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一個學民族音樂的人一定要拜訪自己的「老佛爺」(一個學西方音樂的一定要到歐洲去看看),尤其健在的,一定要去取正宗的「經」。
恰逢《中國藝術報》刊登拙作,我讓兩位好友王錫澄和制笛大師韋世德帶著兩位青年笛子才俊去拜訪陸春齡大師並討教笛藝。陸先生看到刊登的文章喜不自勝,高興的讓四川音樂學院笛子大三學生季秋霞讀給他聽,還嘖嘖稱讚說,謝謝《中國藝術報》為弘揚民族音樂「高調」傳播正能量,鼓勵年輕人不僅要學好技術,更要為民族音樂傳播「高調」行事。
陸老指導川音笛子大三學生季秋霞《小放牛》
此事也還願了我對這兩位後輩的心意,因為我一直覺得現在的年輕人缺少真正的「傳承」 ,幫助他們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
認識「笛王」陸春齡已經二十多年了,至今家裡還存放著他寫給我的「墨寶」,雖不常見面,但時有不同場合遇見「招呼」,五月底的這幾天,上海音樂學院正在舉辦陸春齡從藝90周年的「陸春齡笛子藝術節」,97歲的作為老壽星的他忙壞了,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的嫡系弟子、旁系學生,陸春齡都要接待。
他說,自己上臺演出從不緊張,但一口氣要接待這麼多人,心裡緊張得不得了。雖然緊張,然而他的心情又是雀躍的、興奮的,甚至帶著一絲感恩。
陸春齡與詹永明
之前的三月的一天,我在上音民樂系與張文祿、詹永明等商討陸春齡從藝90周年的「陸春齡笛子藝術節」如何做得更好的話題,建議把有關資料等採用電視記錄片形式來做音樂會、研討會、講座、工作坊等等。
旁邊有人對陸春齡說「人家說你九十多歲了,不要吹了,休養休養」,老壽星「中氣十足」的回答:「不對,我有一分力氣就要發一分光,吹不動了要講,講不動了要做,要為培養新生力量做榜樣。」
2017年5月29日晚,演出前陸老特地換上了上臺穿的玫紅色長袍,上繡一隻鷓鴣,程十髮畫的,對應的是他最喜歡的笛子曲《鷓鴣飛》。在弟子們的眾星捧月下上了臺,他的笛聲婉轉清亮,無需任何華麗的裝飾,沒什麼能轉移聽眾們的注意力。
老師是「老皮匠」
陸春齡出生於上海南昌路一戶清貧人家,一家七口全靠父親踩三輪車、開出租汽車或打雜工來維持生計,母親就在家裡疊元寶,信佛,拜菩薩。
他與笛子結緣純屬偶然,弄堂裡有個「老皮匠」叫孫根濤,以修鞋為生,但笛子、琵琶、胡琴等樣樣都拿得起來,「有一次他問我,海根你要不要跟我學,我說好啊,我早想了。」
那一年,當年的陸海根以後的陸春齡7歲,「海根比較土,後來就改名春齡了。」成名後,有人拿名字打趣他:「陸海根是上海的,但陸春齡是全國、全世界的。」
因為家境貧寒,陸春齡小小年紀就要出來做工,白天做工,晚上就跟著皮匠學笛,那麼多樂器,他對笛子情有獨鍾。
「小小一根竹笛,清脆嘹亮,喜怒哀樂都可以表達,所以我從小喜歡。」孫皮匠不懂哆來咪發,就用工尺譜教他,上尺工凡六五乙,高八度加個單人,低音加一點……陸春齡上手極快,一個小調二十來天就學會了。
陸春齡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演奏
有一次陸先生告訴我們,他在小學裡吹笛子的名氣已經逐步有了,1934年的4月4日(解放前兒童節),在比德小學校長的推薦下,陸春齡第一次登上了西藏路南京路口的一家商業電臺,演奏了《虞舜薰風曲》。消息一傳出,南昌路一帶轟動了。
陸春齡的堂伯家有一臺收音機,聞風而來的親友聚在收音機邊,邊聽邊叫好。連過去反對他的祖母也樂得合不攏嘴。只有「孫皮匠」一言不發,靜靜聽著電臺裡陸春齡演奏時的技法、速度,等到春齡回來後,孫根濤一一指出糾正,然後對徒弟說:「你會出名的。」
陸春齡與胡結續赴臺講學
但陸春齡對「孫皮匠」的記憶止於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人打進來,他妻離子散,輾轉去了香港,從此再也沒聯繫上。」
為生活所迫,青少年時期的陸春齡開過汽車,踏過三輪,然而環境再苦,他也始終曲不離口,除了借笛子來排遣胸中的積鬱,他還借開車、踏車之便,尋師訪友,磨礪自己。
「魔笛」的緣起
