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談笛」屠式璠:鷓鴣數題——《與愛笛生的對話》

2020-12-22 竹笛名家

——《與愛笛生的對話》系列之一

作者按:愛笛生何許人?顧名思義不言自明。不問年齡、性別、職業、地位、脾氣秉性、文化程度、藝術水準……只要愛笛與我就有共同的語言。我也是愛笛生中的一員。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之間不知討論過多少有關笛簫的問題,其中不乏值得拿來與更多的愛笛生們共饗的內容,為什麼不把它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放在更大的範圍內討論呢。

另外,以對話的形式闡述問題或許更直接、更方便、更靈活,是我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

一、最早的曲譜、最早的錄音

1、嚴箇凡、衛仲樂

愛笛生:介紹笛子曲《鷓鴣飛》的文章中,都說它的曲譜最早見於1926年嚴箇凡編的《中國雅樂集》。可是熟人之中誰也沒有見過這份樂譜,八十年前的曲集太難找了。

屠:恰好我有這份樂譜。你看簡譜與工尺譜對照是那時樂譜出版物的特點。二十世紀初簡譜還不普及,很多讀者必須藉助工尺譜來認識音樂。

愛笛生:這個譜子怎會這麼短?大概只有趙松庭、陸春齡版本的一半?

屠:1957年趙松庭為這個曲子加了一段快板 ,1983年他又要求把這個快板吹奏3遍 ;1959年陸春齡演奏時,在結尾之前也採用了一段快板。這兩個版本當然就長多了 。

另外,一般說老樂譜大都比較粗略,但是只要是素材好,總會招致後人不斷加工。於是篇幅就長了,版本就多了。對比不同時期的不同版本時,最容易看出處理者的匠心。你看嚴譜的前2拍,居然被趙松庭發展為12拍,被陸春齡發展為20拍。

愛笛生:這真是一個典型的用加花手段來發展旋律的例子。

屠:在旋律的發展上,《鷓鴣飛》確實是用了加花變奏的手法。但在這前四個音符處理上,卻恰恰不是典型的放慢加花的手法。只不過是把前4個音做骨幹,利用裝飾指法和氣息上的渲染,畫出了一片供鷓鴣飛舞的天空罷了。特別要說明的是這4個音處於曲笛中間偏低的音區,發揮了音色上的長處,再配合恰當的演奏技法,就產生預期的效果。這幾小節如果由別的樂器演奏,就不會這樣精彩了。這是一條照顧樂器長處的成功經驗,值得專業作曲者學習。

愛笛生:據說衛仲樂先生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在美國錄製了《鷓鴣飛》。

屠:是的,衛先生1938年夏天隨國際紅十字會組織的「中華文化劇團」赴美國30多個城市演出。1939年歸國之前錄製過四張唱片。《鷓鴣飛》就在其中。

在《衛仲樂演奏曲集》唱片說明第10頁說:「鷓鴣飛這首樂曲原是流行在湖南的一首民間樂曲,衛仲樂將之進行加工改編,使之成為一首笛子獨奏曲。」這種說法包含了「首次改編」的意思;還有一個旁證,嚴箇凡的譜子中特別舉出了演奏所用樂器:「簫小工調 二胡外尺內合」還明確說:「本曲不宜用笛最好用聲音較底(「底」字,保留原文寫法)的樂器似乎幽雅動聽」,說明在嚴譜出版的時候還沒有人用笛子演奏《鷓鴣飛》 。

愛笛生:這樣我們就可以斷言是衛仲樂第一個用笛子演奏了《鷓鴣飛》?

屠:目前沒有找到更早的錄音,也沒有不同的說法。有些人就是專門注意誰是第一,而忽略藝術。我勸你們把關注的重心回到藝術本身。你還是先欣賞一下這份六十多年前的老錄音吧。

愛笛生:你居然有這個老古董!

屠:1989年為了紀念衛先生從事音樂藝術七十年,出版了《衛仲樂演奏曲集》,其中的《鷓鴣飛》是用1939年的原版複製的。新CD至今還不足20年,還是容易聽到的。(播放CD)

愛笛生:這個錄音雖然很短,但還是能聽出我們熟悉的旋律的輪廓。

屠:不管後人怎樣加工,但是大架子還是這樣,可以看出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鷓鴣飛》曲譜有不少版本,我就存有八、九種。研究這些曲譜的變化,可以找出一首經典笛曲的演變過程。《鷓鴣飛》有案可查的80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史料。

大致看來看越早的譜子越粗略、越短小,嚴譜和1956年10月出版的蔣詠荷《笛子教材》中的《鷓鴣飛》都只有36小節。1962年10月出版的孫裕德《洞簫吹奏法》內的《鷓鴣飛》有67小節。趙版、陸版就更長,達到七八十小節了。個性也更突出了。

2、三種不同的處理

愛笛生:我認為趙、陸這兩個版本在藝術上已經臻於完善,可以嘆為觀止了?

