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樸門永續設計,但是因為這項新生事物的獨特性,誤解還是時有發生。從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了樸門是什麼、從何而來,那麼應該怎樣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它呢?
什麼不是樸門永續設計?1. 樸門不是某一種有機農法樸門永續設計認為,應該要有更多人學習如何直接從土地獲得食物,也因此,許多樸門永續設計的案例,是透過食物生產系統彰顯出來的,讓許多人因而誤解樸門永續設計是一種有機農法。
樸門永續設計強調的是地景的模式、功能,以及設計中其他元素的組合,是結合技術(如何執行,例如有機農法)、策略(如何與何時執行)與設計(強調模式的應用)的多維系統。
一個樸門設計師會不斷地問:「這個元素該被放在哪個位置?如何安排,才會讓此元素在設計中發揮最大的貢獻與效益?」
2. 樸門不是單一技術樸門永續設計經常被低估為數種常見的設備或技術的展現。例如,有些人會以為生態廁所、香蕉圈、螺旋花園、鎖眼花園、麵包窯、雨水收集桶,就是樸門永續設計。然而,樸門永續設計的老師都會一再提醒學生,這些都不能代表樸門。
應該這麼說,如果設計得當,這些設備符合了樸門永續設計的精神與概念。但很有可能你來到一座徹底彰顯樸門永續設計理念的農場或空間,卻看不到任何上面所說的技術或設備。美國知名的樸門設計師與水資源保育專家布萊克·都門(Brock Dolman)也曾說,如果他帶人到一個地方,人們問他:「快告訴我,這裡有什麼樸門的設備?」他就知道這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樸門永續設計。
我強調「設計得當」的意思是,例如雨水收集系統如果沒有周全的考量,反而無法讓系統自我支持,那麼這就不是一個符合樸門設計目標的設備。羅賓曾與臺灣的學生分享一個小故事:她在澳洲的鄰居,在看了一本樸門設計的書之後,很興奮地動手建造了一座也被視為典型樸門設計的曼陀羅花園(mandala garden),但之後鄰居卻相當苦惱,因為他的曼陀羅花園半徑超過十公尺,園圃面積太寬,超越他的雙手所及,使得他在照顧與採收時都不像書上說的,可以省能、省事。鄰居急忙跑來向羅賓求助。羅賓看了現場後,建議他在這座巨大的曼陀羅花園中進一步劃分出數個小的曼陀羅園圃,輕鬆解決鄰居的困擾,讓他能夠進出花園照顧每一棵植物。
可見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將某個設計冠上一個名字,但是技術或名稱並不是重點,重點是設計是否能夠善用適切的方法與設計原則,讓設計中所有的元素產生互動關係,達到樸門永續設計所追求的生態效益與目標。
3. 樸門不是一套規則樸門永續設計是以原則為基礎,而不是以規則為依歸,因此他適用於各種氣候條件與文化背景。往往,你向一位樸門設計師提出一個與基地條件有關的問題時,所得到的第一個答案往往是:「看情況!」我認為一個好的樸門老師與設計師,不會未經思考隨便提供解答,因為一切都是看情況,在尚未針對基地做觀察、了解基地條件與狀況前,隨意提出解答,反而可能有害於未來的設計。
墨立森(Bill Mollison)曾說,樸門永續設計引發了一場革命,一場寧靜的革命,而他只是其中的始作俑者,提供了一套設計系統與方法,讓人勇於實踐自力更生的生活方式。因此,樸門永續設計不教條化,只要掌握一個大方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
樸門永續設計的原則解析小如公寓大樓的住戶,大環境如農場,再大如群體社區的規劃,都可以運用樸門。它結合了生態、地理、農業、建築、能源等等原則,很人文地以愛地球、愛人類、以及與人分享為宗旨。發展以來,最特殊的是它有一套教人釣魚的學習課程,期待人人都是設計師,都能設計創造自己的居住環境,由點而面,積極的為永續的未來努力。
