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生活中,大多數孩子都跟媽媽比較親,比如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媽媽,想要什麼找媽媽,犯了錯還是找媽媽。媽媽可謂是他們心中排在第一位的主要依賴人和養育人。
因此當他們看不到媽媽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恐慌和不安全感,為了緩解這種負面情緒和表達見不到媽媽的不滿,孩子就會開始大哭大鬧。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經驗的家人往往能非常輕鬆的解決,但是這對於大多數爸爸來說,就有些困難了,常常會顯得手足無措。
但是下面提到的這位爸爸,面對兒子的哭聲,簡直是做到了教科書式的完美應對。
媽媽有事外出,爸爸巧妙應對兒子大哭大鬧!
這天,張萌媽媽有事需要外出一趟,於是就把兒子留給老公照顧。可是她剛一走,就給老公留下了一個大難題,那就是兒子開始大哭大鬧,那哭聲簡直到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步。
話說這位爸爸看到正在哭鬧的兒子,卻顯得異常的淡定。
他先是問兒子:是不是看不到媽媽,心裡難受?兒子聽了之後,邊哭邊點頭。
然後他又對著兒子不緊不慢地問:是不是哭出來心裡好受一點,兒子又是邊哭邊點頭。
緊接著,爸爸又說:那你好好哭吧,等哭夠了我們先去看你最喜歡的動畫片,然後再去吃飯。
過了一會兒,兒子停止了哭聲,不過看起來還是喪喪的。
爸爸又問:是不是心裡還是很難受,如果難受怎麼哭都行,爸爸不罵你。結果兒子輕輕的搖了搖頭,爸爸順勢摸了摸他的頭。
為什麼這位爸爸就能很好的止住孩子的哭聲,而有些人就不能輕鬆做到呢?
具體來說,這位爸爸只用了三種育兒小知識。
生活中,很多家長面臨哭鬧的孩子,最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你不要哭了行不行!
這句話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是對孩子情緒的否定。
孩子不高興了會哭,受委屈了會哭,傷心了會哭……哭是他們宣洩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
因此面對孩子的哭泣,讓他們能夠適當的宣洩,把自己的心裡不舒服發洩出去,能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
如果大人一上來就對其進行制止,大多數情況下,只會讓他們更加放大這種情緒,從而哭聲越來越大;少數情況雖然能夠短暫的得到制止,但是多半也會給孩子心理留下情緒陰影。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有多少家長能夠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
案例中的爸爸正因為知道兒子因看不到媽媽、想念媽媽而哭泣,所以他從兒子的角度考慮,讓他可以盡情的哭泣。
正因為爸爸的這種理解,讓兒子感受到了溫暖,所以也就慢慢從想念媽媽的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孩子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哭泣,家長們只有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善意,才能讓他們很快地從哭泣的情緒中走出來。
對於孩子來說,轉移注意力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方法,在他們哭泣的時候,用他們最喜歡的玩具、動畫片、食物等轉移他們注意力,很快就能夠讓他們停止哭泣。
總之,應對孩子們的哭鬧,家長們不能採取單方面強硬的態度,要像水一樣,柔軟且有力量,讓他們感受到溫暖、理解、尊重的同時,達到使其停止哭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