屠:無疑這兩個版本非常優秀。我一直關注這兩個版本的出現和變化,對它們的每一點細小的變動,我都由衷地高興、欣賞。可是,幾十年過去了,當我再重新認真審視這兩個版本的時候,我又有些新的發現。

你還是先聽聽俞遜髮根據孫裕德傳譜演奏的版本 吧(播放CD,對照曲譜聆聽)。

愛笛生:俞遜發為什麼又回到早期的骨架上去了呢?既沒有刻意對飛翔的描寫,也沒有結尾時的炫技表演。

屠:是啊,俞是陸、趙二人的學生,他為什麼舍老師們的兩個聲名顯赫的版本不用?在藝術上他還有什麼特殊的考慮?老版樂譜中還有哪些值得挖掘的東西?這曾引起我的深思,可惜遜發走得太早,來不及當面請教了。你不想研究一下嗎?

愛笛生:這倒是一個被大家忽略了的方面,趙、陸兩個版本影響太大,而在俞演奏曲目的中,有一些更加耀眼的曲子影響了大家對他的《鷓鴣飛》的關注。

屠:所以要討論《鷓鴣飛》的藝術性,不能忘了還有一個更老的版本。一個由衛仲樂、孫裕德、俞遜發等人傳承的版本。

3、《鷓鴣飛》並非雅樂

愛笛生:《鷓鴣飛》入選《中國雅樂集》似乎不太合適。我認為「雅樂」指的是宮廷祭祀活動和朝會儀禮中使用的音樂。《鷓鴣飛》是民間樂曲,它不應該納入雅樂的範圍。

屠:說得沒錯。你發現了文不對題的現象。這本書所收的樂曲分為三部分,計有小曲28首、曲牌40首、所謂的雅樂有32首,《鷓鴣飛》是其中的第17首。除《鷓鴣飛》外,如《小桃紅》等曲子顯然也都不屬於宮廷雅樂的範圍。嚴箇凡說的雅樂只不過是對樂曲作「雅」、「俗」的區分而已。

愛笛生:嚴箇凡難道不明白「雅樂」的正確定義嗎?

屠:我可以提出一個旁證,證明嚴箇凡所說的「雅樂」,確實是對應「俗樂」而言的。1920年在河南出版了箕城王黃石編的《中華俗樂新編》第一集,其中包括了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萬年歡》、《悲秋》、《朝天子》、《陽關三疊》《鮮花曲(即茉莉花)》等60首樂曲。那時這類曲譜的出版物鳳毛麟角,關心民間音樂的人都會關注,嚴當然知道這本曲集。6年後嚴出版的《中國雅樂集》與前者體例相同,選曲範圍相近,只在數量上增加了40首,在書名上舍「雅樂」本來的含義,強與「俗樂」形成對比,以標榜其格調高雅。這是後來者取巧的體現。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本曲集雖然出現了這樣嚴重的問題,卻也保留了百首樂譜資料,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4、嚴箇凡曾為電影配樂

愛笛生:對這本書你還能告訴我點什麼?

屠:《中國雅樂集》由嚴箇凡、孫杏叔合編。我沒有找到後者的資料。嚴箇凡還曾經寫過電影音樂。1941年華藝影片公司拍攝由李麗華主演的《千裡送京娘》,講述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前的一段故事。趙從盜窟中救出少女京娘,與其結成兄妹並護送她回家。途中京娘見趙光明磊落,氣宇不凡,頓生愛慕之心,多次試探,欲以身相許。但趙認為救人不應圖報,就婉言拒絕,送京娘到她家村口,才依依惜別。

電影的主題歌《千裡送京娘》以徐緩悠揚的的曲調,真摯深情的歌詞表達了京娘對趙匡胤的真情。其中的插曲《空谷哀音》反映了京娘的惆悵和憂鬱。兩首曲子都是葉舫作詞,嚴箇凡作曲 。

5、誰說嚴箇凡最早出版了《鷓鴣飛》?

愛笛生:是誰確定了《鷓鴣飛》曲譜最早見於《中國雅樂集》?

屠:1994年在曲廣義、樹蓬編訂的《笛子教學曲精選》 中和陳正生寫的《陸春齡的笛子演奏藝術》 中都介紹了這個觀點。以後的評論文章大都以此為據。

曲廣義、常樹蓬、陳正生都是嚴謹的學者,說話有充分的根據。曲廣義、常樹蓬引用的是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國音樂詞典》中的《鷓鴣飛》條目,一些詞句都是詞典原文。詞典的措辭也留有餘地,只說「樂譜最早見於……」 誰也不敢說看過全部老譜子,如此措辭就滴水不漏了,別人引用也會放心,有了新的發現也好補充修正。陳正生熟諳上海音樂掌故,他先介紹了在1924年6月14日的廣播音樂會上國樂研究社以13人的陣容、江南絲竹樂的風格演奏了《鷓鴣飛》,隨後又說到了《中國雅樂集》亦收有此曲。

