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恬非常黏媽媽,只要媽媽在家,一刻不停地找媽媽。哪怕正和別人玩得高興,轉頭就喊著找媽媽。
今天老恬媽上班,昨天我們提前告知老恬這個消息,並一直強調:明天媽媽上班,不能在家陪你了,你要聽奶奶的話,中午媽媽就回來了。
早晨,老恬媽上班之前又重複了一遍:媽媽要上班了,中午就回來,你要聽奶奶的話。老恬一臉不高興,但是並沒有黏著媽媽不放,老恬媽開心的上班了。
中間幾遍電話,奶奶輕鬆地說:看風景呢!沒你們想像的那麼難看!聽話著呢!偶爾喊幾聲媽媽,在家裡搜了一遍,沒找到就不找了。
我們大驚:明明是「媽媽牌黏黏膠」,怎麼會不想媽媽呢?
這可能與我們提前告訴老恬有關,但我覺得這與寶寶的適應能力關係更大。因為外界環境發生變化,寶寶必須適應外界的變化,才能得到利益最大化,因此他們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美國的兒童專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個18月大的孩子,與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每天睡覺18個小時,遠遠超過同齡兒童的睡眠時間。但是當他與爸爸一起的時候,睡眠時間與同齡兒童基本一致。
專家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孩子的爸爸揭示了謎底:孩子媽媽患有精神分裂症。
孩子因為感受到外界看護人的變化,所以用不同的睡眠時間來應對不同的看護人。為了儘量避免與精神分離的媽媽相處,他讓自己睡更多的覺,以免自己的行為刺激到媽媽,危害自己的安全。
適應力強大,是寶寶應對社會的一把利器。能夠隨時根據外界的變化,改變自己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寶寶的適應力強大與否,媽媽可以外出試一下,看看平時黏人的小寶寶,在媽媽離開之後是否能夠順利轉化。
怎樣幫助寶寶適應外界環境呢?
1、安全感
寶寶能否快速適應外界新環境,與寶寶的安全感有很大關係。
有安全感的寶寶,知道媽媽離開,只是短暫的分離,一定的時間之後,媽媽會回來的。有了強大的安全感作保障,孩子在新環境中不會太害怕,也就更能適應新的環境。
2、與寶寶約定
寶寶在脫離熟悉人的看護下,心裡是很擔心的,擔心大人不要他了,於是會很不安,時刻想著找到熟悉的人,找不到就開始大哭。
所以,媽媽在離開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你要去哪裡,你要去幹什麼,你大約什麼時間回家。
在得到大人的承諾之後,孩子會等著大人兌現承諾。在這期間,孩子也會很安靜,他知道到了約定的時間,大人就會回來了。
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越強,孩子應對社會的能力就越強,越不需要父母擔心。這種適應能力,需要從小進行培養,才能讓孩子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