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百年隱秘六十:陳碧笙教授二三事

2020-12-22 鄭啟五茶話與郵話

1982年2月,我大學畢業時已年屆三十,父母也老了,「父母在,不遠遊」,他們很希望我能留在學校裡工作,當時廈大剛剛成立臺灣研究所,很需要人手。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臺灣研究所,上峰一下任命四位教授擔任所長:陳碧笙、陳在正、朱天順和羅鬱聰,專職主持工作的所長是陳碧笙教授,大家叫他「陳碧老」。事情難在我學的專業是英國語言文學,與臺灣研究似乎風馬牛不相及。陳碧老與家父同為右派,應該多少有些同病相憐的情分,而家母與他又常年同在歷史系任教,因此就請他幫忙。陳碧老沉吟片刻,找出一部臺灣留美學者黃樹民教授的人類學論作,要我譯成漢語,考核我的能耐。後來就以此為由,把我安排在臺研所工作,這一幹就是12年。多年後我才知道黃樹民這部論作早有中文本。

(照片:右二為陳碧笙教授,左一為朱天順教授)

陳碧老走馬上任伊始,承擔了一個國家社科六五規劃研究課題《中國人口叢書臺灣分卷》的主編,要我當任他的主編助理,因此老小之間來往頻繁。陳宅在半山上的凌峰樓,掩映在綠樹叢中,推門可俯視廈大校園全景,極目遠眺,鷺江風光臺海煙雲竟收眼底。陳碧老(1908-1998)一生起伏跌宕,絕對算得上是一個風雲人物:他1932年畢業於東京早稻田大學,24歲就任上海的大學教授,居然還是中共黨員(後來脫黨)。1933年閩變,他出任由陳銘樞、李濟深等人及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的財政局長;後遠赴滇緬邊界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陸續發表了《滇邊經營論》、《邊政論叢》及《邊政散記》等專著。據悉1945年臺灣光復時陳就曾經作為國民政府的要員到過臺灣。當然他能出任臺灣研究所的首任所長,主要在他的研究成果上。他對民族史、華僑史和臺灣地方史都有研究,並早在1982年就出版了中國大陸第一部臺灣通史——《臺灣地方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被臺灣學術界稱為大陸「最好的一本臺灣通史」。

陳碧老做人很有涵養,他多次提及《臺灣地方史》一書的書名是朱天順教授協助敲定的,讓我印象很深。他曾多次給我留字條交代工作,稱呼都是「啟五兄」,令我受寵若驚。

陳碧老在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建國後在民盟福建省委任要職,1956年到廈大當了教授,陰錯陽差趕上了「反右鬥爭」,被劃為右派。據說他對所遭受打擊最有承受力,官場也罷,商海也罷,畢竟早就見過太多的大風大浪。他文革時再次遭難時,曾被關押在廈大「紅衛三」(現在的芙蓉第三樓)造反派的臨時班房裡。這時我在雙十中學就讀,因為「出生不好」,與紅衛兵無緣,閒在家中,成天給被紅衛兵囚禁在「豐庭二」的母親送飯送藥。「豐庭二」與「芙蓉三」之間有一處公共浴室,陰暗且殘破不堪,經常有一個身材比較高大的老頭在裡面衝水,不分冬夏春秋,我對這個敢於冷水浴的在押老頭當然另眼相看了。人家告訴我,「他就是右派分子陳碧笙。」想來在那樣的時候,他頗有一種閒庭信步的大將風度,風雲人物就是風雲人物,老謀深算,全然沒有我的父親常常有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驚悸和恐慌。

1979年右派改正之後,陳碧笙得到了特別的重用,首先是恢復了教授的地位,然後出任歷史系系主任的要職,接著是民盟廈門市的主委、政協廈門市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員。政治上學術上的地位是應有盡有了。從他的言談舉止和長文短論中不難看出他那感恩戴德的心態,從未對「右派」一事有絲毫怨言。在他擔任臺灣研究所所長期間,帶了兩批的研究生,廈大臺灣研究所的多位學術骨幹都是陳碧老的門生。因為我本人就是右派的子女,與他也算得上是忘年之交,有時也談起過去的委屈,他大多顯得相當豁達,只是他有一幅文天祥的真跡被軍宣隊拿走了,文革後幾度索討未果,對此有點微詞而已。看得出他對名家書法的偏愛,臥室裡唯一懸掛一幅林則徐的書法。我問他是否真跡,他突然很認真地應道:「當然」。