新中國成立是陸春齡從藝之路的轉折點。1952年,蘇聯芭蕾舞團訪華,提出要聽一下中國民樂。由此,上海市文化局火速從民間藝術人才中挑出吹笛子的陸春齡、拉二胡的許光毅、彈琵琶的凌律等人。這就成了日後上海民族樂團的前身。
那時候,陸春齡正在華東空軍後勤部衛生處開大卡車,從此正式走上職業演奏家的道路,成了一名專業笛子獨奏演員。
他先後八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出訪過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讓英國、法國、羅馬尼亞、印度、泰國等國家首腦,都聆聽過他笛聲的曼妙。
陸春齡與郝益軍
陸春齡很健談,聽他講「老早辰光」的故事很有趣,記得有一次他講他1955年夏天,隨中國文化代表團出訪印度尼西亞,在雅加達廣場舉行露天演出。他登臺沒多久,意外就發生了。
「二十來檔節目,我一個人就要演十幾檔(獨奏+伴奏),吹到《小放牛》時,砰砰,槍響了。」「廣場十萬人,人山人海,大家一哄而上。我不能逃,就是倒在舞臺上我也心甘情願。我就繼續吹下去,越吹越靜,越吹越靜。後來報紙評論說,槍聲不能維持秩序,笛聲徵服了十萬觀眾。」
陸春齡與畫家劉海粟
也是因為這場演出,陸春齡體會到了什麼是「忘我」——無論在什麼環境中,只要從引子開始到尾聲結束,必須全身心地,忘我地服從樂曲的要求,「腦子裡不要雜七雜八,看到什麼大人物,怯場,怕,這是不對的。演出地方不一樣,忘我的思想要一樣。」
去國外演出,陸春齡習慣收集當地的笛子,形制各異的笛子就這樣收了一百多支。每回外訪,他也總要準備一大包笛子,印度笛、法國笛、英國笛、非洲笛他都會吹,在將中國笛介紹給世界時,他也會博採眾長,汲取世界各國的音樂養料豐富笛子的藝術表現力。
陸老與金楷(左)、錢軍(右)合奏《我的祖國》
陸春齡的「魔笛」名號來自一位前西德音樂家的評論,「一支小小的竹笛,用樂隊來伴奏,發出魔術般的聲音,忽而優雅,忽而輕快,忽而莊嚴,忽而爆發,忽而流暢,有時它又構成聲音的圖畫,宛如一陣詩意的風,吹進劇場大廳,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靈……」
經他一宣揚,「魔笛」飛遍世界,成了陸春齡的美稱。
創造性地確立風格
20世紀笛樂的發展離不開陸春齡、趙松庭、馮子存、劉管樂四位先生做出的巨大貢獻,作為「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陸春齡對於中國民樂的貢獻,首先是把南派風格的江南絲竹這種原本民間音樂卻以一種獨奏曲的形式推上了舞臺。
演奏之餘,陸春齡還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蜚聲中外的《鷓鴣飛》《歡樂歌》《小放牛》《中花六板》等,經他整理和改編,如今已成笛界家喻戶曉的經典曲目。
從舊社會到新時代,陸春齡切身感受到民間藝人「冰火兩重天」的境遇,也因此他不僅僅滿足於整理、改編傳統曲目,而致力於創作新曲,用笛聲謳歌當下的幸福生活。
《今昔》(1957)作為他寫的第一首曲子,直抒今昔對比,述說了今天的幸福、過去的苦難,《喜報》(1959)、《江南春》(1962)也是他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創作的幾首笛子獨奏曲——寫實、接地氣、有地方風韻,是業內對他作品的普遍評價。
在水墨動畫《牧笛》(1963)裡,水牛吃草,牧童在樹上吹起了心愛的笛子,笛聲與江南水鄉的美景渾然天成,也是出自陸春齡的精妙發揮。
陸春齡教過的學生少說也有上千人,作為南派宗師,他培養出了孔慶寶、俞遜發、高海等享譽海內外的第二代笛簫演奏家。
如今各大藝術院校的許多竹笛專業的著名教授或多或少都受過陸春齡的指教或者點撥,比如上海音樂學院的詹永明教授是在趙松庭推薦下、另一位教授唐俊喬是在俞遜發推薦下當年都跟隨陸春齡學習「一招一式」。
陸春齡與陳惠龍
陸春齡在笛樂的風格上有自己的創造性——南派以曲笛為主,北派以梆笛為主。1950年代進入創作階段以來,陸春齡就在曲笛中巧妙運用了北派的技巧——這在當時是非常新穎,非常具有突破性的。
