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東莞十七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十二年。書能明理,對人百益無一害的唯書也。今年疫情讓好多產業(企業)倒閉,農民工也無事可做了,選擇了回鄉。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餘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願你越辦越興旺。識惠東莞,識惠外來農民工。」這些天,東莞圖書館的一則讀者留言引起網友熱議,短短130多字讓很多人深受感動。
留言的主人公是在東莞打工17年的吳桂春。圖書館是他在這個城市,除了工廠、出租屋之外,去得最多的地方。這則刷屏的留言,改變了吳桂春的命運。在當地人社部門的幫助下,他在距離東莞圖書館不到3公裡的地方找到了一份新工作,重新辦回了讀者證。一個溫暖的故事有了美好的結局,讓更多人重新審視圖書館的意義。
關於圖書館的溫暖留言,不獨發生在東莞。今年5月20日,上海圖書館重新開放閱覽服務之際,讀者也曾以留言形式對上圖「表白」。
網友Zoegreen說,「一個人從農村來到上海,租住的地方沒空調,來圖書館學習。在這裡,經歷電話面試、錄取;在這裡,經歷和喜歡的人說再見;在這裡,查閱到很多有用的參考書,為夢想辭職、重新沉澱自己。圖書館,是我的第二個家,也是最完美的家。今年,和一樣喜歡在圖書館學習的他結婚,買下了我們在上海的第一個房子……誰能想到,出生在21線農村的自己,把最美好的大學研究生時光貢獻給了圖書館,即使工作,下班後也會去上圖坐坐。對我來說,最美好的時光遇見了知識,讓我改變了命運,對於我們家庭來說,是書本,讓我們能有機會實現夢想。」
網友Corey說,「在上圖自學通過了司法考試,在上海當了一名律師,改變了自己以及家人的命運。上圖的免費飲水機、免費空調、免費借閱、免費服務,讓我感受上海的這份美好,我也一樣會做法律公益,回報上海。」
網友林恆說,「作為一個殘疾人,書籍不僅可以打發時光,更可以充實自己。在上圖閉關的日子裡,看著所借的圖書逾期,有一種欠債未還的感覺。前幾天終於通過電話聯繫到上圖外借部,圖書借還回歸正常。衷心感謝上圖外借部的工作人員,是你們細心的工作態度,讓我倍感溫暖。」
網友樂曦說,「上圖,是學習愛好者的樂土,讀書人士的財富寶庫!轉眼借書還書十幾年過去了,家裡的小朋友也加入了借書還書的行列。上海的開放包容精神,盡在上圖『一視同仁』的服務理念之中。」
英國作家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這是博爾赫斯的名言。可以閱讀的地方很多,但圖書館所承載的平等、開放、共享的理念,使其成為尤為寶貴的公共空間。人們在圖書館實現的「閱讀」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平等、便利地獲取知識、獲得信息。
這也是吳桂春的留言打動許多人的地方:一位學歷只有小學的農民工,把知識看成惠利,「識惠東莞,識惠外來農民工」,一語揭示了圖書館的本質。
南京西路325號原上海跑馬廳大樓,是上圖最早的館舍所在地。1952年7月22日,上海圖書館正式建成開館。改革開放後,市民讀者閱讀興趣高漲,上海圖書館常常出現排隊入館的盛況。
「圖書館一直在變化,不變的是服務大眾的社會角色。在如今的知識與信息社會裡,圖書館要扮演的是動力引擎的角色,教會大眾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識與信息。同時,圖書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是城市永遠為市民保留的知識綠洲。」記者曾採訪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主席格洛莉亞·佩雷斯-薩爾梅隆,這位國際圖聯的女掌門人強調,「圖書館的實體空間是獨有的,並且對於未來的城市生活將會越來越重要。」
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效果圖
了解到正在建設、預計2021年開放的上海圖書館東館將設立不同功能的主題館,比如能讓愛好者創作音樂的視聽室、表演藝術空間等,格洛莉亞認為,「這是有遠見的設計,圖書館當然不可能實現所有功能,但我們要追求的就是傾聽大眾的聲音,傾聽他們需要什麼,最好的圖書館可以提供給讀者一切想要的信息。」
上海圖書館東館效果圖