二、陸版流行在前 趙版改編更早

愛笛生:在《鷓鴣飛》的兩個最流行的版本中,好像是陸版的流傳在前 。

屠:對《鷓鴣飛》的加工,是趙松庭在先,在1957年就出了正式出版譜。但當年他就被打成右派,樂曲並沒有流傳。以後大家再聽到的趙版《鷓鴣飛》都是在1983年之後由趙的學生演奏的。陸春齡處理《鷓鴣飛》樂譜始於1959年,但是陸在當時如日中天,陸版《鷓鴣飛》獨行20餘年。這個版本也確實優秀,充分發揮了江南絲竹樂的特長,成功地刻畫了飛翔的形象。

三、《鷓鴣飛》的籍貫、《越中覽古》

愛笛生:除了趙松庭之外,嚴箇凡、衛仲樂、陸春齡都說《鷓鴣飛》是湖南民間樂曲,可是我卻聽不出湖南音樂的味道,在風格和技法上反倒是表現了江南絲竹的特點。

屠:一段好的旋律必然會在很大的範圍內流傳,從而增添了流經地區的色彩。二十世紀以來與《鷓鴣飛》有密切關係的人如嚴箇凡、衛仲樂、孫裕德、陸春齡、趙松庭、俞遜發……都在江、浙及上海活動。《鷓鴣飛》也就入鄉隨俗了。演奏者按自己的標準處理樂曲也是很自然的事。創造了幾個好的版本,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大家甚至會認為這才是正宗。

愛笛生:《鷓鴣飛》的歷史肯定非常久遠,其意境來自李白的《越中覽古》詩:「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至今唯有鷓鴣飛。」。這說明起碼在唐朝就有這個曲子了。

屠:早在唐朝就有鷓鴣之曲是不必質疑的事,但是誰也無法證明此「鷓鴣」就是彼「鷓鴣」。

我們還是說說《越中覽古》吧。文學與音樂關係本來就很密切。某段音樂如果能與詩詞結緣,就會顯得高雅,這是處理音樂的人都想做的事。但是說《鷓鴣飛》要抒發《越中覽古》的意境則僅僅是趙松庭一個人的意見。1957年趙先生寫的《趙松庭的笛子》中有5首樂曲。《鷓鴣飛》是第一首,其中還沒有提到《越中覽古》。1983年5月印製的油印本《趙松庭笛子獨奏曲集》中《鷓鴣飛》附註的第二條說:「改編的意圖,以唐朝大詩人李白詩《越中覽古》為依據,……」這是《越中覽古》第一次與《鷓鴣飛》扯上關係。

寫鷓鴣的唐詩有不少首,《越中覽古》的情緒與其他鷓鴣詩都不同。李白見景生情,借鷓鴣鳥以抒懷古之情,本來無關湖南的民間音樂。趙松庭借湖南之曲懷江、浙之古,卻也無可非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戰勝了吳國,不只是歷史上的復國君主,更是吳越人心目中的本土英雄。他要按自己的想法來這樣解釋音樂,是他的權力。但是有人在解釋其他版本的《鷓鴣飛》時,卻也要引用《越中覽古》,如果僅僅因為詩與曲名中都有「鷓鴣」鳥出現,就硬把二者捏合起來,就會有亂點鴛鴦之嫌。

愛笛生:我讀了以《越中覽古》來普遍解釋各版《鷓鴣飛》的文章,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這個看法。看來簡單匯總一些唾手可得的資料,張冠李戴隨便下結論的做法真是要不得。

屠:現在研究笛子的文章開始多了一些,有的年輕人也寫了一些不錯的文章。我非常看重這個年輕的隊伍,期待優秀的成果出現。但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笛簫理論的研究遠遠滯後於演奏實踐,已成的定論和一些的流行說法中存在的問題不少。不只理論上沒有形成系統,在研究方法、態度上也存在需要探討的方面,研究的大環境還很不理想,這讓年輕人很難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學術風氣會直接影響研究成果。要想出像樣的成果,就得認真分析,獨立思考,不可人云亦云。有志的年輕人還得認真下大功夫才能改變笛簫理論整體的落後狀況。

四、陸春齡沒有找到合適的鷓鴣詩

愛笛生:在《中國竹笛名曲薈萃》中陸版的《鷓鴣飛》的《樂曲說明》中說:「此曲自1959年至1977年曾經多次修改後定稿。」修改了18年才最後定稿,這期間陸春齡為什麼一直沒有考慮到引用鷓鴣詩呢?