陳碧老任職期間,還與多位臺灣在美國的學者如天主教大學的李哲夫教授、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趙景垂博士、衣阿華大學的黃樹民教授等多有來往,諸如交談、宴請等許多場合大都由我作陪,總體感覺他扮演的絕對是一個與共產黨肝膽相照的民主人士的角色,對他自己在反右和文革中落難的事總是一笑置之,處處以黨和國家大局為重。

1985年之後,他先後從各種職務中退了下來,仍筆耕不止,最後的幾篇有關臺灣原住民的研究文章附錄在「廈門文化叢書」之《廈門與臺灣》之後。就學術類別而言,附錄得較為勉強,它們是《論臺灣土著居民並非一族,且不能稱之為「高山族」》、《17世紀上半葉臺灣西南部海岸平埔番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初探》和《清代漢族與平埔諸族之間的矛盾與融合》,我問了叢書的副主編李熙泰先生,他說是陳碧老自己要求的。他似乎已經感到來日無多,於是匆忙把他最後的研究成果交付他為之作序的書後。1995年我調到廈大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參與國家重點課題《高山族人口志》的編寫,他的這三篇論作成為我反覆參照的對象。兩人都不在臺研所了,但仍舊「糾纏」在一起,這大概就是人生的緣分,沒有什麼好特別奇怪的,但令我奇怪乃至錯愕的是他老人家去世前的表現:

陳碧老在生命最後一年多的時間裡,生活尚能自理,但思維開始出現紊亂。他多次從居住的山上(凌峰樓)到原來歷史系和臺灣研究所的一些負責人那裡,索要「交罪材料」並且反覆解釋諸如「右派帽子已經脫了」等等,讓人目瞪口呆又心疼不已。關於「交罪材料」這個詞是反右時期和文革中「清理階級隊伍」的用語,文革後已經基本不用了,甚至被很多人忘卻了。到了1997年他突然多次提出,仿佛時光倒轉了三、四十年,我這才感到原來他的豁達、他的看破、他的「向前看」等等不過是理智的掩飾,一旦思維混亂,藏在心底的創傷與恐懼還是本真地坦露出來……

