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廈大隱秘99:真人版的《長汀往事》

2020-12-27 鄭啟五茶話與郵話

為慶祝百年校慶,廈大創作並上演了大型話劇《長汀往事》,再現了抗戰時期薩本棟校長帶領廈大內遷長汀艱苦辦學的輝煌業績。我因為父母親雙雙都是長汀時期的廈大學子,自己又對那段歷史飽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榮膺《長汀往事》文史顧問。

由於該劇所演皆為真人真事,所以我很興奮地在劇中人物中發現了兩位「老熟人」:一位是校長秘書何勵生先生,他是我小學同學鍾安平的外公;另一位是經濟系主任黃開祿教授,他是我父親本科論文的導師。

我在父母親的相冊裡發現了一張珍貴的合影,裡面既有何勵生老先生,又有黃開祿教授伉儷。參加合影的14位廈大人都與長汀關係密切,他們不是薩本棟的愛將,就是薩本棟的學子,堪稱我們廈大真人版的《長汀往事》。

照片前排七人,左起陳三畏(圖書館資深館員、書法家)、陳兆璋(家母、歷史系教授)、何勵生(資深校長秘書)、汪德耀(生物學家,薩本棟保舉接班的廈大校長)、黃開祿教授伉儷、黃典誠(語言學家、中文系教授)。

後排七人,左起:鍾興國(校外辦主任、我的大學同學)、陳恩成(經濟系教授)、周紹民(化學系教授)陳毅中(統戰部副部長)、丘書院(海洋系教授)、陳孔立(臺研所教授)、姚慈心(中文系教授)。

照片是廈大校友會長汀時期的師友歡迎從海外回國探親的黃開祿伉儷,地點在廈門大學第二招待所(被拆)的門口,時間在1985年11月24日。記得當時黃開祿平易近人,且思路極為活躍,來家訪時與我暢談,曾十分認真地探問:如果文革時我在廈大,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雖然是35年前的合影,但照片上的14人我一眼就認出13人,只有陳毅中先生不敢確認。

照片上的人大多是廈大長汀時期的師生,那時師生親如家人,整個廈大校園宛若一個大家庭,薩本棟就是一位極具凝聚力的大家長。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薩本棟離校赴美,長汀萬人空巷歡送薩公,姚慈心代表廈大師生向薩校長鮮花。

照片上的陳孔立教授應該是代表他父親來的,陳的父親陳貴生是長汀時期廈大圖書館的主任,身為「廈大孩子」的孔立老師當時尚在長汀讀中學。而唯一的年輕人鍾興國主任應該是代表校方參加接待,有趣的是鍾興國是在場唯一地地道道的長汀人。

