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一份「東莞圖書館讀者留言表」走紅網絡:「我來東莞十七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十二年。書能明理,對人百益無一害的唯書也。今年疫情讓好多產業(企業)倒閉,農民工也無事可做了,選擇了回鄉。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餘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願你越辦越興旺。識惠東莞,識惠外來農民工。」
這份讀者留言表的署名是一名湖北農民工,時間為2020年6月24日。
之後,東莞圖書館官方微博轉發相關消息,並評論道,「我們一直在,等您再來。」
留言的讀者名叫吳桂春,今年54歲,只有小學文化,於2003年來東莞打工,從2008年開始,他就常到東莞圖書館閱讀,尤其喜歡讀歷史方面的書籍,至今已有12年,記不清讀了多少本書。
通過吳桂春我們可以看到閱讀的重要性,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人類知識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如今是一個知識型社會,人類的進步是成幾何倍數增長的,你如果不學習,不進步,不努力跟進別人的腳步,就會越來越落後。對於中學生來說,正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階段,那麼如何養成閱讀的習慣呢?
1.有選擇性地讀書
在知識的海洋裡,書是讀不盡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我們要有選擇地去讀書,中學階段最應該讀的書有哪些呢?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研製並發布的《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我們可以制定一個詳細的閱讀計劃。
2.要積極主動閱讀
閱讀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索取,很多學生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因此,每到閱讀的時候如坐針氈,這就是缺乏閱讀主動性的表現,而要想讓自己在閱讀的道路上越走越穩,就必須學會主動去找書,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
3.要帶著思考閱讀
盡信書不如無書,每一本書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帶著問題來讀,這樣,才能達到「求知」的目的,不少同學讀書屬於「填鴨式」閱讀,不管是糟粕還是精華都一股腦的裝進去,這樣,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取得的效果卻是微乎其微。
建議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如果不這樣寫,怎麼寫才能引發讀者共鳴。如果是帶著這些問題來閱讀,相信大家一定能從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