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春天又到了,每當一說起春天,我不僅僅想到了春風十裡、春花爛漫,更想到了春天裡的一道道美味,薺菜、香椿、韭菜、筍芽、豌豆尖等等,難怪有人說春天是盛在盤子裡的,可以像汪曾祺先生那樣「吃春天」。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山間田野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的一草一木還是有所了解的,相信在農村長大的朋友,童年裡應該也留下了許多美食的記憶,印象中比較深刻的則屬於「酸筒杆」了,因為此時正是吃它的最佳時節,如再過個把月就沒有那麼鮮了,到哪時吃起來,口感上會差很多。
酸筒杆,又稱虎杖、酸杆子、花斑竹、酸湯梗等,我喜歡叫它為酸筒杆,是因為小時候常吃,那味道酸的整個人不要不要的,至今記憶猶新。在放學的路上,小溪邊總是長滿了這種植物,外皮帶點兒深紫色花紋,採回去,衝洗乾淨,剝掉外皮,它的皮很容易撕掉,撕掉後,就能看見裡面嫩綠色的莖肉,空心的,放進嘴裡,頓時一股酸酸的味道,雖然酸的口齒發麻,但在那個零食短缺的年代,不管是出於好吃還是好玩,依然是我的最愛,不知你認識嗎?
酸筒杆藥名叫虎杖,屬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主要分布於西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常生長在小溪邊、水溝旁、樹林下,其莖稈如同竹子一般是一節一節的,虎杖胃酸、多汁,不僅可以生食,還可以作為野菜食用,將外皮剝開洗乾淨就可以鮮食、煮食等,是農村一種獨特的美食,在春天的時候,虎杖就像是春筍一樣,吸收著春天的氣息,慢慢的從地裡鑽出來,而此時正是吃它的時候。
虎杖,乍一聽這名字,神威震耳,像水滸一百零八將裡英雄好漢,威武霸氣,豪氣沖天。名副其實,果不其然。虎杖又名土川七、假川七、紅三七、三七、黃地榆、斑杖根等,因其是一種功能強大的常用中藥材,因此人們又把它當作中草藥栽培,在中醫方面它是常用的治病良藥。
虎杖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和止咳化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溼熱黃疸、臃腫瘡毒,水火燙傷,跌打損傷以及肺熱咳嗽。《本草綱目》記載,虎杖研末酒服,可用於治療產後的淤血學痛。《滇南本草》記載,虎杖可止咽喉疼痛,利尿,治療婦人赤白帶下。
關於虎杖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
相傳孫思邈有一次上山採藥,忽然聽見呻吟之聲不絕於耳。於是,他急忙跨過山溪,卻見對面巖石上有氣無力地臥著一隻吊睛白額大虎,正眼巴巴地張望著他。孫思邈走上前去,蹲下身來。那虎便慢慢地將腳抬起,放在他的膝上。孫思邈一見這腿又紅又腫,就急忙從藥囊中掏出藥來,搗碎,取山泉調好,一邊敷在老虎腿上,一邊又將這藥餵老虎吃下。幾天後老虎的腿病便霍然痊癒了。從此,這老虎與孫思邈形影不離,竟成了他的坐騎。孫思邈騎著它爬山涉水採藥,如履平地。
後來,孫思邈為老虎治病的事一下子傳了開來。後人為了紀念他,在大佛寺裡建了藥王殿。那藥因為治好了老虎的腿疾,大家便喚它為「虎杖」,意思是說仗著它治好了老虎的腿病。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是否真的用虎杖治好過老虎的腿疾,也無法稽考。然而在中藥裡,虎杖的確是一味治療關節疾病的良藥。
虎杖,這生長於農村又樸素的植物,不會說抒情的話語,只一味奉獻自己造福人類,是不可多得的自然饋贈之物。在春到人間萬物鮮的季節裡,這些美味,拌拌炒炒,便全在舌尖上打著滾了。這些嫩嫩的美味中,因為聚集著春天的陽光,春天的風,春天的雨,春天的泥土氣,豐盈又飽滿,也會讓人吃出春天般鮮亮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