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專門拿出一個小節,透過圍棋與《孫子兵法》闡述中國的軍事理論。他講的未必都是正確的,但如果歐美更多人將中國理解得像他一樣透徹,中國可能將毫無秘密可言。書中指出中國的戰略思想、外交策略乃至軍事理論都與西方完全不同。
西方作戰的傳統一般講究決戰決勝,而中國的軍事理論強調用計及迂迴策略,逐漸累積相對優勢。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西方的戰爭一般是真刀真槍地拼殺,甚至事先還要宣戰,找好決戰地點。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卻不太一樣,自從晉國元帥先軫用計戰勝了楚國,歷朝歷代的戰爭都講究謀略,出奇謀制勝降低戰損,《孫子兵法》更是明言「不戰而屈人之兵」為獲勝的最高境界。
這反映在東西方比較流行的棋類上,西洋棋的目標是全勝,把對方的王或者王后逼入絕境。西洋棋的比賽是大獲全勝或者偶爾靠一招小勝,亦或是雙方均無法取勝握手言和。但是中國流行最久的圍棋講究戰略包圍,雙方在棋盤上落子佔據有利的地形,吃掉對方的棋子。高手對弈通常勢均力敵,棋子在棋盤上犬牙交錯,最後一方僅憑微弱的優勢取勝。
西洋棋通過正面交鋒贏得全勝,而圍棋則通過持久戰積小勝,圍棋選手不僅要盯住棋盤上的棋子,還要思考對方的後招。中國的軍事理論與西方完全不同,從西洋棋與圍棋上就涇渭分明,最能代表中國軍事理論的著作便是《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誕生的年代是春秋時代,各諸侯之間交戰頻繁,但是如果每次戰爭都是正面大廝殺,結果肯定是雙方國力都有很大的損失,這是別的國家最願意看到的。人口在那個年代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如何在戰損最小的情況下贏得戰爭,是每個國君、統帥考慮的問題,也就是《孫子兵法》誕生的土壤。
基辛格評價《孫子兵法》主要不是講戰場上的廝殺,而是「勢」,氣候、外交、地形、情報、後勤、士氣等,都在影響「勢」的變化。《孫子兵法》講究避免與敵人硬拼,利用「勢」折損敵人的士氣,誘使敵人跟著自己走,或者逼入絕境,迫使敵方全軍覆沒或者投降。「勢」指的是雙方力量強弱以及總體趨勢的不斷變化,戰場上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善用「勢」的軍事家用兵如同水順流而下,可以找到一條最快的路線。《孫子兵法》要求指揮官不是立即交戰,而是耐心等待最佳戰機,避開敵人的鋒芒,研究對方的實力及弱點。當出現打擊敵人薄弱環節的最佳戰機,指揮官應當立刻調兵遣將,對敵人的弱點進行無情打擊、「順流而下」。
當然用計取勝是最理想的結果,不過實現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很多的戰役都是硬碰硬,慘烈程度並不亞於兩次世界大戰。用計取勝的戰役雖然很多,但也是因為他們太出名,比如城濮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孫子兵法》講的是戰爭的最理想狀態,並不是每一場現實的戰役都適用。
《孫子兵法》是孫武隱居吳國期間寫成的書,在第一次覲見吳王闔閭的時候,孫武將《孫子兵法》十三篇當作見面禮獻給了吳王。把《孫子兵法》翻譯到歐洲的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約瑟夫·阿米歐,中文名錢德明,他同時期翻譯的著作還有《吳子兵法》、《六韜》、《三略》、《司馬法》、《尉繚子》、《李衛公問對》,合稱《武經七書》,當時的法國評論家就建議將《孫子兵法》列為法國軍隊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