說到帶徒弟,陸春齡有這樣一番總結,「你要我學,學不好;我要學,才學得好。」「學生是很聰明的,有的真學,有的假學,目的不明,要圖一個名,有的被家長強迫也學不好。一定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決心、恆心、虛心、耐心。」
「年輕人不要坐井觀天,自覺天下第一。我作為長輩,也不能倚老賣老,藝無止境,要虛心。」陸春齡笑說,把學生培養得超過他,他才算完成教學任務。
「現在陸老每天在笛藝上還都有新的想法,其思維之敏捷,心理年齡別說97歲了,我看比79歲還要年輕得多。」詹永明說。
笛子演奏家陳惠龍也是早年進入陸老門下的,和詹永明一樣,他也把陸春齡當父親一樣看。隨陸老學藝,陳惠龍感觸最深的是,「怎麼從笛子文化中學做人,怎麼體會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寫的人怎麼寫。」另外,「他是很真誠的人,有什麼說什麼,很直白。他也很樂觀,不管是在什麼困境,永遠給學生陽光、正能量的東西。」
閒不住的陸春齡,自己在心裡編了一出上海說唱《中國夢》。假使有人來看他,多半他會表演一番,那「架勢」,就像小朋友學了一隻新節目,在大人面前「秀」一次。
他拿出「家什」:笛子、竹板、小銅鑼,又說又唱又吹又敲:「只吹不唱我心不爽,吹吹唱唱都是中國夢。中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夢。科學夢、文化夢、創新夢、發展夢、強軍夢、民族夢……中國人民的夢,就是要國家繁榮強盛起來啊。」假使要問他要歌詞曲譜,他搖搖頭,講:「我是心稿,都在心裡,我唱我心嘛。」
問起陸春齡:「儂自家有啥夢呢?」他脫口而出:「我想上吉尼斯。」又搖了搖頭說:「不對,應該是『出彩中國人』。」有人說:「儂介高調做啥?低調點好伐?」
陸春齡回答:「生命短促,精神長遠。我今年97歲,對自己要求是79歲。一定要有事體做,要和大家在一起。我就是要高調,要為中國的民族音樂事業再做點事,再做出貢獻。所以,不好低調。再低調下去,中國民族音樂怎麼辦?中國民族音樂一定要發揚光大,一定要立於世界音樂之林。」
他現在「閒得慌」,急於要上舞臺,上講壇,哪怕到小區、街心演出、上課,也是好的。他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那就是: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長壽,是為了做事,不是為了享受。生命不息,笛聲不止。
他也愛寫字,愛唱歌,《願為人民吐盡絲》幾乎是他每日必唱的曲目。這是袁曉園先生(女外交官、書畫家)1982年送他的一幅墨寶,他用崑腔的風格自譜自唱,從此有了一首專屬於自己的保留曲目,甚至跟著他走遍海內外。縱然不是歌唱家,他說自己也有權利唱。
而說到飲食,他是挑剔的——喜歡吃的多吃,不喜歡吃的不要吃,軟一點、淡一點最好,紅燒肉、鱖魚、鰣魚是他的最愛。
97歲高齡的陸春齡看起來依然精神矍鑠,他每天仍堅持吹笛,少則一兩個小時,多則四個小時。對他來說,吹笛就是運氣,運氣就是健身,這也是他養生的要訣之一。
鷓鴣飛 演奏:陸春齡(陸春齡笛藝九十春音樂會)
2017年9月11日,陸老97歲生日組圖:
越聲/文圖 黃真/編輯
(部分圖片選自上海笛子沙龍)
本文原載於《中國藝術報》2017.7.17
後語:許多讀者還沒有養成閱讀後的支持習慣,如果你在閱讀後覺得不錯請加以關注、轉發和文末評論,以示支持!
我因為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多次想放棄,但因為有你在讀,所以就以「我堅持是一種信仰,你關注是一種態度!」從而讓我的原創「踏跡尋音」 公眾號不斷推出新作品!
微信或QQ聯繫:308228183
以下是「踏跡尋音」微信公眾號的精選文章:
李民雄:中國「民打」演奏、作曲、教學第一人
王向陽:為二胡設計「名家」的耕耘者
徐超銘: 創建「笙」專業50載,「笙」聲不息!
劉德海:李佳是個甘願坐「冷板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