廈大的長汀往事是一眼深井,往事悠悠,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礦泉……

相關焦點

  • 捨命辦學薩本棟,《長汀往事》不了情
    ,酷暑中大型話劇《長汀往事》在翔安校區舉行了氣勢如虹的啟動儀式。作為慶祝建校百年特別創作的校史文化精品劇目之一,《長汀往事》再現抗戰烽火中廈門大學為保衛教育堅守東南,內遷閩西長汀辦學的艱苦歲月,講述廈大師生在薩本棟校長帶領下篳路藍縷、奮發圖強,伴隨著民族血與火的洗禮,一步步踏實「南方之強」光榮和夢想。
  • 廈大往事:王夢鷗與《燕市風沙錄》
    我父親鄭道傳在他的回憶文章《薩本棟和抗戰時期的廈門大學》(1980年應全國政協文史委要求而寫,後被收入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的《薩本棟博士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和2006年版的《魅力廈大》兩書)中有四處涉及:1、在他(薩本棟)任職期間,剛好是硝煙瀰漫的抗戰歲月。當時我是經濟系的學生,由於愛好文學,與戲劇家王夢鷗先生結下忘年之交。
  • 一日三餐裡的百年廈大
    百年校慶不只是一場慶典,更是文脈的傳承、理想的賡續。推出「百年拾光」欄目,重溫廈大百年光輝歲月,再讀廈大十軼英雄篇章。回望以展未來,溫故以新精神。與廣大師生校友一起,追尋立校本心、昂揚廈大精神、思考時代責任,共為「吾國放一異彩」。本期由許曉春老師講述百年廈大餐飲傳承與變遷的溫暖故事。
  • 1941年考入廈大,至今仍在廈大從教,他這樣講述78年的廈大時光!
    結緣長汀廈大1937年抗戰爆發後,為延續和保存教育文化命脈,培養戰後建國人才,大部分高校都紛紛遷往內地,剛剛轉為國立的廈門大學,在薩本棟校長的帶領下,內遷閩西山城---長汀,成為祖國東南區域唯一一所國立大學,為東南學子求學提供了便利。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百年風雨同舟路,情若比鄰有相知。廈門大學與遼寧南北相望,在歷史變遷中攜手共進,譜寫了一段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樂章。192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族危難之際,胸懷「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
  • 百年廈大隱秘六十六:她才是廈大最美「校花」
    拙文《廈門大學愧對老校長》貼出後,我的廈大7808同學、廈門植物園的總工程師陳恆彬先生發來了「林氏紫薇」的照片和相關資料文字,於是連忙轉貼出,與大家共享,一同回味九十多年前的那個初夏,盛開的紫薇與我們的老校長林文慶博士在五老峰下輕輕牽手,紫色的嬌豔蕩漾在演武池畔……哦,不是鳳凰花,不是芙蓉花,這才是我們廈大的校花,一款用中國校長的名字命名的紫薇花!
  • 「勵志保安哥」寫書獻禮廈大百年校慶
    周德新告訴記者,他已把出版事宜全部交由廈大處理,該書預計在廈大百年校慶倒計時一百天時和讀者見面。 原想寫一篇,最後寫一本 封面前後改了七次 提到這本書的創作緣起,周德新說,去年11月,廈大百年校慶倒計時500天開啟,學校打算出100本紀念書籍。他也打算寫上一篇文章,希望能收錄進紀念專刊中,「算是為廈大百年校慶助力」。
  • 廈大這八年,最艱苦,最睏乏!校長累死自己,辦出「南方清華」
    廈門大學內遷長汀辦學,就屬此類。1937年12月24日,廈大師生出髮長汀,1946年回遷廈門,在這艱苦睏乏的八年多裡,廈大保存了完好的教育形式,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南方之強」的美譽從那時叫響。今天,我們繼續為您講述廈大長汀辦學的八年歲月全校糞便都承包出去換來的錢用於聚餐餐費,稱「便便餐」1938年1月12日,廈大最後一批師生抵達長汀。
  • 「嘉庚精神」傳承民族品格 捐贈文化凝聚廈大力量
    「廈大人」在山城長汀破土紮根,開枝散葉,堅忍不拔,自強辦學,展現了民族存亡之際的愛國操守與救國信念。追憶那段苦難輝煌的歲月,「廈大人」不會忘記漳州校友勇力護持,江河阻絕,關山難越,廈大龍溪同學會全力做好母校師生中轉接待和物資轉運,功不可沒;「廈大人」不會忘記長汀人民無私幫助,捐校舍、獻寢室、送米菜,與廈大師生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結下深厚情誼;「廈大人」不會忘記一批學高身正的碩彥鴻儒奔赴廈大,奮發圖強,共創榮光。
  • 記廈大與長汀縣的校地情緣——抗戰烽火煉就的不朽情緣
    廈門大學十七周年校慶在長汀留影廈大內遷得到了長汀人民的竭誠支持。遷校之初,長汀就騰出了駐汀行署一部分和孔子廟,以及大批民房作為校舍,使廈大師生有了一個較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可以說,正是長汀時期的艱苦環境及長汀優秀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鍛鍊了廈大師生,使他們有機會從城市校園深入到山區農民之中,從而思想作風都發生了驚人的轉變,形成了抗戰時期優良的校風。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裡,廈大不僅在長汀站穩了腳跟,而且得到了重大發展,朝著陳嘉庚在創校之初提出的「南方之強」的目標奮進。
  • 長汀:中區小學建設使用 百年老校換新顏