屠:其實陸春齡也希望能用一首鷓鴣詩來形容他的音樂。1984年陸春齡來京住在雅寶路空軍招待所。5月20日上午他約我去討論一個問題。到了中午又一起到王鐵錘家吃飯。鐵錘拿出了一首鄭谷的鷓鴣詩《遷客》,「遷客」就是貶謫在外的人,詩中一派期待平反昭雪的情緒。原詩是:「離夜聞橫笛,可堪吹鷓鴣。雪冤知早晚,雨泣渡江湖。秋樹吹黃葉,臘煙垂綠蕪。虞飜歸有日,莫便哭窮途。」

陸先生當時特別高興,讓我替他抄下來,備今後引用。但是,陸先生的鷓鴣在天空自由飛翔,與「遷客」的情緒實在找不到契合點。

愛笛生:我也知道鄭谷的一首詩,就是《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我特別喜歡其中的第三、四兩句。

屠:在涉及笛簫的詩中,這首詩很有名。

愛迪生:我還知道鄭谷因善作鷓鴣詩而被人稱為「鄭鷓鴣」,看來還應該能找到幾首鷓鴣詩。摸清了鷓鴣詩都表現了什麼情感,也就容易選擇引用了。

五、鷓鴣詩詞反映的情緒

屠:鷓鴣詩詞表現的情緒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抒發相思別恨的。《中國動物志》記載鷓鴣的叫聲為「xi-xi-xi-ga-ga」,古人認為像是「行不得也哥哥」。對鷓鴣還有「飛必南翥」的說法,「翥」是向上飛的意思。鷓鴣南飛而離人北去,其情緒可知。如鄭谷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吹鷓鴣。」,許渾的「今古歌傳第一流,鷓鴣清怨碧雲愁。」都是此類。鄭谷的《遷客》也可劃歸其中。這一類鷓鴣詩的基調都是哀傷的。畫家齊白石是湖南湘潭人,據說在齊先生的葬禮上曾用《鷓鴣飛》作為哀樂,不知是因為其聲悲哀,還是僅僅為了選擇一段鄉音。

另一方面在唐宋詞中「鷓鴣」大都成了愛情的象徵。溫庭筠《菩薩蠻》「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中的「雙雙金鷓鴣」;李珣《菩薩蠻》「殘日照平蕪,雙雙飛鷓鴣。」中的「雙雙飛鷓鴣;」顧夐《河傳》中的「鷓鴣相逐飛」都是作為男歡女愛的象徵。

用《鷓鴣飛》來渲染以上兩種情緒顯然都不合時宜。

唯獨李白的《越中覽古》沒有納入以上兩大類。李白不過是見景生情。他看到了鷓鴣,就說「至今唯有鷓鴣飛」;如果是見到了「紅花」,也可以說「至今唯有紅花開」。在這首詩裡的「鷓鴣」與其它詩詞中的「鷓鴣」的地位是有區別的。

六、鷓鴣會飛嗎?

愛笛生:據說有鷓鴣不會飛的說法,因此可以質疑陸版《鷓鴣飛》渲染飛翔場面缺乏事實根據。

屠: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已故箏家曹正先生也曾質疑《黃鶯亮翅》的飛翔場面。我於1981年5月所記的一段筆記中說:「曹正先生嘗對餘言:……黃鶯,小鳥也。唐人僅雲「鳴翠柳」、「枝上啼」而已。但聞鶯啼婉轉,難見跳躍枝頭,待其展翅騰空,人之目力益不可及也。」在馮子存編曲、霍偉記譜的《黃鶯亮翅》的〈樂曲說明〉中有一段描寫黃鶯在天空盡情飛翔的文字。曹正認為黃鶯是一種很小的鳥,又叫黃鸝。杜甫的《絕句四首》之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金昌緒的詩《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看見黃鶯在高空飛翔的描寫不符合事實。為馮子存先生記譜的霍偉先生對此解釋說此曲取材於二人臺曲牌《大黃鶯》、《小黃鶯》。大家不必拘泥於這段文字說明。

我們也可同樣對待《鷓鴣飛》中對飛翔的描寫,只要說此曲改編自民間樂曲《鷓鴣飛》,題目與內容可能毫無關係,可以任由演奏者發揮就行了。

愛笛生:可是,陸春齡採取了一種特殊的說法。把飛翔比喻為舊社會勞動人民對遙不可及的幸福生活的嚮往。

屠:這樣從文字上或許能成一家之說。但是我認為從開始的質疑,到後來的解釋都是多餘的。對於音樂本身都是蛇足。

愛笛生:這樣不是也帶來了一些音樂典故嗎?

屠:我還是認為應該直接去感受聲音,從本質上欣賞音樂更好。我自己其實也往往受人啟發或暗示忽視了音樂的主體,在與音樂背道而馳的泥沼中彳亍。對於鷓鴣是否能飛也曾調查過。

愛笛生:結果呢?

