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門再次入耳,與上一次已經過去了三年。因此,對於樸門也有跟多的理解。
基於項目定位:樸門農場是一個對樸門永續設計的應用
這幾天以來,我一直試圖尋找中國範圍內,能夠真正意義上做成功的一個樸門項目。遺憾的是一個也沒有,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那麼多人實踐,而沒有開花結果呢?
因為相對個人或者家庭來說這是一個需要有錢有閒才可以堅持的事情,是一個遠期的效益。
因此,我改變了自己的思考角度,運營上從一個公司的角度去考慮,效益上從考察學習研學參觀經濟上去考慮。這樣是否能夠成功?即便這樣,我也認為很難實現。
我發現,現有的樸門設計,無論是從農法設計,還是裝置設計上,在歷史上全部出現過,並沒有什麼新花樣。只不過是,西方工業國家與東方國家在對自然的探索上,先後順序不同。
西方工業國家先進入了邏輯科學的道路,然而引發了工業革命。當原本的自然平衡被破壞之後,他們才開始考慮可持續的生態觀。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則從一開始就注重人與自然的平衡。這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現中根深蒂固,如「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思想。
所以,在定位上,我更加認同樸門農場項目是一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文旅行業的一個探索。我們用樸門農場來做什麼?則要圍繞文旅來說,圍繞他的示範性作用,以及向人們傳達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新鮮嗎?一點也不新鮮!
但是新穎嗎?確實很新穎!
舉幾個例子:
樸門的混栽植物,不就是桑基魚塘、稻田養魚嗎?
可呼吸的房子,不就是福建土樓的縮小版本嗎?
就連火箭爐,在雀魚燈,農村巧匠的大鍋臺裡面不也可以找到影子嗎?
堆肥廁所,似乎跟以前農村的堆肥坑也沒什麼區別?
雨水收集裝置,似乎跟吐魯番的坎兒井都沒得一比!?
布袋房,曾經是黃河流域一種普遍的夯土磚建築方式?
但是,新穎嗎?我覺得是新穎的,因為樸門讓人們開始再次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讓人們去探索,一種簡約,接地氣的生活方式。用生態的思想去思考其他的事情,比如建築,比如出行。
所以考驗我們的是以哪一種角度,去策劃這個事情,去設計這個方案。
尤其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那麼後疫情經濟的大背景下,從內需方面怎麼玩好這個事情,都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
尤其是在中央「五位一體」,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已經包羅了一切,如何把一個樸門農場做的既有政治意義,又有經濟意義,應該是我們的目標。並且要解決高投入高耗時與低收穫的矛盾,生態農業與高效農業的矛盾,現實風險與社會輿論的矛盾等。