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意識的形成原理
1.正確的自我認知
「人貴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的基礎。自我認知是從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認識與評價,也有他人的評價。不妨自己認真仔細地想一想,用儘量多的形容詞描述自己,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步,他觀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學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戀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再尋找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質,將其歸類。描述的維度越多,越會找到比較正確的自我。
2.客觀的自我評價
一個人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認知基礎上,正確的自我悅納、積極的自我體驗、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悅納是自我意識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悅納自我首先要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欣賞自己,體會自我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體驗價值感、幸福感、愉快感與滿足感;其次是理智與客觀地對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冷靜地看待得與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識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種狀態。積極的策略是:關注你自己的成功,並將優勢積累,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無數的閃光點,重點在於尋找自己的閃光點並將其構成亮麗的人生風景線。
3.積極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一定情境下對自我完成某項工作的期望與預期。當人們期望自己成功時,他必然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並且當面臨挑戰性任務時,會表現出更強的堅持力,從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學業期望較高,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與成就動機呈正相關性。
另一條途徑是克服自我障礙,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體驗對自己能力程度的焦慮帶來的不安全感,這便是一種自我障礙。有太多的這樣的故事:由於考試前身體不好,所以在考試中沒有取得好成績。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礙,為自己的考學不成功找到了適當的藉口。一個渴望自我發展的人必須主動克服自我障礙,進行積極的自我提升與自我嘗試。積極的自我在嘗試中會發現新的支點。
4.關注自我成長
自我的發展需要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監控。但將成長作為一條線索貫穿於人的始終時,整理自己成長的軌跡顯得尤為重要。依照發展過程,深刻了解與把握自己。要記住:自我體驗永遠是個體的,當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長的碩果時,也在促進自己的成長。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幼兒在幼兒園的教育階段,又稱為學前期。這一期間屬於兒童人生發展的第一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表現是幼兒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這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其年齡主要是3~4歲,因個體發展的需要會有所提前或延後。反抗的對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養育者。
1.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特點
(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表現
逆反期幼兒的心理需求在於:要實現自我意志,實現自我價值感,希望父母和親近的他人接納自己「我長大了」並「很能幹」的「現實」。
逆反期幼兒的行為表現在於:要參與成人的生活活動,自以為別人能幹的事自己也能幹,並大膽付諸實際行動;自以為能幹的或自己要做的事被成人代做,往往堅持退回原狀態,自己重做;常常逆著父母的意願,說「不」,並按自己的願望說「我自己做」;喜歡聽「你真棒」等表揚。
(2)第一逆反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在這之前嬰兒處處依賴父母,父母緊密地控制兒童的行為,這是依賴和控制的平衡期。到了3歲左右,兒童的心理發展出現「躍入」新階段的動力和趨向。
這個時段,兒童的認知發展、言語發展和行為活動能力等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積累了一定的自身的「心理資源」。這些心理資源構成進一步發展的驅動力,所以他們便躍躍欲試地趨向新的發展階段。
2.父母教育
向新的階段躍進的發展勢必對環境有新的要求,對原有的父母控制進行反抗,向父母進行挑戰,要求主動,需要自主權,要求行動自由。父母如何應對兒童的表現,如何適應兒童的發展需要是眾多家長面臨的重要問題。
(1)父母要明確認識到第一逆反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並應積極而又理智地面對。
(2)父母要正確認識到第一逆反期的矛盾焦點,孩子出現超出自己實際發展水平的「長大感」,而父母對幼兒的「長大感」認識不足,應對不力,引起反抗。
(3)父母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幫助兒童,指導兒童並創造條件,適宜地滿足兒童的發展需求。
其一,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通過遊戲活動,特別是扮演社會角色的遊戲活動,以滿足他們參與社會生活活動的需要。
其二,培養並持之以恆地訓練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能力,以體現他們「很能幹」的價值感。
其三,了解兒童的特長和優勢,創設條件,有針對性地培養認知方面的、藝術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才能,使兒童獲得成就感。
其四,以民主型等良好教育方式,正確地選擇、積極地引導,幫助兒童順利度過人生的這一個重要轉折期,為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自我意識的內容
1.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自我認識是自己對自己身心特徵的認識,自我評價是在這個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正確的自我評價,對個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為表現有較大影響。如果個體對自身的估計與社會上其它人對自己客觀評價距離過於懸殊,就會使個體與周圍人們之間的關係失去平衡,產生矛盾,長期以來,將會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徵自滿或自卑,將不利於個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長。自我認識在自我意識系統中具有基礎地位,屬於自我意識中「知」的範疇,其內容廣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進行自我認識訓練,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第一,讓幼兒能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特徵和生理狀況。第二,認識到自己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認識到內心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徵。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標誌,是在認識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通過社會比較而實現的。由於幼兒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往往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大多屬於過高型。因此,要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幼兒就應學會與同伴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做出評價。還應學會藉助別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價自己。由於自我評價是自我認識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約著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所以,對幼兒進行自我意識訓練,核心應放在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主體對自身的認識而引發的內心情感體驗,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滿、內疚、羞恥等都是自我體驗。自我體驗往往與自我認知、自我評價有關,也和自己對社會的規範、價值標準的認識有關,良好的自我體驗有助於自我監控的發展。對我們進行自我體驗訓練,就是讓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滿,隨著年齡增長讓我們懂得做錯事感到內疚,做壞事感到羞恥。
3.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為,抑制與該行為無關或有礙於該行為進行的行為。進行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訓練目的是進行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範,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通過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認識活動,提高學習效率。為提高我們自我監控能力,重點應放在促使一個轉變上,即由外控制向內控制轉變。幼兒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常常在外界壓力和要求下被動地從事實踐活動,比如只有教師要求做完作業後檢查,才會進行檢查。針對這種現象,應學會如何藉助於外部壓力,發展自我監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