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過勞動者的汗水,紀念過青春沸騰的歷史,一群教育的逐夢人,在李義華導師的指導下,在張瑜老師的帶領下,齊聚知行名師在線課堂,一起聆聽了蔡雲芳老師的《體味小學英語文化浸潤之善》,真是如飲甘露,受益匪淺。
今天在李義華導師的推薦下,和工作坊成員共同聆聽了蔡雲芳老師的《體味小學英語文化浸潤之善》精彩講座,她的講座條理清晰,課例分享也更是令人回味。
本次講座帶給我幾個思考:我們的英語課堂到底培養孩子什麼樣的能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到底在我們的課堂中又落實了多少?如何讓傳統的課堂華麗轉身,適應新課標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諸多的問號閃現在腦海中。現在看來,目前只有學習+實踐+反思,在反思中行走。未來對主題情境的探究將作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這是課程改革的難點,但只要肯動腦,不斷創新和改變課堂形式,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回憶蔡老師分享的四個教學案例,每一個案例都深深的印在腦海中,自己也曾執教語法課,自認為挺成功的一節課在聽過蔡老師分享的課例後,才明白那節課可以改進和優化的空間很大,如果再讓我重新設計,我一定將所學完美的運用到我的課堂中去。
人只有在反思中才會不斷進步,今天學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今後先從深入文本的理解和解析開始,提高加深課堂深度和廣度,把自由還給學生,我們只做課堂的引導人,讓學生在我們設定的英語情境中輕鬆、自在的遨遊在課堂中,敢於表達。
帶著夢想,再次起航!
2020年五月五日在張瑜省學帶工作坊的安排下我學習了西安市新城區教研員蔡雲芳老師的《體味小學英語文化浸潤之善》的專題講座。此專題的著眼於文化浸潤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緊密關係。
在我們日常教學中關於文化浸入有以下幾個途徑:1.收集整理現行全套教材的文化部分內容,可以分類別進行整理。例如,節日類文化現象;交通規則和出行方式文化現象;氣候溫度測量等差異都值得教師收集整理成體系。以便與相關的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融合講解。2.利用原版繪本中更為豐富真實的教學內容進行文化發掘與浸潤。這樣的學習能使學生開拓眼界,提升學生學習語言之外的人文素養的含金量。也能提升教師英語學習課程觀。
蔡老師散發出自身獨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讓我收穫滿滿,啟示多多。蔡老師理論和課例相結合,依據新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闡述了小學英語學科的改革方向和主題式英語課堂教學的關鍵點。
讓我感受頗深的是主題情景下的課堂教學。
首先,要對文本進行設問,以問題為導向。而問題的設置又非常重要,它決定著學生的學習內容、方法和學習效果,決定著學生思考的深度、廣度和效度。因此,在設置問題時要謹慎、反覆推斷、探索,提出巧妙而又恰當的問題。其次,通過提問一定要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讓知識可觸、可感、可用。最後,對課堂的教學環節不易過多,不要華而不實,引導學生自讀自問,切切實實的讓學生學而有獲,能力得到提升。行走在知行名師在線課堂,感受蔡雲芳老師帶來的啟示,我願帶著這一份最初的美麗夢想,傳遞點滴智慧,行走在教育的未來旅途。通過聆聽蔡雲芳老師《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文化浸潤》使我受益匪淺,英語是一門語言,更是一種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詞彙、語法等,更要學習和理解語篇的意思。例如我們的冀教版教材,每個單元都會有一篇故事教學,其中包含了整個單元的重點句型及知識點,更蘊含有耐人尋味的道理。故事教學對我來說是最難設計的課型,通過蔡老師的講解為我的故事教學指明了一條道路,我們一定要以文本為中心,從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方面深挖教材,滲透文化教育,針對學情設計課堂,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總之不管什麼課型,都應該以文本為重,在理解文本的基本內容上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創造。
2018年教育部指出英語學習不僅要學習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和理解與篇的主題意義,充分挖掘特定主體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點,將特定主題與生活建立密切聯繫,鼓勵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文本內容,解析文本,挖掘文本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同時提煉文本核心語言,通過聯繫實際生活,促進語言的綜合應用。如薛娟老師執教的語法教學案列《Then and Now》,老師通過繪本和視頻讓學生體會到變化的是家人的年齡、外貌等,但不變的是父母給我們永恆的愛,這樣的情感升華給本節課融入了文化元素,也是本節課的靈魂所在。
