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語 兩舌 惡口 無義語--要特別留意的

2021-12-29 佛法

介紹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等口四業。首先介紹不妄語,不妄語的原則就是如實而說,如果說話不如實、不確定而說,都是妄語。對於所見、所聞、所覺、所知,要說給別人聽以前,一定要先了解來龍去脈以後才能夠說,不然就是妄語。所以對某一句話或某一件事情沒有確定完全了知而先為人說明了,那也是妄語。比如說,有人以暗示的方法,使人猜疑他已經開悟了,但是他自己並沒有明講,我們也沒有清楚地問明白,只是疑心他已經開悟了,就對別人說他已經開悟了,我們的話就成為「若有疑心,異本說者」,這是妄語的輕垢罪。又比如說,以前有人這麼說:「開悟的人從來都不會說他已經開悟了。」那三十分鐘以後他又說:「師父我從來都沒有說我有開悟。」我們聽起來的意思是說:他有開悟、他宣示他已經開悟了。但是這裡面有個陷阱,他的目的是要利用我們去向別人宣揚說他已經開悟了;我們不可以因為這樣就對別人說:「某某大師有開悟喔!」我們只能把他的話轉述,不可以用自己的意思說他有開悟,否則就成為妄語的輕垢罪。假使我們懷疑他,他說的話可能是虛妄之詞,我們就要先求證於他,先問清楚:「你的意思是不是說你已經開悟了呢?或者是方便假說示現開悟而實質上還沒有開悟呢?」這樣問的目的是要避免「若問、不問」的過失;如果沒有先問清楚,或提問時他仍含煳不清而不明講,我們就只能一句一句的轉述而不可以用自己的見解去說,否則我們就成為「若有疑心、若見若聞,若問不問,異本說者,是名妄語」,結果我們的好意變成在幫他宣說虛妄之語。所以 佛說:【若有疑心、若無疑心,若見若聞若覺若知、若問不問,異本說者,是名妄語。】(《優婆塞戒經》卷六)


  所以我們唿籲所有的大師們:有悟就說有悟,沒悟就說沒悟,不要假借名言方便而陷害徒弟們犯了妄語戒。我們聽了他的說詞以後也許沒有疑心,他們的目的正是要讓我們沒有疑心地認為他真的開悟了,又希望可以避過大妄語的戒罪。但是如果他這麼說,我們可以這樣地說他:「若無疑心、若覺若知,異本說者,是名妄語。」因為他的說法與他心中所知的確實未悟,或疑心自己悟錯了的意思有所不同,所以也是妄語。也就是說,他察覺自己修證的境界、所了知的開悟境界,異於 佛所說的正理,也就是說跟 佛所說的正理是不同,而對人方便示現已經開悟,這樣一樣都是妄語。如果是轉述別人的話,後來講出去時沒有如實講,是有所增或有所減,都是「不本見聞覺知」,也就是沒有本於自己所見所聞所覺所知的話來說,這也是妄語。但是這個妄語不是具足妄語,因為所說沒有顛倒,只是講一半而已,因為講一半而成為「不本見聞覺知」,也就是說,不是本於自己所見所聞所覺所知的內容而說的。乃至於把自己所證的境界為別人說明時故意保留,怕別人聽了以後就都會了,也是「若言,不本見聞覺知」,這也是妄語。所以 佛說:【若言不本見聞覺知,亦是妄語,不名具足。】(《優婆塞戒經》卷六)從這裡來看,導師絕對不是妄語者,因為我們問他一個法,他往往會告訴我們兩、三個法,不但不是講一半,而且還講許多;所以有時我們提出一個問題,他講出五、六種內容出來。這就是說,有什麼就說什麼,不需要像武術界裡面,每一代都要留一招,留到後來統統都失傳了;這樣子,佛教還有未來嗎?只是除了 佛所告誡的、不應該明說的部分,以及一般眾生不適合聽的部分才不演說;所以有些深妙法,因緣不到是絕對不說的。那到底是什麼因緣呢?這裡說的因緣有兩種:第一種是聽法者的程度已經容許了,而且那個場合是適合說深細的法的時候,我們就會說;另外一個因緣是有人在故意否定正法的時候,我們才會提出來說,但是也會去注意到要保護密意。因為那種深細的法為眾生說了,眾生聽不懂;寫出來了,他們也讀不懂。但是,在有人故意誹謗正法的時候,那可就很好用了;所以說法應當要觀機逗教,不應無所觀察。這就是說:「若言,必本見聞覺知。」這樣子就是如法說了。