屠:我查過197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動物志》,鷓鴣在「鳥綱」「雞形目」「鷓鴣屬」。書中對鷓鴣習性的描寫是:「鷓鴣主要是丘陵地帶的鳥類,……棲息於滿坡草叢,矮樹或小松林覆蓋處的起伏不平的小山坡上……喜在乾燥地區活動,清晨和日暮時下降到山谷間尋食。夜晚息於草叢中……」書中還說鷓鴣「奔跑快速,飛翔力亦強,常作直線短距離飛行,受驚時即飛向高處,隱蔽在灌叢深處,不易發現。」

愛笛生:那麼說鷓鴣是會飛的,陸先生不必為此強作解釋了。

屠 :你先別急,這裡還舉出了大量不同名字的「山鷓鴣」。另屬於「山鷓鴣屬」,「較鷓鴣體型短肥」,我們沒有道理把它們排除在外。先看兩段描寫「白頰山鷓鴣常5-8隻結群在隱蔽處活動。一般不輕易起飛。」;「綠腳山鷓鴣通常不起飛,僅作短距離的跑動,而後蹲伏在一些覆蓋物下面。受驚時,則驟然起飛,飛不遠就降落著地,如同其它山鷓鴣一樣。」後者說所有山鷓鴣最多只能做短途飛行;還有「環頸山鷓鴣跑得很快,常靠奔跑逃避敵害。遇到十分危急時才起飛,飛不遠即落下。1974年1月雲南動物研究所魏天昊在瀘水縣境內,在100平米的林中,追獵7-8隻山鷓鴣,擊斃其中3隻,餘者均逃脫,而不見其起飛。」生命危在旦夕都不肯起飛,是能力退化,還是習性所至?書上沒有說。

外國的鷓鴣也大致如此,英國多林?肯德斯利公司的《彩圖袖珍動物百科》中,在印度灰鷓鴣的圖片旁註明「在亞洲南部非常普遍」「靠奔跑來躲避危險。」

愛笛生:讀了你摘錄的筆記。就應該把討論的題目改為「鷓鴣是否擅長「翱翔」?」

屠 :算了吧。在這條死胡同裡漸行漸遠,我們就與音樂絕緣了。

七、音樂與文學的結合

愛笛生:僅僅是一首《越中覽古》和鷓鴣是否擅飛的問題,就花掉了你不少時間。而這兩個問題對《鷓鴣飛》音樂來說本來就無關宏旨。你是不是厭倦了討論文學與音樂結合的問題?

屠:我沒有專門研究過音樂與文學的關係,可以說沒有資格討論這個問題。只能說點自己碰到的例子和感想。

文學與音樂本來就有著血肉相聯的關係,在戲曲、詩歌等領域內,我們簡直就沒法把它們剝離開來。如果作曲者、演奏者、欣賞者的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或者說「文學」在音樂中自然發揮了作用,於音樂當然大有裨益。古今中外不乏成功的例子。

如貝多芬為了使儘可能多的聽眾理解他的《第九交響曲》的思想內容,他在最後的樂章中用人聲歌唱了席勒的詩《歡樂頌》,據說他還是在十九歲的時候就有意用音樂體現席勒這首詩的思想,他為此詩寫的旋律,在《第九交響曲》完成前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裡曾以不同面貌出現在他的作品中。

愛笛生:《歡樂頌》成了《第九交響曲》的靈魂,這是貝多芬三十年深思熟慮的結果。文學作品滲透到作曲者的思想中,從根本上影響到音樂的創作。兩者的結合才可能完美。

屠:所以說兩者真正的結合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的一些曲作者對古典文學甚至是哲學著作淺嘗輒止,就從中摘取片言隻字作為曲子的標題或題記。這些文字已經很難讓人產生明確的概念,而音樂更與這些文字全不相干。這樣的文學與音樂的結合不但不能使聽眾產生共鳴,自己也很難自圓其說。

愛笛生:你說的現象大多出自著名的演奏家或作曲家。他們很難聽到聽眾的意見,而在他們熟悉的同行中,還沒有直言不諱的氛圍。平心而論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標準去要求曲作者,對他們來說真是「難於上青天了」。

屠:其實,所謂與文學的結合,也不過是從文學中借鑑一種思想、意境、感覺而以。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的大型交響曲《大地之歌》,是根據李白、孟浩然、王維等人的七首唐詩創作的。馬勒不懂中文,他只能從一本叫做《中國之笛》的詩集中去選詩。據說此中的譯作不但有曲解原詩的地方,個別詩篇甚至無法根據譯作來確定原詩的作者是誰。

愛笛生:這是否可以說是失敗呢?

屠:《大地之歌》是馬勒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可以說是他的全部創作之冠,深具哲學性的構思。

愛笛生:那你怎樣來解釋馬勒曲解唐詩原作的問題呢?

屠:馬勒有自己要表達的很深刻的思想內容。當他讀到那些唐詩的譯作時,他認為是找到了合適的詩句。如果我們要苛求譯文應完全忠實原作的話,也應該追究譯詩者的責任。二十世紀初歐洲的漢學研究水平還不太高,才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但是對於馬勒來說,這被誤解了的唐詩才是他要表達的內容,他不可能去考證翻譯的準確程度。但他只要準確表達自己的感覺就是成功了。

愛笛生:這是世界上兩個音樂與文學成功結合的經典,在中國竹笛音樂中有沒有合適的例子?

