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之福報,亦是我們種下善因,所獲之善果。如若種下惡因,亦不會得其善果,只會得其惡果與違緣。在佛教之中有這麼一句話「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又或古語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生而為人,行善積德,乃是本性,切勿亂了分寸,做出一些「天怒人怨」之事。這四種話語最折損福報,你平時有注意嗎?
一、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
謂之妄言,又稱妄語、虛妄語、虛誑語、妄舌、虛偽、欺。俗指「以欺騙他人為目的而宣說的話語」。在佛教之中,妄語亦為五戒、十戒之一。在《大智度論》中雲;犯妄語戒而不思悔過,沒有慚愧心者,乃是自斷善根,亦會出現口臭,善神不待,善者難遇和遠離等現象。
常說妄語者,往往心中所想是一回事,但說出來又是另外一回事,其目的就是欺騙他人。有的為了面子去欺騙他人,還有的是為了個人名利去欺騙他人。這就好比普遍誇大的廣告宣傳詞一樣,為達目的,什麼話都敢說,但卻無力承擔其所宣講的「後果」,不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
二、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
綺語又稱「雜穢語、無義語」,通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話語」。這種話語,在當下可以說有非常非常多的人會去宣講,但卻並不會懂得「反思、反省」。但這些無意中所宣講的話,往往也就在內心種下了一顆「不正」的種子。在《瑜伽師地論》中載:綺語之別稱有非時語、非實語、非義語、非靜語、不思量語、不靜語、雜亂語、非有教語、非有喻語、非有法語等。
最好的例子就是,在遇到多年好友,或是工作相處之時,我們常聽聞的「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語。在佛教之中,對於這種沒有意義的話,其實也並不是不能說,而是需要在「方便」之時才能說。那麼什麼是方便之時呢?就是為了解他人一時的煩憂,也就是逗他人開心,可以適當講一些笑話,但亦只是用於方便法中。如若進入寺院、進入清淨之所切記,不能亂講,更加不能大肆宣揚。
三、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
兩舌,又稱「離間語、兩舌語」。通指「挑撥離間,版弄是非,破壞彼此之和合」的話語。這種話切記少說最好不說,在諸惡語之中,惡口為一,兩舌為二。兩舌之話,不管是對生活、工作還是學修方面皆會得到弊惡眷屬與不和眷屬之果報。在《成實論》中雲;「兩舌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
在學修的路上,我們皆知「是非」之話聽了也就是過耳,轉瞬就忘。切不能宣講,更加不能聽了就到處宣講,這只能讓我們步入是非,成為他人宣傳是非的工具。不管是聽了是非,還是他人叫我們去宣說是非,切記萬不能參與。如若參與不僅會折損福報,還會擁有工業。
四、惡口,罵詈咒咀,令他不堪。
惡口,想必大家皆有聽聞,其就是用粗惡的話語言詞來辱罵他人,或是詛咒對方。這種話,可謂是天天都有發生,天天都能聽聞的到。但這種話,在佛教之中,卻是屬於造業最重,折損福報最重的一種話。在《法華經》中雲;「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
古語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用一次惡口,其實就在傷害他人一次,你說得越多,其傷人也就越多。但若懂得轉變思路,往往用於傷人之話,皆可轉換成「良言」,這不僅能勸他人「惡言」不說,還能時刻告誡自己不能惡口傷人。
古語云「厚德載物」,我們需要明白,當下容不下惡口的是我們「心量窄」。容不下我們就需懂得去適應去容下這些。譬如「惡口、兩舌」等等,如若不能容下,就不能載物。當我們心量寬了能夠容下,我們自然也就不會在去宣講,更加不會去提倡他人宣說「惡口、兩舌」之話語了。
本文引自;《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成實論》《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