通過知行名師在線平臺聽了蔡雲芳老師的《體味小學英語文化浸潤之善》仔細聆聽好幾遍,從中有很多感悟。蔡老師講到文化浸潤的原則是人本立場,兒童本位,要悄無聲息的進行文化浸潤培養孩子成為有文化的人,不僅有知識,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會生活的人。培養孩子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讓我感受到文化浸潤的重要性。那麼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文化浸潤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嚴抓課堂六要素,六要素之主題語境和語篇是我們需要深挖的內容。我們學習外語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培植開放的心態;形成初步的語言能力;促進心智的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龔亞夫的那句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不是語言而是思想,讓我思考很久。蔡老師最後通過案例讓我深刻的體驗感受到文化浸潤對於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我認真的思考了自己以後在教學中該如何去給孩子浸潤文化素養。所以我要不斷的努力學習,才能讓我的學生體味到英語文化浸潤之善,之樂,之美。
通過知行名師在線課堂平臺,聽了兩遍蔡雲芳老師的體味小學英語文化浸潤之善,自己獲得了一些教學感悟。
蔡老師從新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看英語學科的改革方向和主題式英語課堂教學兩方面來闡述自己的教學觀點。
印象比較深刻的則是老師的第二方面主題式英語課堂教學,在課堂設計時,要進行有意義的主題設計,蔡老師強調英語教學首先要回到文本,研究教材,深挖文本的內涵。在理解文本的基本內容上,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創造。最終指向兒童精神世界的擴展。蔡老師通過課例分析,讓我也實際的感受到上好一節課要做好的三個點。第一,文本的理解和解析;第二、找出核心語言;第三,老師要能夠通過作者的觀點讓學生和自己的生活經歷相關聯,然後讓學生自由表達說出自己的觀點。
聽了蔡雲芳老師的《體味小學英語文化浸潤之善》,感觸頗深。由於我們的學生基本都是農村孩子,缺乏語言環境,詞彙量更是少得可憐,孩子們獲取英語知識的途徑就是課堂教學。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也更多注重了詞彙、語法教學,忽視了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挖掘。今後的教學一定要注意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教學方式,認真研究教材,回到文本,對文本內容要深入挖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知識傳授上,透過文本內容挖掘其承載的文化信息,所要表達的更深層次的意義。知識傳授固然重要,而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為重要。
我有幸聽了蔡雲芳老師的《體味小學英語文化浸潤之善》,受益匪淺,她從從新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看英語學科的改革方向講起,讓我明白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也需要強調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和學科育人,要突出語篇教學,重視語言的得體使用。主題式英語課堂教學告訴我英語教學要回到文本,研究教材,發掘文本的內涵,在理解文本的基礎內容上,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創造,最終指向兒童精神世界的擴展。讓我們一起努力,靜待花開。
在線聆聽了蔡老師的講座,感受最深刻的是對於小學英語教學最終目標的確定。作為一名小學英語一線教師,培植學生開放的心態、形成初步的語言能力、促進心智的發展以及提高綜合人文素養是我們的工作目標。
龔亞夫也說過,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不是語言,而是思想。那麼我們的英語教學就應當回到文本,研究教材,深挖其內涵,在理解基本內容上,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創造,最終指向兒童精神世界的擴展。我們對課堂上問題的設計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從而決定著學生思考的深度、廣度和效度。這就是我今後教學的目標和方向。
今天有幸聽了蔡雲芳老師的《體味小學英語文化浸潤之善》,讓我真正理解了"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感悟可謂很深。讓文化浸潤英語教學,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將文化與語言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力求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與培養。平時,我們可以通過比較文化差異,滲透文化意識;學習日常用語,滲透文化意識;發掘詞彙內蘊,滲透文化意識;感受節日文化,滲透文化意識; 拓寬文化視角,滲透文化意識。學無止境,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唯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在學習、總結、實踐、摸索、嘗試中提高。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共同進步、共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