屠:1984年俞遜發在北京舉辦了他的第一次獨奏音樂會,《琅琊神韻》在會上首次亮相。報幕員說:「《琅琊神韻》是根據我國宋代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記》而寫作的……」 彩排後我對遜發說:「你沒有表現出歐陽修被貶後的『自得其樂』,更沒有表現出歐陽修作為太守的 『與民同樂』。」遜發說:「其實我只要表現一個『靜』字。」

我非常理解遜發的想法。文革之後,他隻身進入琅玡山,遠離了紛爭,心靈得到淨化。他找到了一個急需與全國人民分享的意境。但是《醉翁亭記》的名氣太大了,說琅玡山而不提《醉翁亭記》怎麼行? 於是他在樂譜的小標題中採用了「日出林霏開」、「雲歸巖穴暝」、「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等《醉翁亭記》中原來的詞句。但是這終歸不是他的初衷,以後他寫《<琅玡神韻>創作記》時就絕口不提《醉翁亭記》了。

愛笛生:俞遜發脫離了一篇文學名作的樊籬,一心表現既定的意境,怎麼能說《琅玡神韻》是完成了與文學的結合呢?

屠:這正是遜發高明的地方。我一直認為音樂與文學僅作一種淺層的機械結合,於兩者都沒有幫助。在兩者結合中文學只能起到 「啟發」、「提示」作者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在表現上音樂自始至終都應該是主體,文學、繪畫、建築等其他藝術只能是一個參照系統,一定不能喧賓奪主。 更不能把音樂作為文字的附庸,去逐字逐句解釋文字符號。

遜發在在寫《匯流》和《秋湖月夜》時,在文學修養上早已有了一定的準備。對《秋湖月夜》的宣傳上雖然一直在說是受了南宋詞人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啟發,而實際上誰都看得出蘇軾《赤壁賦》和張繼《楓橋夜泊》對他的影響,啟動《秋湖月夜》創作的動力決不僅是一部作品。那時遜發已經主動接觸了不少文學作品,提高了自己的修養,打下了以後靈活處理《琅玡神韻》的功底。

愛笛生:那你怎樣評價趙版《鷓鴣飛》與《越中覽古》的結合?

屠:我認為趙松庭1957年版的《鷓鴣飛》就已經相當成功。1983年他結合了《越中覽古》詩,又把快板改為三遍。反倒不如前一版了。

音樂不是文字、語言,用現成的曲子去解釋一首唐詩,肯定已是非常困難,特別是快板部分與懷古情緒尤難協調。

演奏三遍快板竟然需要1分20秒。過度炫耀技巧肯定要降低音樂的格調。二十多年前循環喚氣還很先進,現在演奏技術提高了很多,再去不厭其煩地炫耀一般性技術會使演奏者尷尬,我預測今後的演出中會有人縮減快板部分的長度。

愛笛生:聽了你的分析,我真得重新思考許多問題了。

屠:在分析問題時,你一定不能忘記時代背景。

五十餘年來笛子音樂發展迅速,經常面臨「路在何方」的問題。每一個跑在前面的人都必須做出新的回答。趙先生、陸先生都曾是一個階段的學科帶頭人。兩個版本的《鷓鴣飛》都不失為傳世經典。《越中覽古》詩、過度的快板和對飛翔的描寫也都曾起過一定的作用。事過幾十年,我們的學術討論也只是為了提高認識,以利繼續攀登。我的年齡使我有幸見證了竹笛獨奏音樂的發展,我是一個一路鼓著掌,歡呼雀躍的追星者,今天我重新思考一些問題,若能做個「事後諸葛亮」也就不錯了。

愛笛生:理論需要發展,對前人的做法需要分析。這也是事業發展的需要。

-----------------------------------------------------------------------------

見《趙松庭的笛子》東海文藝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p27《鷓鴣飛》附註③。

見一九八三年五月印油印本《趙松庭笛子獨奏曲集》p22《鷓鴣飛》附註(四)。

見上海音樂出版社《中國竹笛名曲薈萃》1994年第一版p46《鷓鴣飛》樂曲說明。

見本文所附嚴箇凡《中國雅樂集》p79《鷓鴣飛》樂譜

錄音見中國唱片CCD90-087《牧歌》中第3曲《鷓鴣飛》。曲譜見臺灣琴園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玉笛飛聲——俞遜發笛藝四十年演奏曲譜彙編》p34

見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陳一萍編《中國早期電影歌曲精選》。

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5月北京第一版《笛子教學曲精選(下)》p36及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編1984年10月第一版《中國音樂辭典》P499。

見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中國竹笛名曲薈萃》p501

延伸閱讀:

