文題目又難出了新高度

毫無疑問,未來還會更難

閱讀量少、閱讀速度慢的孩子,註定吃虧

閱讀能力,也直接影響到其他學科的成績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怎麼掌握正確的引導方法?


相關焦點

  • 中考語文想考110分,小學階段語文閱讀和寫作,該積累到什麼程度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越是到高年級,語文越難考高分,小學階段的100分,99分,建議同學們能考就多考幾次,那是你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高光時刻。語文難得高分,原因在於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在綜合文學素養中,我們對語文的考察最全面。於是不少同學覺得語文看似很簡單,可不管自己怎麼複習,就是難考出高分來。這時候語文老師往往會說,那是因為你沒有積累,在小學階段積累了的同學,基礎打得牢,就能考高分。積累成為了語文學習最重要的一個學習方式,但卻最難做,怎麼才是積累?我該積累哪些知識點?要積累到一個什麼程度,才能讓我升入中學後語文考110分的高分呢?
  • 語文閱讀理解難拿高分,試試這些解題步驟和方法,語文成績不用愁
    閱讀理解難拿高分,試試這些解題步驟和方法:1、仔細閱讀問題很多學生在做閱讀理解的時候,都會有馬虎的情況出現,可能這道題明明自己是會的,但是最終卻因為自己的馬虎而失去了分數。所以,如果想要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夠拿到高分,那在一些細節問題的處理上真的是需要有一些改變,想要提升又不知道如何提升,就可以看看上面的方法和步驟。對於語文自然光能弄清楚閱讀理解也是不行的,還是要做好全面的準備,所以如何學好語文真的是非常重要。
  • 高考語文如何考高分?作文如何拿高分?丨最要緊的還是日常的積累
    ,除非你自己的古文字功底好得不得了,那你可以試試另闢蹊徑,但是我從來沒有建議過一個孩子這麼做,包括對我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閱讀理解這塊兒還是可以進行一些題目的訓練的,其實也是提醒我們課外的閱讀還是量上要跟上,一些名家的散文是非常有可能出現在卷面上的。至於這些題目在做的過程裡你會明白出題者的邏輯思維方式是什麼樣的,這樣對於同類題型你也會很容易做到觸類旁通。而這些對於高考語文來說,如果把考試比成是蓋高樓大廈,那這些基礎的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磚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萬丈高樓平地起,做好基礎工作,再說其他的。
  • 「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難道語文就真的那麼重要嗎
    3、對課堂知識進行深入理解與補充語文有很多方法,比如修辭方法、寫作方法、描寫方法、說明方法等等,在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這些方法的好處,加強對它們的理解,在運用的時候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高分答題技巧匯總,孩子熟練掌握之後,不愁高分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高分答題技巧匯總,孩子熟練掌握之後,不愁高分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由於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知識儲備也不豐富,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都不太強
  • 給家長的語文作業:100本書的閱讀積累,建立起的閱讀習慣有哪些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真的是和讀書少有關嗎?閱讀不是一個人的學習任務,我們做家長的,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空間,不是靠買書,而是去引導孩子們建立閱讀的習慣。這裡說一說給家長的語文作業:100本書的閱讀積累,你能完成也就可以輕鬆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習慣了。
  • 語文培優有沒有用?閱讀理解,作文套路學不學?高考如何得高分?
    但是語文不可能。不要說得滿分的概率低,得高分的概率都低。莫說套路,提分快。現在談戀愛,工作上甚至日常聊天交流中,如果套路多了,別人都懶得理。哪個都不傻,套路只能用一次2次。多了真的不管用。何況日常提分有啥用,中考高考的判卷老師都是火眼金睛,套路得分不會給高分的,稍微有點經驗的老師,都能看得出來是套路還是真的是娃自己的理解。那到底如何學語文呢。
  • 李希貴:語文想考高分?閱讀比上語文課管用
    每年中考前,都會聽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初三了,有什麼培訓班能快速提語文成績嗎?」不靠大量閱讀,語文想考高分?恐怕再也行不通了。今天,給大家分享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國家督學李希貴關於語文和閱讀的思考和建議。正如李校長所說,一個孩子的認識水平,如果我們給他積累、給他大量地鋪墊,他的高度就會超出他這個特定年齡段。
  • 高一學生學習語文,需要勤於積累,需要多閱讀和勤於作文
    高一學生學習語文,需要勤於積累,需要多閱讀和勤於作文高一的學生需要清楚,當下備戰高考,最明顯的現象是:低段位拼選考,高段位拼數學,語文決定巔峰。新高考,得語文者得天下的時代真的來臨了!態度決定一切。一、整理知識點,勤於積累經過初中語文的學習,有些語文知識點都有接觸,但是一知半解,支離破碎的,高一學生有必要語文知識點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安排時間歸納整理,對文學常識,寫作知識等做好積累。
  • 《高分讀書法》:語文閱讀理解差的看過來,成績提高的秘訣在這裡
