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善於使用比喻,以水之形比喻用兵的方法。
正如前面介紹的例子,我們不難體會出《孫子兵法》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兵書。
《孫子兵法》還是一部字數非常少,但理論體系卻是最龐大的兵書。西方古代和近現代都找不出與《孫子兵法》相媲美的軍事著作。(1-5的例證)
正如美國戰略學家柯林斯所說:「19世紀以前的西方,軍事著作的任務,大多留給了歷史學家,而且只隱含著一鱗半爪的戰略知識。」的確正如柯林斯所說,西方古代的軍事歷史和戰史著作,幾乎沒有軍事理論方面的總結,更談不上有系統的戰略思想。而《孫子兵法》則是理論成熟而且體系龐大的戰略理論著作。《戰略論》的作者利德爾.哈特,被西方譽為古典戰略理論的終結者,現代戰略理論的開創者。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間接路線戰略」理論。但他卻說:「《孫子兵法》這部篇幅不長的書,將我20多部書中所涉及的戰略戰術基本原則幾乎包羅無遺。」因為早在2500多年前,孫子就已經提出了「以迂為直」的戰略思想。利德爾.哈特的戰略理論,就是孫子的「以迂為直」戰略思想的現代版。第五,《孫子兵法》是一本充滿唯物辯證法的書。
春秋以前,軍事領域中是封建迷信盛行,戰爭觀是天命觀當道。例如姜子牙幫助武王伐紂,誓師進軍時,恰遇颳風下雨,許多人不主張進軍,說天象顯示不吉利。但姜子牙強調:「枯骨死草何足道吉兇?」但是這樣的唯物主義戰爭觀並不佔主導地位。春秋時期,尤其是《孫子兵法》已經打破了夏、商、西周時期戰爭和軍事問題上的天命觀、迷信觀,充滿了唯物辯證法思想。
孫中山先生對《孫子兵法》十三篇的高度評價,可以說是非常恰當的。孫中山說:「就中國的歷史來考究,二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了中國的軍事哲學。」——孫中山
這一評價,對《孫子兵法》的戰略理論成就和軍事哲學成就及達到的智慧高度,給予了最高的肯定。
第六,《孫子兵法》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必須學習的一本書。《孫子兵法》誕生已經2500多年了,它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被人們遺忘,相反,古今中外世界各界人士卻都非常注重學習和研究《孫子兵法》。為什麼大家都強調必須學習和研究《孫子兵法》呢?我們來看一些名人的觀點就不難理解了。
一是認為孫子兵法是13篇。關於孫子兵法成書時間和年代問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公元前515至公元前512年。全書分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這個說法,司馬遷《史記》有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所以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是13篇。
二是認為《孫子兵法》有82篇。《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於見吳王前;見吳王后又著問答多篇。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
三是認為魏武帝曹操修改和注釋了《孫子兵法》。歷史上注釋《孫子兵法》,確實是曹操首創,他是公認的注釋《孫子兵法》的第一人。
曹操曾經說《孫子兵法》:「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繁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
《孫子兵法》注家杜牧也認為,「武著書凡數十萬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
宋神宗元豐三年詔命的《武經七書》確立了《孫子兵法》兵學首要經典的地位。《武經七書》是《孫子兵法》的一個重要版本。 現存有南宋刊行的《十一家注孫子》,則是《孫子兵法》的另一個重要版本。綜上所述,孫子見吳王時獻出的兵書是十三篇,後來孫子再隱居可能還續寫了兵書,可能沒有流傳下來。如果將來有文物出土,能夠讓我們後人見到更多的《孫子兵法》,那將是中華民族和世界各國的幸事。但目前傳世《孫子兵法》應當是十三篇,是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兵書。
我從上述多個方面給大家簡要介紹了《孫子兵法》是一部什麼樣的書。我再總結一下:《孫子兵法》是:現存最古老的戰爭與戰略理論著作;是中國古代智慧學代表性著作;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哲學著作;總之,它是全書中沒有一個例子,只講各種用兵道理的一部「舍事而言理」的兵學名著。本文作者:ClCC國防教育特邀專家 楊新
如何加入學會
註冊學會會員:
個人會員:
關注學會微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c2_china),回復「個人會員」獲取入會申請表,按要求填寫申請表即可,如有問題,可在公眾號內進行留言。通過學會審核後方可在線進行支付寶繳納會費。
單位會員:
關注學會微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c2_china),回復「單位會員」獲取入會申請表,按要求填寫申請表即可,如有問題,可在公眾號內進行留言。通過學會審核後方可繳納會費。
長按下方學會二維碼,關注學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