  如果是「破相」而說,沒有覆藏相,就不是妄語。比如說有些附佛法外道,因為他們在法上沒有辦法回應正法道場的法義,所以就只能從事相上來罵,他們就說《狂密與真密》寫得很色情。但其實這正是「破相而說」,我們如果不把雙身法的內涵清清楚楚地顯示出來,他們還會繼續狡辯說:「我們的樂空雙運不是講那個事情啦!」那我們就將會沒有辨正雙身法錯誤的效果。實際上,這些附佛法外道的經典中,都明明白白寫著雙身修法,還要求密宗行者每天八個時辰,也就是十六個鐘頭,精進合修雙身法,而且說要每天長時間合修才是不毀破金剛戒的密宗弟子。如果舉出來說以後,我們不把雙身法的密意都詳細寫出來,他們更會繼續狡辯說雙身法不是淫樂初喜到第四喜的淫觸境界。所以當我們沒有覆藏相地敘述,這樣他們就無法狡辯,但是也不必寫到很細,只要大家有智慧,讀懂即可,這叫作破相而說,沒有覆藏相而說就不是妄語。

  破相,是因為佛弟子本來不應該針對淫事作詳細的描述,但是有些附佛法外道的法義本來就是專注在淫樂境界上面用功修習的,我們不能只顧佛弟子的表相而遮遮掩掩地說,只有破相而說,才能把雙身法的隱密謊言全部披露出來。如果不破相而寫,為了顧及佛弟子的清淨表相而用隱晦的方式來辨正,大家不能確實了解這些附佛法外道雙身法的全部內容跟細節,那麼有些附佛法外道還會繼續狡辯說那才是最究竟的佛法,我們想要把這些附佛法外道的邪法逐出佛教界就不可能成功了,所以必須要破相而說,那就不可能顧及清淨表相了。又譬如戒律的經典中,比如說四分律、五分律中之戒相的說明,這也是破相而說。因為要說明怎麼樣才叫作犯邪淫戒、犯淫戒,當然要把內容說清楚。就好像我們破斥這些附佛法外道,必須把他們的雙身法內容詳細顯示出來,讓大家很清楚知道,讓他們完全無法再狡言辯解,這樣才能達到救護眾生的目的。

  同樣的道理,四分律、五分律說明邪淫時,當然也要詳細說明,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律典怎麼講得那麼色情?」因為破相而說時不可以有覆藏相,必須要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樣人家讀了戒律以後,就知道要如何受持戒律,才不會不小心去違犯。我們破除這些附佛法外道的雙身法也是一樣,必須無覆藏相、要破相而說,這些跟綺語完全無關,而且這是護持正法。若是有所覆藏而不完全說出來,就是有覆藏相,反而是犯了妄語的輕垢罪。所以妄語的本質,大家必須要很詳細地了解:如果是破相而說,就不是妄語,也不是綺語,但前提必須是沒有覆藏相,而且要清清楚楚地全部顯示出來。所以 佛說:【若破相說,無覆藏相,是非妄語。】(《優婆塞戒經》卷六)

  如果是異音而說,聽的人不了解,這也是妄語,但不是具足妄語。比如說有人想要讓人家覺得他是個開悟的聖者,但是又怕人家聽得很清楚而拿來當作證據,所以他就故意異音而說。又比如說,對方不太懂方言,他就用方言跟他講:「我開悟了,我是聖人。」對方聽不懂,懵懵懂懂而猜測他講的是什麼意思。或者用一種含煳而不清晰的語調讓人去猜測,但是又不容易讓別人引來當作證據,這也是異音而說。所以有人常常裝神弄鬼,就只是為了讓人家恭敬供養他。有的人不想裝神弄鬼,他就從言語上來搞怪,讓徒弟們覺得他好像有開悟;徒弟們一個一個傳聞出去,就有許多徒弟一個一個來禮拜了!來禮拜師父時總不能空手而來,總得要有財物送上來供養,這一樣是有過失的。這類的裝神弄鬼,或含煳而不清晰的語調讓人去猜測,就是異音而說。這類的異音而說,也許面前的人聽了,不能理解他的意思,那就沒有妄語的成已之罪,所以不具足妄語。所以 佛說:【若異音說,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具足。】(《優婆塞戒經》卷六)

