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不是壓抑自我,而是規律自我。
孩提時代的我們可能感受不到自律為自己帶來的好處,但是成年的我們無一不羨慕哪些自律的人,他們對身材的自律,對學習的自律,對工作的自律,甚至是對生活的自律都是讓我們羨慕但卻很難做到的事情。
自律的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要讓他重新培養自律的習慣那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所以家裡有娃兒的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幫孩子培養自律的習慣。
那麼,爸爸媽媽們應該怎麼做呢?
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寫過,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觀察和模仿的對象,他們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懂得自律、自製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心領神會,並奉之為最高準則,最終通過模仿和學習,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
懵懂的孩子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所以模仿成了他們最大的特點,父母的影子藏著孩子未來的樣子。
有的父母喜歡下班一回家就坐在沙發上玩手機,並要求孩子趕快去寫作業,自己抱著懷裡的手機不撒手,而耳提面命的對孩子說什麼「要努力、要認真、不能看電視、要學習」等,父母沒有為孩子做出好的榜樣,縱使說再多也會是枉然。
「身教」遠遠勝於「言傳」,在自律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所以對於父母來說,先要努力追求自身的自律以發揮正向的榜樣作用,孩子自然而然的會被感染到,逐漸也開始學會自律。
追求自律,可以選擇一些自律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說父母可以一步一步教孩子:事前,如何定計劃;如何執行計劃;過程中,如何自我覺察、自我跟蹤;對於執行情況,如何定期總結;什麼情況下需要調整計劃,如何調整等一系列細碎的步驟。
小編推薦一個有利于于培養自律習慣的小方法,如,如何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如何利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番茄工作法」等方法,進行任務管理和時間管理;如何通過保持物理距離、分散注意力等策略,來抵禦外界誘惑等。
自律性差有個最直接表現—拖延症。
人人都會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但不是人人都能「今日事今日畢」。家長需要幫助還是制定時間任務計劃,當孩子完成了某項計劃的時候,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獎勵,慢慢的家長就可以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為自己制定計劃並完成計劃。
通過將時間細分到每項計劃中,能讓孩子對時間有更好的把控能力,慢慢孩子也就也來越自律,直到自律成為一種習慣。
孩子未來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沒人可以替代,那麼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自律,是幫助孩子未來在社會上可以走的更穩。最後說一句,自律是孩子迎接開掛人生的最佳姿勢,爸爸媽媽們學到了嗎?
了解更多帶娃知識,可以給小編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