屠式璠:細說我在太原的發言--《與愛笛生的對話》系列之二

資料來源網絡,本平臺僅作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名家談笛】屠式璠:鷓鴣數題——《與愛笛生的對話》系列之一
    ——《與愛笛生的對話》系列之一作者按:愛笛生何許人?顧名思義不言自明。不問年齡、性別、職業、地位、脾氣秉性、文化程度、藝術水準……只要愛笛與我就有共同的語言。我也是愛笛生中的一員。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之間不知討論過多少有關笛簫的問題,其中不乏值得拿來與更多的愛笛生們共饗的內容,為什麼不把它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放在更大的範圍內討論呢。
  • 【推薦】:屠式璠先生文章:《「鷓鴣」數題——〈與愛笛生的對話〉系列之一》
    A:僅僅是一首《越中覽古》和鷓鴣是否擅飛的問題,就花掉了你不少時間。而這兩個問題對《鷓鴣飛》音樂來說本來就無關宏旨。從你的情緒看,你是不是厭倦了討論文學與音樂結合的問題?T:我沒有專門研究過音樂與文學的關係,可以說沒有資格討論這個問題。只能說點自己碰到的例子和感想。
  • 「推薦」屠式璠先生文章:《探索竹笛線譜移調記譜方案的雪泥鴻爪》
    屠式璠先生更多文章:【推薦】屠式璠先生文章:《牧笛》樂譜的故事 ——紀念劉熾先生逝世一周年【推薦】屠式璠先生文章:《單手演奏的笛子》【力薦】屠式璠老師文章:《關於廣東音樂——我所知道的一點皮毛》屠式璠先生介紹:屠式璠先生屠式璠先生從事藝術活動的簡歷:屠式璠,音樂學家,音樂活動家。
  • 「泰笛科技」9.5億元併購華南老牌洗衣企業「天天洗衣」,持續推動...
    36氪獲悉,4月29日,「泰笛科技」於北京舉行併購發布會,正式宣布以9.5億元收購華南洗衣品牌「天天洗衣」。泰笛曾獲元禾原點的千萬元A輪融資,紅杉資本的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來自新加坡大華銀行、遠寧合豐等的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以及招商局創投、中信證券領投的1.5億元C輪融資。2016年12月,泰笛正式掛牌新三板,並於2017年6月終止新三板掛牌、啟動IPO。
  • 探索無人商業服務場景,「泰笛」在上海推出首家無人洗衣店
    近日,洗衣O2O公司「泰笛」在上海推出了首家無人洗衣店「24小時洗護ATM」,結合人工智慧探索線下實體商業新形態。據悉,該無人洗衣店所應用的技術都為「泰笛」自主研發。 「泰笛」於2012年在上海成立,提供在線洗衣、洗包、洗鞋、奢侈品及居家用品洗護等一站式洗滌服務。根據2015年易觀智庫的數據,「泰笛」在洗滌O2O領域的市場份額佔有率達到了80%。 其官方表示,此次推出的無人洗衣店,是在新服務領域對 「無人化」商業模式應用的一次探索。
  • 笛詩笛曲,古韻悠揚
    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明確記載「笛,七孔,竹筩也」。笛,在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中,被古人寄予了治國安邦的神聖願望。《風俗通》中有云:「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長尺四寸,七孔。」《樂書》亦說:「笛之滌也,可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七孔,下調,漢部用之。蓋古之造笛,剪雲夢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所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者也,其制可謂善矣。」
  • 木笛(直笛)的製造&英式(巴洛克)笛與德式笛
  • 「衛」姓怎麼寫?6位書法名家寫「衛」字!
    衛氏圖騰「衛」姓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約六十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衛宏著作有《漢舊儀》四篇,據史籍《後漢書》記載,內容是記述前漢時期西京的雜事,又著賦、頌、沫七首,歷史名家寫的「衛」字董其昌-行書敬世江-行書宋高宗-草書王羲之-行書
  • 「韓」姓寫出來真好看!書法名家寫「韓」字!
    韓氏圖騰「韓」姓韓姓,晉國六卿之一,為後宋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韓虔為得姓始祖。書法名家寫的「韓」字褚遂良-楷書敬世江-行書文徵明-草書顏真卿-楷書趙孟-行書趙子昂-草書
  • 她在農村踐行性別運動「我的生活就是我的社運場域」