  如果是說顛倒語,那也是妄語。也就是說把別人說的話顛倒過來講述,也是妄語。如果是發大聲,但是故意讓人聽不清楚,如同有些人講大聲,但是又故意說得很含煳的話,就是不了了語,也就是故意讓人家聽得不太清楚,而可能會誤解他的話,這也是妄語。如果是「若有所說,前人不解」,這也是妄語。比如說,本來是要他把一句話傳出去,但他故意把這句話講得不清不楚,讓人家聽了還是不清楚,他就回去回報說:「某甲!我有把你的話帶到了。」某甲就以為他真的把話帶到了,可是某乙去傳話的時候是含煳不清地傳話,而且是故意讓某丙誤會某甲的意思,這也叫作妄語,但不具足妄語,是輕垢罪。所以 佛說:【若顛倒語,若發大聲,不了了語;若有所說,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具足。】(《優婆塞戒經》卷六)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兩舌跟惡口這兩個口業,佛說:只要我們作了兩舌跟惡口,不管是已經毀壞面前聽話的人,或者沒有毀壞面前聽話的人,都一樣是獲得了作已罪。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如果是因為兩舌而毀壞面前這個人的名聲,得了作已罪,這講得通啊;但是如果兩舌以後,沒有毀壞面前這個人的名聲,竟然也是得了作已罪,那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因為:兩舌有時會毀壞一方,而不毀壞另一方,所以只要使雙方不能和合,這個事情已經作了,事實也成就目的了,那就是得罪了!也就是 佛開示的:「若言和合則有不可。」那麼兩舌之罪就成立了。惡口也是一樣,「若壞前人,不壞前人」,也有差異。惡口,比如大聲罵詈或小聲音而說話都很尖銳、很傷人,他惡口以後就會傷害面前聽話的人;但也不一定能傷害,比如說對阿羅漢、對諸地菩薩、對諸佛惡口,都傷不了祂們,祂們都會一笑置之,最多只是關心地說:「你是不是腦筋出問題了?」或者說:「你是不是今天吃錯藥了?」祂們不以為意就走了,所以不一定會壞前人;雖然不壞前人,但是他的惡口或兩舌已經作了,所以還是得罪,只是有輕重的差別而已。所以惡口與兩舌作了,不論有沒有成就目的,都算得罪,作了就算成已。所以 佛說:「兩舌、惡口:若壞前人、不壞前人、作已得罪。」(《優婆塞戒經》卷六)

  兩舌,一般人往往有時犯了都還不知道自己已經犯了,所以有時候我們也要體諒一下誤犯的人;但是對於自己倒是我們要特別留意,不要誤犯。因為有很多人是東家長、西家短地說慣了,不是有意要挑撥,只是順口就講出來,但是卻具足兩舌的一個效果,這是無心之過,我們大家都要提防自己出現這種無心之過。所以對自己要很小心,別誤犯兩舌的過失。但是對別人無妨從寬看待,不要輕易認定別人是故意兩舌。至於惡口,是一般當老師、領導的人最容易犯的,有時候一件事情看得不順眼,或者有時候對別人做的事情不滿意,出口就罵:「叫你做一件事情,做了三個月都還沒有做好!」只要音調大了,就變成惡口了。所以身為領導、主管、或者為人師者,假使心中有慢,都很容易犯惡口,這是我們必須要特別留意的,也千萬不要去犯。

  口業的最後一個是無義語。無義語,就像古人講的風花雪月等等的事情,都是無義語,講的是天氣、賞月、種花等等事情。總而言之,無義語就是所說的內容和解脫道無關、和弘法無關、和佛菩提道無關,這些都是無義語。所以同修之間所談的內容,應該要有其意義,不要跟解脫道、正法久住、三乘菩提無關。

