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網絡、衛星,地圖是如何繪製的?一位天才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現代社會人類習慣用各種各樣的科技來解決生活的問題,科技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快捷,讓我們不用再帶著以往厚重的書本,只用一部手機就可以搞定所有。在我們出門旅行的時候不用帶上厚厚而且也不精準的地圖,只要把手機連接汽車,就可以直接導航到目的地。但是在沒有高科技的古代,沒有衛星定位是怎麼繪製地圖的呢?難道是一步步的走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古代沒有網絡、衛星,地圖是如何繪製的?一位天才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古代的時候任何需要大量工程的活動都是非常的艱難的,在最開始的時候,那時候還是炎黃時代,炎帝就曾經為了丈量土地而徒步走了幾十萬裡,地圖的繪製就是靠人的雙腳一步一步測量出來的。大禹治水時,關於水災地區的數據也是用繩子一點一點人力計算出來,所在那個時候的地圖也叫作禹跡圖」。
等到了漢代的時候,機械發達一些了,人們就用一種特質的馬車,把馬車做出兩層的樣子,裡面各都放一個假人。走到一定距離就敲一下鼓,到整數的時候就敲鑼。這樣負責記錄數據的人只要聽聲音有多少下,就可以計算土地的路程了,算是比較方便的了。這種方法就叫做「記裡鼓車」,其實在只有簡單木械的古代,這樣的方法已經是方便不少了,節省了人力。
時間到了西晉,那時候有一位非常厲害的天才橫空出世,他就是裴秀,但是他卻沒有去戰場上面攪弄風雲,而是用了另一種方法揚名立萬。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吧,就是一種新型繪製地圖的方法。他結合了很多先人的繪製手法,然後又融入了自己的改良,提出了製圖六體法,並且用這個方法畫出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
他提出的方法裡面的六大核心那些名詞大家一定聽不懂了,這邊小編給大家解釋下,分率就是指的比例尺,用來測量圖中地形面積的比例。準望就是指向,體現地圖裡面各種地形之間的聯繫。道裡就是距離,高下就是指相對之間的高度,方邪就是坡度的高度問題,迂直是指高低與距離之間的換算。大家聽完是不是嚇了一跳啊,這個為什麼這麼像是我們現代的數學計算啊,可見當時古人的智慧也是非常的厲害了,這個算法對於地圖的繪製非常的厲害,後世一直在不斷沿用。根本不輸我們用衛星畫地圖的今天,所以他也被稱為一代偉人。
其實關於古代的智慧傑作還有很多很多,甚至有一些是用現代的技術都沒有辦法還原的。等以後小編帶大家一一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