    「來宜蘭從事友善耕作的小農幾乎都要拜訪賴青松。」她笑著說,「他在傳統農村開闢友善耕作已經十二年,建立的人脈資源左右逢源,就像這裡的『土地婆』。他在了解你的狀況後,就會給你建議和協助。」與賴青松的聊天裡,他問怡如,最喜歡的三件事是什麼?「我那時回答:我喜歡的是書、料理和陶藝。賴青松說,那接下來的日子,就是把這三件事相乘在一起實踐就對了。」與賴青松的這番對談,帶給怡如很大的影響。
  • 笛曲欣賞|中山大學藝術學院陳柏安演奏《秦川情》
    笛曲《秦川情》介紹:《秦川情》是著名作曲家、竹笛演奏家曾永清先生的經典作品之一,蘊藏著八百裡秦川的西部風情和陝西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使用了指柔音、氣顫音、滑音等演奏技巧,用壓揉模仿板胡的壓弦奏出「腕腕腔」的效果,這也是曾永清先生創作這首作品的獨特之處,其中運用了許多特色性的演奏技巧
  • 2019國考「言語理解-選詞填空」26-30題解析(初稿)
    該成語一般用於「學術界的討論熱烈、流派繁榮」的語境,本題雖然討論的是「人工智慧」的情況,但下文描述為「但總體上人工智慧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和「百家爭鳴」顯然的語境顯然不合適。十地市級卷30題/省級卷25題【2019國考地市級卷30題/省級卷25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老」是一個褒義的字眼。一個年輕人處事得當,會被說老練、老成。
  • 是論命還是在「套命」?
    早前,玄善堂和大家談過「小明的算命經歷」,講到現在「師傅」的算命方法。這是在「未知」的情況下,任意發揮。不過,有時,有些「師傅」,又會在「已知」的情況下,說出一大堆「偉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些命理書籍在論命時,不是按著命理法則來分析,而是在「套命」(即是「因人而論」,因著某人已知的經歷,然後套用相關的命理法則來分析,而不是按命理來印證命造。)
  • 聽歌學「日語數數」,不轉不是日語生
    10以內的數有音讀和訓讀的不同,比如一的音讀是「いち」,訓讀就是「ひとつ」;二的音讀是「に」,訓讀就是「ふたつ」等等。而10以上整數的讀法都用音讀。比如在日語中,表示細長的東西(鉛筆、樹木、骨頭、酒瓶等),日語中用「本(ほん)」;表示小動物(昆蟲、貓狗、魚、鳥、兔等),用「匹(ひき)」或「羽(わ)(鳥、兔)」;還有說平展的東西
  • 【從聖經來談姓名與命運】05-從聖經看姓名學所失落的一環和加「一」的人生
    所以,單字「姓」的筆劃數,不會產生「數」的靈動力,為了要使天格「數」產生靈動力,那麼單字「姓」的筆劃必需與另一個「數」來組合,所以就必須加上假成的「一」來形成天格的數理。 如果不加上假成的「一」,會怎麼樣呢?如果不加「一」,姓名學的排列和演算,就失去了準確性,這也是姓名學者一直無法了解的一點。雖然,大部分的姓名學者,認為天格的數理及含意,並不直接影響人的命運。
  • 日本的「鬼怪文化」談
    先了解6個日本鬼怪文化① 除了「鬼」、「神」以外,其他日本都統稱為「妖怪」妖怪,就介於「神」跟「鬼」之間。凡是人類死後無形體的「冤魂」、修行成精的「動物」,甚至久置荒廢的廢棄物,只要是人類無法解釋,又看不見也摸不到的魔、靈、精、怪,全部統稱為「妖怪」。日本妖怪大多擁有猜忌、嫉妒、毀恨的性格,反映出人類將自己的黑暗面投射到妖怪的形象上。② 中文的「鬼」不是日本鬼!
  • Facebook 正改進聊天機器人的對話能力,讓它們學會「閒聊」
    在過去的幾年裡,Facebook 曾做過很多嘗試,如讓聊天機器人代表用戶進行談判;關閉了兩個突然開始自行對話的機器人「Alice」和「Bob」;發布研究工具 ParlAI。如今,他們正在努力改進聊天機器人的對話和交談能力,讓機器人學會「閒聊」。雖然它被叫做「聊天機器人」,但聊天機器人不能真正聊天。
  • 日語中「パート」和「アルバイト」有什麼區別?
    在日語裡表達打工(兼職)這樣的詞彙主要有兩個:「パート」和「アルバイト」。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兩者有什麼異同點。「パート」全稱是パートタイム,來自英語part-time 表示(按時計酬)打零工,兼職。
  • 灌溉有「數」:別讓農作物「喝多了」
    作為「耗水大戶」,農業灌溉用水量佔全國總用水量的 61.4%,因為我國 95% 的灌溉土地,仍然延續傳統的漫灌和溝灌方法,水利用效率僅為 30%~40%。相比之下,發達國家水利用效率更高,可達 80%~90%,有利於保持水土生態良性循環。因此,改進中國農業灌溉用水,是解決中國農業發展難題的重要一環。
  • 「笛王」陸春齡:「我就是要高調」
    恰逢《中國藝術報》刊登拙作,我讓兩位好友王錫澄和制笛大師韋世德帶著兩位青年笛子才俊去拜訪陸春齡大師並討教笛藝。2017年5月29日晚,演出前陸老特地換上了上臺穿的玫紅色長袍,上繡一隻鷓鴣,程十髮畫的,對應的是他最喜歡的笛子曲《鷓鴣飛》。在弟子們的眾星捧月下上了臺,他的笛聲婉轉清亮,無需任何華麗的裝飾,沒什麼能轉移聽眾們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