樸門永續設計有幾項原則,每一項都沒有高深的理論,反而是「本應如此」的簡易常識,卻能改善今日複雜的「科技」生活方式。
以下就是它的幾項原則:
1. 連結環境內的各個元件在設計居住環境時,考慮各元件的特性,加以連結,相輔相成。譬如一座農場內將設置蓄水池,以供應房舍及菜圃之用。那麼將它設在房舍及菜圃高處,以重力供水,將可節省抽水馬達及電力或燃油。或者將雞舍鴨舍設在菜圃旁邊,菜圃的植株殘渣很方便的丟到隔壁給雞鴨吃;菜圃需要肥料時,也可很方便的到隔壁雞舍鴨舍鏟取。
2. 每一元件具有多功能挑選各元件或決定元件位址時,最好兼具多種功能。譬如在農場內設置水池,除了儲水,還可以提供養魚,養鴨,種植水生食用植物,冷卻空氣,生態保育等等功能。
3. 重要功能都有多項元件提供保障譬如大型農場或社區內種植植物,要多樣化。有樹有果有菜、有一年生多年生、有耐旱耐溼不同特性、能供食用、飼料、建材、綠肥等等功能,而且四季都有收成。如此就能保障生活所需,獨立自主。
4. 有效率的能量規劃各元件的位置與坐向考慮到能源,包括人力的效益。譬如把需要常走動細心照顧的菜圃規劃在廚房附近,家庭主婦就能省力方便的採摘三餐食材,僅須偶而照料的果樹與放養的雞鴨則可規劃在離住宅區稍遠的位置。
風、雨、太陽、水是大自然的能量,我們在設計時就考量了隨順大自然力量的措施。例如可在東北邊種些樹籬擋住冬天吹起的乾冷東北季風,西及南邊則可挖水池,讓夏天的西南季風及南風吹來的熱風冷卻,以節約能源,創造舒服的生活環境。
坡度也是重要的能量來源。地形或陡或緩都有坡度可以利用,可因此規劃出水庫位置與水流方向,將水的來源與去處做個最好的規劃。
5. 利用生物資源現今能源危機下,要更減少依賴機械與石油,多利用動物和植物的資源。它們是可再生、可循環利用、永不枯竭的,可以用來提供各項生活所需,如薪柴、肥料、生物防治、除草除蟲、水土保護。
6. 循環寶貴的地球資源與能源現今全球貿易方式是最消耗資源與能源的,在樸門設計中儘量就地取材,循環利用資源與能源。譬如廚餘可變成肥料;使用過的中水可用於澆灌菜圃果園等等。
7. 小而美的系統目前農業依賴機械、石油、與化學藥品才能大面積的耕作。但能源將耗盡,化學藥品則破壞了無數土地,寶貴的森林也被剷除用於耕種。樸門設計著重小型的、密集的、合作的耕作方式。事實上,近年來的觀察已發現小型農場的總產量較優於大型農場。
8. 加速生態系的演化一塊荒廢的土地如果沒有人為破壞,任其自由發展。野草等低矮植物會先長滿,接著固氮的先驅植物開始生長改善土壤,然後後續更多矮小的,緊接著較高大的樹種一步步進駐,或許要幾年或幾十年,但終會逐漸形成一個穩定充滿活力的森林。我們可以運用幾項策略加速演化,例如種植容易生長的樹種以及固氮樹種等,以復育土地,穩定生態。
9. 多樣化種植多樣化的植物可以形成較穩定的生態。種植蔬菜、水果以及提供核果、油脂、木材、薪柴等植物,加上飼養家禽、魚蝦。農民可以創造永續的農場,能獲得足夠食物,自給自主,避免單樣作物耕種的風險。
10. 利用邊界水邊、圍牆下、森林邊都是邊界,是不同生態系交接的地方,也是物種最豐富的地方,可以好好利用。例如一個圓形一樣深度的水池,其效益絕比不上一個有深有淺、周圍凹凸多邊、甚至中央還有小島的水池。水池邊緣及中央或不同水深處各有不同的小生態,可種不同可食植物,水裡還可放養魚蝦。於是又豐富了生態,增加了可食作物與經貿來源。
樸門永續設計是設計的理論,效法自然,收納古今中外的經驗與智慧,積極的創造友善的生活環境。
除了設計原則與技巧,樸門還有最重要的兩個精神:一是把缺點設計改造成優點,譬如土地自己長出許多新樹種,一般人會急著砍除,在樸門設計會考量這新樹種的特性,找出它的功能,以便與其它元件做最佳的結合。二是樸門設計是活潑有彈性的,是虛心學習的,所以生活環境會演變,樸門設計也會修改應變。
消息來源:地道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