    為什麼會相差這麼大,漢語作為母語,語文也是從小學習的啊。作者在《高分讀書法:成績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中提到的兩個能力,我認為能夠說明這個問題。最終認為:高材生和普通生的區別在於獨立思考能力的高低,而想要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唯有改變讀書模式,放棄「被動閱讀」,學會「主動閱讀」。
  • 二年級下冊語文期末複習:組詞、填空、古詩、看圖寫話,穩拿高分
    二年級下冊語文期末複習:組詞、填空、古詩、看圖寫話,穩拿高分!小學語文學習的重點就是字詞的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量變就會發生質變,學習成績自然能夠有所提升,而關於語文的學習,涉及到的知識有很多,但是同學們卻沒有整理和總結的習慣,大部分學過的知識都是零散的,沒有集中起來,這樣就很容易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現象。
  • 她高考語文134分,靠這2大法寶,取得好成績:閱讀和積累!
    今日我們請到中山大學學子李泠泠 ,她在全國一卷高考中,語文獲得134分的高分,下面一起看看她的高考應考經驗,希望能夠助考生們一臂之力!李泠泠 高考成績:全國一卷語文134分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2018級本科生學好語文,概括起來就是兩個詞:閱讀和積累
  • 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你會寫嗎?
    題目要求大家根據材料對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寫一篇在發言稿,大家想好怎麼答題了嗎?近些年來,新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語文試卷的難度越來越大,閱讀量也逐年加大,想要獲得語文高分必須在日常積累大量文學知識,了解熟悉中國歷史故事。所以看到題目的小書僮在第一時間搬出了書城裡最有趣的歷史故事合集,你們不想了解一下嗎?
  • 語文名師講高考現代文閱讀滿分技巧,掌握這些答題秘訣,考試必高分
    但是現代文閱讀不一樣,現代文閱讀得分,好學生也高不到哪裡去,差學生卻差的一塌糊塗,甚至全軍覆沒,分數極其可憐。這就是他不怕作文而怕現代文閱讀的原因。這個學生的說法可謂一針見血,說出了語文考試兩大重點的不同現實情況。
  • 語文學習你只盯著閱讀與寫作?錯,應該從詞語積累做起
    大家好,我是課堂裡的秘密,今天想跟大家談談語文詞語積累的問題。很多老師同學一談起語文,首先講到閱讀和寫作,很少有人說詞語積累的方法和意義,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很多北大清華的學霸在談到語文學習的時候,很多談到都是在高三的時候才進行詞語積累的,說明輕視詞語積累是語文學習中的普遍現象。
  • 快來圍觀高中語文高分學霸的養成記錄!
    雖然語文得分是容易,但是得高分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語文作為三大主科之一,想要得高分甚至滿分肯定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下面我根據一些學霸的學習記錄學習方法來分析一下學好語文的一些關鍵點。關鍵二:提高閱讀量,提升語文基礎積累「得語文者得天下」,一個讀寫網站採訪了十幾個高分學霸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些學霸在學習中非常重視語文知識的積累,因為想要提高語文成績,就必須要寫出高分作文,而想要寫出高分作文,就必須多看書多積累。
  • 沒聽寫過生字詞,家長堅持3個閱讀積累,就幫孩子提高了語文成績
    但是在課堂上,學生表現平淡無奇,作業完成質量相對不錯,他的進步一定和家長的努力分不開,於是我和家長進行溝通。果然,該生家長辭職了,有了大量的時間來陪伴學習,家長也下了狠心來抓語文成績,不過家長分享給我的輔導經驗,也讓我進行了教學反思,因為家長說,她沒有給孩子鞏固基礎,平時就一直在做閱讀積累。
  • 高中語文分數低?考高分太難?高考語文145分學霸張天宇這樣說!
    關注我,全都告訴你!導讀:高中語文分數低?考高分太難?單科145分的語文學霸在線分享高分秘籍!通過高考取得高分,進入到一所比較好的大學,雖然不一定能讓你的成功變成100%,但也會讓你成功的可能性被無限加大。然而高考競爭激烈,最終只有一小撮人能被頂尖大學錄取,畢竟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為國家建設挑選人才。雖然也有高分低能者,但畢竟只是一小部分,高分學生大多都在各方面能力上有突出表現,而其學習能力就是最直接的體現。
  • 初二語文成績兩極分化,跟小學的積累有關,想提高語文成績怎麼做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初一不上不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但是在初二階段,究竟是怎麼兩極分化的?以語文學科為主,僅表現為成績的差距嗎?顯然不是,初二語文成績的兩極分化,是表現在不管如何努力,成績始終很難提高。我們會發現,語文再也不像小學階段的學習,通過基礎的練習就能提高成績了。在日常的學習中,中學生留給語文的學習時間也很少,語文變成了看似很簡單,但是一到考試就很難考出高分成績的學科。中學語文到底怎麼學?如果在初二階段出現了兩極分化,該如何去應對?
  • 「百樹雲課堂」學好語文的5大法寶——閱讀、背誦、寫作、積累
    對小學生來說,語文學習的好壞,直接影響整體的發揮,可謂是「得語文者得天下」。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學好語文的五大法寶:閱讀、背誦、寫作、積累、練字,大家快來看看吧!不僅如此,更有研究指出:只有當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達到課本的五倍時,才能形成語文能力。換句話說,在語文學習中來說,閱讀好,才是真的好。博爾赫斯說:天堂是一座藏書樓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