相關焦點

  • 何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四種口業?
    很多持戒的善信,均是知曉,在菩薩十誡當中,關於言語方面的持戒有四種,分別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第一:妄語,簡單來講,就是口不對心,顛倒是非,欺哄騙人,把假的說成真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有的說成沒有的。
  • 《正法念處經》:口業四種,所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口業四種,所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如是四種。修行者應了知,口業的狀況。怎樣的口業是不善行?妄語、兩舌、的口、綺語這四種。何者妄語?自思維已,然後於他作不實語。若作咒誓,若在網前、若王等前,妄語言說,令他衰惱,或打或縛,或令輸物,彼成妄語。如是滿業成妄語業,地獄中受。
  • 喜歡說惡口兩舌的人,會有什麼果報?
    你說話真實信用,誰不相信你、誰不同你共事?說話不信實、儘是騙人,誰敢同你共事?這樣聰明是害了自己,所以要說誠實之語,培養自己人品,人品高貴才受人尊敬。大家在這些地方要改喔!好好把這個口改成說善語、真實語,不要妄言、兩舌、綺語、惡口。什麼叫做兩舌?兩舌就是說兩邊的是非,世間也叫兩頭蛇,是比喻這個人說話兩邊挑撥比蛇還要毒。
  • 佛教的「妄語」的意思是什麼?
    在佛教中,妄語為十惡之一即虛妄不實的言語凡是存心騙人不論利用何種方法使得被騙的人領解之時不管能否達到妄語的目的即成妄語罪而在妄語中還有上人法妄語、大妄語中妄語、及小妄語之分上人法是指賢聖所修所證的法。這些都歸於上人法妄語。出家人說此妄語破底子戒,居士說此妄語破五戒中的不妄語戒。有些人即便有必定的境地,也見到了一些景象,但也不能隨意說。詆毀佛法僧:這個罪很大。比方一個人原本具有禮佛修行的慧根,因為他人詆毀佛法僧,導致這個人斷了修行,斷了他的成佛之路。
  • 妄語的可怕果報
    以下兩例便是無因誹謗僧人而受慘報的公案。一天,目犍連以神通去地獄,見一眾生身長數由旬在無間地獄裡受苦,以其業力顯現,有很多獄卒拖出它的舌頭鋪在燃燒得通紅的鋼板大地上釘住,許多農夫在其舌上驅牛耕犁,有時火焰熾燃,整個舌頭與身體都被焚燒燼盡,一會兒又復活過來;又有許多農夫在舌上驅牛耕地,耕牛與農夫的腳踏下去抬起來,每步都有一個兵器現出,把舌頭割成一塊塊的碎肉,它痛苦難忍,輾轉翻滾,大聲哀號。
  • 楞嚴咒:慈悲口,方便舌,有錢無錢都積德!
    《地藏經》上,釋迦佛陀開示說,「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佛說兩舌惡口是必墮惡趣的。
  • 佛教:這4種話,千萬要少說,因果報應很大!
    我們對他人說謊、惡口等等,傷人三分、自損七成。「靜坐常思己過」,佛教勸導眾生要止語,少說話、多反思,懂得慎獨,人生才會多福多貴。這4種話,千萬要少說,因果報應很大!嘴裡從來沒有實話,愛忽悠人,時間久了,身邊的善緣貴人就遠離了,終有一天自己也要被人欺,遭受妄語的苦果。如果你發現自己妄語嚴重,要及時懺悔止損,不要待惡果現前,悔之不及。二、兩舌,是非之話兩舌,簡而言之就是造謠,在人背後扯是非、嚼舌根。
  • 妄語第一惡!妄語是真正的'毒'
    對三寶,師父,父母,妄語果報慘不忍睹,在《百業經》中有許多這方面的公案.其中一則公案說:往昔無失心如來出世時,一位三藏法師見到一位阿羅漢受到信眾的大量供養,他產生了嫉妒心,便毀謗那位阿羅漢破了根本戒,結果他死後墮入無間地獄,受苦沒有間斷沒有期限叫「無間地獄」。
  • 無福跑斷腸,常說這四種話會讓你福報越來越少!
    在佛教之中有這麼一句話「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又或古語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生而為人,行善積德,乃是本性,切勿亂了分寸,做出一些「天怒人怨」之事。這四種話語最折損福報,你平時有注意嗎?一、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
  • 飛釘割舌-兩舌地獄刑罰初探
    在思維要如何惡意犯兩舌時已經種下了地獄的淺因緣,兩舌是三毒貪、瞋、痴及妄語的同伴。 犯兩舌者亦有深度及輕度之分別:犯兩舌深者,既是已經傷害破壞到陽人的種種身心利益,必定墮落地獄受報。若犯兩舌輕度者,或者是只為了雙方的利益,自己個人並無任何利益,只是懷著幫助他人的心,而順著雙方的性格脾氣說不同的版本,其目的是以和合大眾的心念為出發點,做一個兩舌的角色者,屬於犯兩舌輕度者。
  • 佛經教我們懺悔惡口最好的方法是這個
    文:經藏之聲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可以聽到一些辱罵他人,說別人的壞處、缺點、毛病等等言語,這些行為在佛教中被稱為惡口。惡口的果報十分嚴重。曾有一位通達三藏的比丘以博學多才而自居,他對其他比丘說:「你們就像牧童一樣。」因而於五百世中轉生為牧童。
  • 艾灸兩穴位,擺脫地圖舌與裂紋舌
    地圖舌 1.地圖舌,一般小孩子出現的機率較高。健康人群的舌苔是淡紅舌,薄白苔。舌面上均分布有舌苔,但是地圖舌就是舌面有部分區域是沒有舌苔的,看起來像是地圖一樣,故而這樣稱呼 3.中醫認為,舌苔乃是胃氣蒸發而導致的,所以一部分區域無苔,也表面此區域胃的功能強弱與否。
  • 妄語戒歌詞 Bigdog王可新歌妄語戒試聽
    Trap beat不一定要鬼叫,不一定要一味模仿美國韓國,也可以用來寫詩,可以玩中國人自己的東西。Bigdog王可新歌《妄語戒》再度鞏固凸顯大狗其說唱詩人的風格:字字誅心,拳拳到肉,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