未來的上圖東館毗鄰浦東市民中心,面向世紀公園,擁有地上7層、地下2層,將與周邊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浦東展覽館、上海博物館東館等共同組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集聚區。「這將是一個以閱讀為核心、面向所有人的複合型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地標和閱讀燈塔、讀者的閱讀天堂和精神家園。」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這樣展望。
以閱讀人群為劃分,上圖東館將包含青少年閱讀區、無障礙閱讀區和為年長人群設計的樂齡閱讀區,讓圖書館服務覆蓋全體市民;以閱讀目的為劃分,法律、音樂、藝術、前沿科技、健康生活、表演藝術等都將擁有主題館。上圖東館還將在獨立研究空間、研討空間、培訓教室等配備專業館員,為科研、創業、決策人群提供以圖情一體為特色的知識服務,服務於市民的終身學習。作為上海圖書館特色館藏,家譜、名人手稿、碑帖、版畫、藏書票、老唱片等都將在東館擁有展覽空間。超過2000平方米的全民閱讀推廣主題區向上海所有讀書會開放,舉辦閱讀推廣活動。
上海圖書館東館內部效果圖
上海有最新的未來圖書館,也有深厚歷史底蘊的老圖書館「重生」。1931年落成開放的黃浦區明復圖書館經過一年多修繕,近日重新對外開放。明復圖書館前身是中國第一座公共科技圖書館——中國科學社明復圖書館,經過修舊如舊的升級改造後,仍然保留了當年的功能結構與建築特色,比如建館之初就用於傳送書籍的小電梯依然在運作。當然,修繕之後也出現了不少新事物,增加了24小時自助借還室以及陳列石庫門文化、與上海主題相關圖書的石庫門主題閱覽室。
修繕後重新開放的明復圖書館 海沙爾 攝
比明復圖書館歷史更久的徐家匯藏書樓始建於1847年,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如今作為上海圖書館的一部分,仍然發揮著集讀者服務、文獻保管、開發研究功能於一體的功能。一樓展廳不定期舉行特色文獻陳列展和書畫展覽活動,二樓讀者閱覽區提供iPac查詢、文獻複製、參考諮詢等服務。
徐家匯藏書樓大書房內部
原上海市立圖書館變身楊浦區圖書館新館
「圖書館開展的工作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多。面對圖書,有日常流通、借還上架、破舊修補、文獻整理分類、資料數碼化;面對讀者,除了常規的答疑解惑、新書分享,還有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教育項目;針對弱勢群體,比如殘障人士,有盲文閱讀培訓、戲劇臺詞的手語表演及有聲讀物錄製等。」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的紀錄片《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展示了圖書館是如何利用書、音樂會、講座、課程等多種方式激發讀者的學習興趣、傳播知識的幕後。在這部紀錄片中,觀眾還能看到圖書館聯繫社會單位舉辦工作招聘會等場景。「說公共圖書館是一座城市最平等的場所,可能並不為過。」有網友寫下這樣的觀後感。
《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劇照
如何讓幸運屬於更多「吳桂春」?圖書館是一個載體,寄託著城市的希望。
在上海圖書館,記者曾經遇到3位剛剛走出校園的上海大學畢業生。他們利用上海圖書館的「創·新空間」開始了一個名為「地鐵巴士」的創新創業項目。「創·新空間」裡,既有多語種多載體跨學科的文獻借閱、產業報告和資料庫服務,也有專業製圖設備和設計軟體、多媒體觸屏、3D列印、專業會議用投影、音響等設備,軟硬體兼具。對剛剛畢業、沒有太多資源的幾個年輕人來說,這是最低門檻也最開放的創意空間。
上海圖書館「創·新空間」裡的年輕人 蔣迪雯 攝
疫情防控階段的上海圖書館,目前實行預約進館制,預約系統架設在微信公眾號。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沒有智能設備的群體,不必擔心,圖書館保留了電話預約渠道,圖書館員們還把讀者服務臺「前移」到了廣場上。
一位86歲的老奶奶看著年輕人手機刷碼進館,滿臉羨慕。館員趕忙上前詢問,代為借好圖書,送到了老奶奶手上,收到連聲「謝謝」。
愛閱讀的人生是這樣美好,圖書館的溫度在點點滴滴中令人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