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著奔馳拿低保,逝者離奇領補貼……越來越多從前不易發現的「微腐敗」,正因為大數據反腐系統的建立無處遁形。
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要求,精準監督、創新監督,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以高質量黨內監督、國家監察促進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提質增效。「新華視點」記者追蹤近年來多地智慧監督平臺運行情況,透視反腐新動向。
大數據開啟反腐全天候「探照燈」
在遼寧省瀋陽市紀委監委大樓,有兩間23℃恆溫的機房,近百臺伺服器羅列在黑色金屬架上。這是瀋陽市紀委監委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合作的大數據監督技術實驗室。
這些機器就像瀋陽市紀委監委的「大腦」,存儲著全市上千個一級預算單位的數十億條數據。通過數據計算、分析,能發現各種問題,就像開啟全天候「探照燈」,讓更多「微腐敗」甚至「隱身人」悄然現形。
通過系統數據分析比對,發現有的人開著奔馳拿低保,158名公務員涉嫌違規經商辦企業,4757名逝者離奇領取補貼救助,1546名企業法人領取1614萬元低保……大數據打通「信息孤島」屏障,一些隱蔽的腐敗問題清晰浮現。
「以往紀委監委的很多工作是『手工活兒』,一例一例篩查。」瀋陽市紀委監委正風肅紀監督室副主任查巖介紹,「像建設領域的圍標、串標行為,原來一般都局限於一個案子。現在有了這個平臺,所有公司的招投標行為一目了然。」
記者發現,多地開始藉助大數據系統提升監督質效。
貴州在很多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和村委會安裝了運行扶貧民生領域監督系統的觸摸查詢一體機,追繳資金數千萬元。2019年以來,湖北通過「網際網路+監督」方式核查扶貧項目,追繳相關扶貧資金800餘萬元。浙江建德市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智慧監督平臺已發現疑點信息986個,涉及18個類別。
記者了解到,大棚房、人防、民政、科技、醫保、社保、招投標、「四風」問題等領域,吃拿卡要、盤剝剋扣、優親厚友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是大數據系統的「掃描範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包括湖南麻陽、寧鄉、懷化,江西修水,遼寧瀋陽,浙江建德等在內的30多個縣(區、市),已在探索應用大數據監督系統。發現疑似問題線索31萬條以上,挽回損失8億多元,給貧困人員至少返還資金3728萬元。
大數據反腐如何運行?
大數據的全天候反腐「探照燈」到底如何運作?機器如何理解複雜的政策?又如何從海量信息中發現問題?
——對公權力數據化分析。負責系統開發的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方金雲說,首先要將公權力數據化,找到五大參數——資金、項目、物資、決策、關鍵人,採集相應數據。
例如,瀋陽從全市1260餘家一級預算單位、1000餘家二級預算單位採集各類數據38億條,納入資金總量2474.5億元。建立86個原生資料庫,在國庫支付類資料庫中,將全市6600多項補貼資金,整理為包含14大類、544小類的資金目錄清單,實現每一筆資金的依據、來源、去向、發放全程可記錄、可留痕、可追溯。
——「數據體檢」。方金雲介紹稱,要通過數學建模,利用複雜的公式和函數來讓機器理解政策如何執行、權力如何運行,在此基礎上比對分析海量行權數據,準確發現可疑問題。
大數據分析過程被形象地比喻為「體檢」:不同指標對應著不同閾值,超過閾值就會「亮起紅燈」。就像體檢報告一樣,如果某一項指標出現異常,並不能說明「病了」,但如果指標全部飄紅或某一指標特別高,就肯定有問題。
——實時提醒。一旦發現問題,系統會立即作出提醒。記者從江西省修水縣了解到,該縣的大數據平臺將民生項目劃分為計劃、設計、招標等19個關鍵環節,設置28類評價指標。每個指標被賦予一定分值,系統根據數據打分,疊加後出現異常便進行提醒。異常線索推送給相關職能部門及紀委後,由職能部門進行核實和整改。若各職能部門在核實過程中發現有價值的線索,則須反饋給紀委,由紀委再調查核實。
「通過自動比對和實時提醒,能及時發現被監督單位在資金管理和發放方面的問題,我們紀檢監察組也能有針對性地督促整改,監督效率明顯提升。」建德市紀委監委派駐第五紀檢監察組組長孫施偉說。
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監督的真正目的是守護群眾利益,保護幹部安全。」看過很多案例的方金雲感慨,「大多數腐敗人員都能記得第一次拿錢的情景,很多幹部是在『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被一點點腐蝕的。大數據監督的願景之一,就是填平權力圍獵者挖的『坑』」。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原副院長李永忠認為,大數據監督具有公開性、科學性、規律性等優勢,有助於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一方面,大數據的採集和比對,為發現違紀行為和突破案件提供了證據支撐,推進了依法監督;另一方面,也能進一步發現和填補制度漏洞,推進深化改革,提升科學管理能力。
基層相關工作人員認為,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背景下,監察對象數倍增加,未來各地應加強統籌信息化建設,破解數據「條塊」割裂難題,形成「監督大數據倉庫」。
在大數據反腐推進過程中,如何既保證數據公開透明又不觸碰個人隱私?方金雲說,平臺收集的都是行權數據,不涉及銀行、出行、通話等個人隱私數據。此外,通過消隱技術也可以隱藏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避免「選擇性執法」。
貴州省惠水縣紀委書記、縣監察委主任李利認為,在採集基礎數據時,個人隱私信息保護、管理權限設置、信息洩露問責等問題,均需從政策法規層面進一步完善。
查巖介紹,未來,瀋陽計劃以大數據立法為先導,推動《瀋陽市政務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條例》立法,為數據公開、數據備案和大數據監督提供基礎設施和法制保障。同時以創新性發展為方向,實現大數據監督的培育應用。「對於已初步搭建起的技術平臺,要充分發揮大數據反腐潛力。」
方金雲認為,打造企業項目、幹部廉政、資源交易、資金監管、扶貧監督、案件辦理、嵌入監督、權力畫像等監督系統全景圖,用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反腐防腐,是今後加強對公權力制約和監督的一個重要方向。「目前我們只能算是摸著石頭過河,相信在未來將成為一種趨勢。」(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舒靜、朱基釵、農冠斌、於也童、丁非白、李驚亞、鄭夢雨、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