    長汀:中區小學建設使用 百年老校換新顏【近年來,長汀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全面實施教育補短板工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 在開學第一課上,該校組織安排了以節約糧食抵制浪費、百年老校傳承將軍精神、疫情防控等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讓孩子們感恩時代,逐夢成長,積蓄青春力量,弘揚時代精神。一二年級的孩子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認真聽講,在這堂難忘的「第一課」上,學生們心中有愛,眼中有光,腳下有力量。
  • 百年大學|廈門大學百年校慶倒計時100天!倒計時一百天紀念封發布
    12月27日下午,廈門大學100周年校慶倒計時100天主活動,在廈大科學藝術中心舉行!一起來現場看看吧!01,「為吾國放一異彩」——廈門大學與偉大祖國主題展覽揭幕百年廈大的校地情緣跨越百年時空跨越960萬平方公裡湧現出無數感人故事1個創意100多位參與者500多個日夜9400多份檔案、文獻、圖片最終匯聚成這45篇校地情緣系列文章講述了廈大與34個省級行政區
  • 百年廈大隱秘89:文學被邊緣化
    曾記否,廈大校園第一社團是天風海濤「鼓浪文學社」;曾記否,廈大文學青年能在《鼓浪》發一篇鉛字而激動得夜半歌聲。
  • 百年廈大的校園規劃!(一)
    百年校慶不只是一場慶典,更是文脈的傳承、理想的賡續。推出「百年拾光」欄目,重溫廈大百年光輝歲月,再讀廈大十軼英雄篇章。回望以展未來,溫故以新精神。與廣大師生校友一起,追尋立校本心、昂揚廈大精神、思考時代責任,共為「吾國放一異彩」。 本期由張建霖老師講述百年廈大校園規劃和嘉庚建築的文化故事。
  • 枕山臨溪的千年古城長汀,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小城之一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汀,她被紐西蘭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的兩個小城之一,她是全球客家人心目中的「客家首府」。「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穿城而過的汀江,是世界客家人心中神聖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她哺育了燦爛的客家文化,賦予了小城長汀淳樸的靈魂。
  • 廈大百年隱秘六十:陳碧笙教授二三事
    1982年2月,我大學畢業時已年屆三十,父母也老了,「父母在,不遠遊」,他們很希望我能留在學校裡工作,當時廈大剛剛成立臺灣研究所,很需要人手。陳宅在半山上的凌峰樓,掩映在綠樹叢中,推門可俯視廈大校園全景,極目遠眺,鷺江風光臺海煙雲竟收眼底。陳碧老(1908-1998)一生起伏跌宕,絕對算得上是一個風雲人物:他1932年畢業於東京早稻田大學,24歲就任上海的大學教授,居然還是中共黨員(後來脫黨)。
  • 獻禮百年校慶!廈大話劇《薩本棟》《王亞南》《哥德巴赫猜想》主角火熱招募中
    飽含深沉思想的藝術最易動人那些以廈大歷史人物為素材的音樂或話劇總會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也會令「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熔鑄於每一個人的心胸之間而今,又將逢廈大百年校慶該劇展現抗戰烽火中廈門大學內遷閩西長汀辦學的艱苦歲月,講述廈大師生在薩本棟校長帶領下篳路藍縷、奮發圖強,伴隨著民族血與火的洗禮,一步步實現「南方之強」光榮和夢想的輝煌歷史和感人故事。話劇《王亞南》是我校為慶祝建校100周年特別創作的精品校史劇目之一。
  • 送女兒去廈大讀研後,爸爸回家就考了廈大的博士,現在是女兒的「學...
    恭喜爸爸成了我「學弟」2017年9月,來自安徽阜陽的王睿拿著錄取通知書,在翔安校區公共衛生學院的報到點完成了註冊手續,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廈大生涯。和一同前來的父母作別後,軍訓、英語分級考試、選課、上課……她像所有同學一樣,按部就班地增進與廈大的情感,不斷融入廈大新生活。
  • 百年廈大的草木詩情!(一)
    百年校慶不只是一場慶典,更是文脈的傳承、理想的賡續。推出「百年拾光」欄目,重溫廈大百年光輝歲月,再讀廈大十軼英雄篇章。回望以展未來,溫故以新精神。與廣大師生校友一起,追尋立校本心、昂揚廈大精神、思考時代責任,共為「吾國放一異彩」。本期由林間老師講述廈大校園裡花草樹木間的詩情畫意。
  • 送女兒去廈大讀研後,爸爸回家就考了廈大的博士,現在是女兒的「學弟」
    父女倆同時在廈大讀書,而因為晚女兒一年入學,王健還被王睿開玩笑地稱為「學弟」。他自己倒是不怎麼在意,重新拾起學生身份,他認為自己有一顆年輕的心,不會變老。2017年9月,來自安徽阜陽的王睿拿著錄取通知書,在翔安校區公共衛生學院的報到點完成了註冊手續,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廈大生涯。和一同前來的父母作別後,軍訓、英語分級考試、選課、上課……她像所有同學一樣,按部就班地增進與廈大的情感,不斷融入廈大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