臺灣分冊編委會1983年合影,前排右一為陳碧笙,後排右一是鄭啟五

相關焦點

  • 百年廈大隱秘99:真人版的《長汀往事》
    為慶祝百年校慶,廈大創作並上演了大型話劇《長汀往事》,再現了抗戰時期薩本棟校長帶領廈大內遷長汀艱苦辦學的輝煌業績。我因為父母親雙雙都是長汀時期的廈大學子,自己又對那段歷史飽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榮膺《長汀往事》文史顧問。
  • 百年廈大隱秘六十六:她才是廈大最美「校花」
    Lim Boom Keng)姓氏命名,感謝林校長對福建植物學工作的支持;模式標本由廈門大學植物學教授鍾心煊(H. H. Chung)1923年5、6月在廈門採集。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侯學良老師《福建紫薇和廈大林文慶校長》一文對「林氏紫薇」的來龍去脈有更加詳盡的論述,論文附錄在後,供有興趣的人士閱讀。
  • 篳路藍縷六十載 廈大東南亞研究獨步中國學界
    篳路藍縷六十載 廈大東南亞研究獨步中國學界 2016-11-05篳路藍縷六十載,如今,廈大東南亞研究已獨步中國學界,成為最具權威的東南亞研究機構。  當天,來自世界各地知名學者、院友、在師校生、離退休教職工隆重集會,為國際關係學院暨南洋研究院慶生。廈大校長朱崇實稱,六十年來,國際關係學院/南洋研究院在國際問題特別是東南亞問題研究與教學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東南亞及國際問題研究和實務人才,成為中國最優秀、最具權威的東南亞研究機構。
  • 「勵志保安哥」寫書獻禮廈大百年校慶
    周德新告訴記者,他已把出版事宜全部交由廈大處理,該書預計在廈大百年校慶倒計時一百天時和讀者見面。 原想寫一篇,最後寫一本 封面前後改了七次 提到這本書的創作緣起,周德新說,去年11月,廈大百年校慶倒計時500天開啟,學校打算出100本紀念書籍。他也打算寫上一篇文章,希望能收錄進紀念專刊中,「算是為廈大百年校慶助力」。
  • 喜報 |《紅梅圓桌派》第二期百年廈大與我的大學圓滿完成!
    海西首檔對話直播脫口秀紅梅圓桌派首播後,反響熱烈,取得很好的效果,迎著觀眾的熱情,6月14日紅梅圓桌派第二期《百年廈大與我的大學本期嘉賓鄭啟五、姚明、方翊與主持人傅紅梅暢聊百年廈大的故事距廈大百年校慶不到
  • 一日三餐裡的百年廈大
    百年校慶不只是一場慶典,更是文脈的傳承、理想的賡續。推出「百年拾光」欄目,重溫廈大百年光輝歲月,再讀廈大十軼英雄篇章。回望以展未來,溫故以新精神。與廣大師生校友一起,追尋立校本心、昂揚廈大精神、思考時代責任,共為「吾國放一異彩」。本期由許曉春老師講述百年廈大餐飲傳承與變遷的溫暖故事。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百年風雨同舟路,情若比鄰有相知。廈門大學與遼寧南北相望,在歷史變遷中攜手共進,譜寫了一段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樂章。1921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民族危難之際,胸懷「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崇高理想,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
  • 百年廈大隱秘89:文學被邊緣化
    曾記否,廈大校園第一社團是天風海濤「鼓浪文學社」;曾記否,廈大文學青年能在《鼓浪》發一篇鉛字而激動得夜半歌聲。
  • 百年廈大的校園規劃!(一)
    百年校慶不只是一場慶典,更是文脈的傳承、理想的賡續。推出「百年拾光」欄目,重溫廈大百年光輝歲月,再讀廈大十軼英雄篇章。回望以展未來,溫故以新精神。與廣大師生校友一起,追尋立校本心、昂揚廈大精神、思考時代責任,共為「吾國放一異彩」。 本期由張建霖老師講述百年廈大校園規劃和嘉庚建築的文化故事。
  • 1941年考入廈大,至今仍在廈大從教,他這樣講述78年的廈大時光!
    1945年先生從廈大畢業後,同夫人龔延嬌一起到江西南昌葆齡女子中學任教,後兼任教務主任,當時已被學校確定為校長接任者。可是沒多久,一封來自廈大的電報,改變了先生的人生軌跡。1946年10月,時任廈大校長的汪德耀教授和教育系主任李培囿教授邀請先生前來籌備廈大附屬小學復建事宜,並任附小校長。母校的召喚,先生欣然應允,回到廈大任職。
  • 百年廈大的草木詩情!(一)
    百年校慶不只是一場慶典,更是文脈的傳承、理想的賡續。推出「百年拾光」欄目,重溫廈大百年光輝歲月,再讀廈大十軼英雄篇章。回望以展未來,溫故以新精神。與廣大師生校友一起,追尋立校本心、昂揚廈大精神、思考時代責任,共為「吾國放一異彩」。本期由林間老師講述廈大校園裡花草樹木間的詩情畫意。
  • 廈大教授誘姦門裡的真問題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
    近日,廈大歷史系教授吳春明被指"誘姦"女學生一事,將廈大推入輿論漩渦。這當然與師德相違背,對此首先值得追問的是,在學生上網發表控訴信前,廈大是否曾收到舉報,又是否曾積極跟進?之所以有此疑問,是因為不久前剛爆出廈大副教授炮轟校長一事。  而強調校方介入,除了還學生公道,也有另一層考慮。從公開信看,學生對吳春明的控訴是誘姦,不同於強姦、強暴,誘姦是個頗為曖昧的詞彙。
  • 廈大教授王諾:我對學術界已完全絕望
    我現在唯一未放下的是教學,這也是我的維生方式,再過兩年多我就六十歲了,到時候我一定會按時退休,徹底出世。各位朋友,我的選擇只是我個人的選擇,上面的陳述僅僅是為了回應關心我的朋友的詢問,絕不存有影響任何人的目的。
  • 民國廈大對教授們的學術要求
    □成健1926年,北京大學20餘名教授紛紛南下,赴廈門大學任教,其中包括林語堂、魯迅、沈兼士等國學大師,時稱「半個北大」搬到廈門來了。廈門大學於1921年由陳嘉庚籌資創辦,當初校方對國內專家和海外學人,不論門派,只要學術上有成就有地位,一概重金禮聘,教授月薪最高可達400元。有錢,還得有人運作。林語堂是福建人,曾任教於清華、北大,在京城學界人脈資源深厚。作為廈大文科主任兼國學研究院總秘書,林語堂東奔西走,代表校方廣為羅致知名學者,這才有了大師雲集廈大的盛況。
  • 在廈門,誰敢說比這個廈大「吃貨」教授下過的館子多?
    1926年下半年經林語堂推薦,顧頡剛赴廈門大學任國學院研究教授。在來廈大之前,顧頡剛的《古史辨》第一冊剛剛出版不久,頗受各界矚目,所以一來到廈大,他的職級也由原來聘書上寫的「助理教授」升為「研究教授」。
  • 廈大女教授炮轟校長:已做好被開除準備
    南方都市報  #南都快訊#【廈大女教授炮轟校長:已做好被開除準備】廈大女教授炮轟校長另有隱情,涉事女教授謝靈稱這是去年寫的信,並未公開,更與群眾路線無關,不知為何突然曝光。另她回應廈大校長對自己「學術不端」調查:純屬打擊報復,隨便查,我不怕,我做好了被廈大開除的準備,很樂意到時法庭上見。
  • 百年校慶倒計時300天,廈大迎來好消息:QS世界大學排名上升19位
    學生走過廈大百年校慶倒計時標誌。昨天是廈大百年校慶倒計時300天,廈大收到一個好消息:QS世界大學排名網發布了「2021Q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1000多所高校上榜,中國內地佔51個席位。其中,廈門大學位列第432名,較去年上升19個位次。
  • 【戰疫師說 】廈大李曉紅教授:從偉大靈魂中汲取力量
    我的研究生導師、廈門大學中文系應錦襄教授,在1960年代初還沒有多少人知道癌症這個詞時,不到四十歲的她罹患了癌症,但她沒有怨天尤人,不僅自己積極治療,而且幫助醫生做其他病友的思想工作。應先生出生名門大家,和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一樣,一生經歷過許多波折與磨難,但她永遠微笑面對。我曾經問她:您的勇氣來自哪裡?
  • 廈大教授潘懋元百歲生日捐出百萬元
    ■潘懋元(左)向廈大捐贈百萬元。 劉東華 攝臺海網8月4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今天是廈門大學資深教授潘懋元100歲生日。上午,廈大舉辦「潘懋元先生從教85周年慶祝大會」,表彰這位老人為國家和廈大作出的重要貢獻。「假如我還有來生的話,我還是願意當老師。」這是潘懋元在慶祝大會上播放的電視專題片《先生》裡坦露的心聲。潘懋元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學科奠基人和開拓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他15歲起做代課教師,1941年考入廈大。畢業後,他先後做過小學老師、中學教導處主任、大學教務處長和副校長。
  • 廈大逐條回應中文系教授王諾教授公開信 稱系溝通不暢
    這幾天,廈大出了不少新聞,其中最惹人眼球的要數2月23日該校中文系教授王諾的一封公開信,公開信直指「廈大荒謬博導政策」,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25日晚8點多,廈大研究生院通過廈大官方微博做出回應,稱是「溝通不暢有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